谢凤汁+高耀鸿
摘 要:开展大学生党员“分享式”思想教育,是对目前形势下党员教育形式的一种尝试和创新,“分享式”教育的实施者既是主体,也是受体。通过开展学生党支部内部、学生党支部之间、教师党员与学生党支部之间、学生党支部与社会之间的“分享式”思想教育活动,学生党员的学习兴趣可以得到培养,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全面提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够得到加强,这有效强化了高校党组织的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分享式”教育;探索
“分享式”思想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一种教育理念,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参与者的内在诉求,充分发挥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消极的学习为主动积极的思考,提高教育和学习的成效。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总体状况是好的,但由于学生党员数量增长较快,同时由于社会发生的众多负面事件和传播迅速的错误思想的影响,部分学生党员在自身认识上存在诸多不足,这给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挑战和冲击。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先进力量,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习状态无疑成为所有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如何创新教育学习模式,提升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排头兵”和“领头羊”,是高校加强学生党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保障。 “分享式”思想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完全遵从参与者意愿,坚持“三贴近”和“四结合”原则。“三贴近”原则即坚持在教育学习的内容上贴近学生需求,在教育学习的途径上贴近社会,在教育学习的载体上贴近学生兴趣。“四结合”原则即将党员党性修养提升和道德素质提升相结合,将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相结合,将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和综合能力提高相结合,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着力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相互学习的课堂、思想交流的园地、成长进步的摇篮,增强基层组织的活力,强化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展大学生党员“分享式”教育,是对当今党员教育形式的一种尝试和创新,“分享式”思想教育的实施者既是主体,也是受体。通过开展学生支部内部、学生支部之间、教师党员与学生支部之间、学生党支部与社会之间的“分享式”思想教育活动,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全面提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够得到加强,学生党员学习兴趣得到培养,有效强化了高校党组织建设。
一、学生党支部内部“分享式”思想教育活动
针对大学生党员本身“有志向、有理想、有活力”的特点,构建开放友好的学习、交流、锻炼平台,加强学习教育活动的指导与督促,促进思想阵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努力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党员学习教育的课堂、提升能力的场所以及锤炼思想的熔炉。学生党支部成员采取学习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轮流负责制,强调彼此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促进,提高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党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1)开展组织生活分享活动。根据支部党员人数,成立若干个分享小组,每个分享小组由2—3位学生党员组成,每个支部每两周举行一期组织生活。每次组织生活由分享小组轮流负责策划、组织和讲解。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党组织生活,借助学生党员的主动参与,确保学习内容和活动效果入脑、入心。采取学生党员轮流负责的方式,充分锻炼学生党员的组织策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思想觉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开展读书沙龙活动。进一步营造党员“好读书、读好书”的氛围,投入资金,构建精品书库,鼓励学生党员自主向党组织推荐优秀读物,做到每学期至少精读一本好书。每个支部每学期举行两次“读书沙龙”,活动开展需由支部内民主推荐一名学习基础好、组织能力强的优秀党员担任沙龙主持人。每次活动前一周,由主持人选出观察员、检查员、记录员、报告员,并确定本次沙龙的讨论主题,支部成员根据主题选择在沙龙中分享的书籍。主持人负责掌握团体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团体思想讨论的进程;记录员负责在分享记录本上记录团体学习的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支部成员总结汇报团体合作讨论的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支部成员此次思想学习的成效。每次沙龙,由主持人评选出“优秀分享者”,并给予一定奖励。
(3)开展生活经验分享会。每个支部每学期举行一次高年级学生党员生活经验分享会,党支部内高年级学生党员给低年级学生党员分享学习、生活经验,传递学院精神文化,帮助低年级学生党员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二、学生党支部之间 “分享式”交流学习活动
学院构建学生支部学习教育活动的交流平台,定期开展党员学习教育活动经验分享会,制定组织生活创新评选制度,投入一定的资源和经费,促进各支部之间的交流、竞争与借鉴。通过表彰先进、推介经验等形式,充分发挥支部和支部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和载体,形成支部之间在党员教育活动中“比、学、超”的良好競争格局,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吸引力大、凝聚力强、组织活力足、创新意识浓的“党员之家”。
(1)开展科研经验分享会。充分利用博士研究生党员科研工作经验,面向本科生党员每学期开展一次科研经验分享会,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满足本科生专业学习和学术科研方面的需求,促进他们在本科阶段主动融入科研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培养本科生党员的实践创新能力。
(2)开展党支部结对交流活动。学院党支部定点联系一个校内院外支部作为结对支部,每学期举行一次结队交流活动,共同交流探讨大学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推动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与结队支部开展联谊活动,丰富大学生党员的业余生活。
(3)开展精品组织生活评选。学院每年年底组织一次精品组织生活评选表彰大会,评选内容涉及各支部全学年党组织建设、文化建设、组织生活形式与效果等,考核形式包含日常工作考察和最终答辩,各党支部代表用播放PPT的形式从党支部介绍、组织活动策划,到活动的影响和意义等方面进行展示。参评的组织生活须为学生党支部自主设计,主题明确、形式多样、富有活力,促进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提高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
三、学生党支部与教师党员、社会之间的“分享式”教育活动
高校应开展教师党员联系支部活动,通过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分享成长经验、传授专业知识,为学生党员在专业学习、大学规划、思想困惑、生活困难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并通过指导支部党员教育学习、党员发展和党员活动,着力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使大学生党员真正成为政治上更为可靠、思想上更为成熟、学习上更加优异、工作上更加出色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辐射带头作用。此外,开展学生党支部与企业、科研机构、公益组织、特色社区以及德育基地的互动交流活动,有助于培育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公益与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增强党员对党的历史、党的知识的深入了解,提高党员的社会适应力,提升党员的科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将来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师党员座谈会。教师党员可结合实际工作和成长经历,围绕专业学习、大学生信仰与追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考研出国就业、个人发展规划定位等方面,每学期举行一次座谈会,为学生党员提供帮助和指导。
(2)学生支部“导师制”活动。党员教师结对一个支部,长期担任支部建设导师,开展“支部跟踪”活动,帮助支部做好党员教育发展工作,指导支部建设和党员培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3)基地教育活动。学院积极联系构建一批党员教育基地,分批次组织学生党员参观学习,如前往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参观毛泽东纪念馆,参观新民学会旧址、韶山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胡耀邦故居等,加强学生党员对党的知识和党的历史的认识了解,感受革命先驱们的革命历程和思想魅力,切实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基地教育活动结束后,每位党员提交一份心得体会,并由读书沙龙牵头编汇成册,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阅读学习资料,深化支部内成员间的心得分享和思想交流。
(4)志愿服务活动。以学校、社区、福利院以及学院各个实验室为服务对象,要求各个支部制订各自的志愿服务计划,定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动员学生党员以公民责任为指引,以爱心为动力,将自己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培养党员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党员的感恩意识和奉献意识。
(5)企业观摩活动。各支部每学年开展一次企业观摩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前往湖南省长沙市附近的企业参观交流和学习。通过此方式,让他们了解和体验社会企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的要求以及工作后的状态,为学生党员制订学习生活目标和规划提供指导和借鉴。参观后,每位党员结合自身情况,调整制订的发展计划,进一步增强党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四、结论
通过开展形式新颖的组织生活、读书沙龙、志愿服务、经验交流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党员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加强,有效强化了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在学院全体学生党员中营造出不断追求进步的氛围,增强了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敏锐性,提高了大学生党员的人文素养以及科学素养,提升了党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激发了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使学生党员在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专业学习实践和综合素质上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党员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了显著加强。
“分享式”的教育学习方式,以及支部民主生活的精品创建活动,让学生党员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创新了党员教育学习的载体和内容,让支部教育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更有吸引力,让支部更有凝聚力,推动了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支部成为了党员的精神乐园。
参考文献:
[1]陈日兰,梁 健,汪国翔,等.以主题教育为导向的党员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
[2]王莲华. 创新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基于对全国18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9).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生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