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立
方所之意为固定有限的场所,然而用在书店他所包含的却是无限的时空与意识,无有边境,无有方所,颇有“吾生有涯而知亦无涯”意味。
听说成都开了家方所,朋友对此推崇备至,希望我能去有所见识与感悟,若能写得一二供人了解就再好不过了,对于只蜗居在家闲读的我,书店去的很少,也借由这次机会长长见识。
听闻方所时对这个名字犹感兴趣,得之它来源于南朝萧统的“定是长住,便成方所”,便觉这名字贴切而可玩味,方所之意为固定有限的场所,然而用在书店他所包含的却是无限的时空与意识,无有边境,无有方所,进到此处才是到了一个真正自由之地,意识与艺术相遇在此畅想漫游,颇有“吾生有涯而知亦无涯”意味,不得不说对于书店这个名字很是有趣。
方所的设计别出心裁,它隐藏于地下,用电梯隧道与地面连接,像一座藏于城市之下的神秘魔法学院,这种视觉感受让人很有想一探究竟的冲动,这可能得益于它的创始人毛继洪,不仅是品牌服饰的创始人也是一位设计师吧。在它的玻璃门上写着“但愿回到更多诗歌诵读的年代”,“随风合唱中隐晦的抒情需要另外的聆听”顿觉诗意无限,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浪漫,像是要进入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一般,让我对这家别致的书店有了第一眼的好感。
第二眼便是格局,可以用错落有致来形容,偌大的地下室在边缘分为三层,像崖边栈道一般,视野开阔而有层次。我喜欢他在中央大众阅读区域的分类,将百货与书揉杂分为七个部分,探索之必要,知识之必要,身心安顿之必要,凝视之必要,手感之必要,书写之必要以及气味之必要,每个分类分别摆放着新奇有趣、博学深厚的各类书籍和时尚精巧的各类百货商品。若是第一次来不知道买些什么书,那在方所推荐与热销里可以参考,其余的便分类排列在边缘的三层书架上,而高度也体贴读者,伸手可及。方所的书不多,但值得说的是他选取的书颇为小众,新奇而又獨特,对于读书不算多的我来说这点很是吸引,我想对于那些博学的猎奇者来说也算福音吧。若让我评价方所的选书可能不够资格,因为每一本书都可以让我驻足,觉得自己渺小而又无知,这可能也是创始人的目的吧。
阅读区、百货区、儿童区、服饰区、餐饮区,让这个地下所在丰富多彩,诠释着创始人的“美学生活”理念,吸引着各式各样的人。但最早打造这种“百货+书店”的复合经营模式的是诚品,在过去四年,全国倒闭的民营书店多达上万家,而诚品则在这场生死存亡中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变革,它首先奠定品牌基础,再带动商场、书店、零售的复合经营模式,在创始人的坚持下从1999年开始扭亏为盈,如今营运范畴已逐步扩展至画廊、出版、展演活动、艺文空间和课程、文创商品。方所继承了这个血统,这是因为方所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廖美立本身就曾是台湾诚品书店的原联合创始人,但它却有所不同,北京时尚廊书店总经理许志强如此评价二者:“诚品因体量大而失之精致,方所因面积小而有所舍弃,毛继鸿称方所的功能,就是要创造让书“更好地与人相遇的氛围”。我想这也是“方所”之意,创始人想提供给人们一个常来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充满人文气息却不呆板,有着时尚的跳动,安静而又充满诗意。值得一提的是方所的店员均为本科生,据说老板不对他们有任何业绩的要求,只让他们多读书,这也是方所想营造一个自由艺术殿堂的要求吧。
不论是在咖啡厅休息私语的人,还是百货区看的津津有味的人,都会间或回到阅读区拿起一本书开始大致翻阅,这让我想起格雷厄姆·斯威夫特说的“好奇心产生爱,它让我们与世界联姻。”诚然,不是每个人都是阅读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到书店安静的读书,但就缘于一点好奇,让我们愿意走进这个地方,它有你常去的咖啡厅,有吸引你的小商品,有设计独特的品牌服饰,但却多了丰富而博学的知识,这足以满足所有的好奇心,你可以探索宇宙时空,追寻历史,亦可以了解人类进程,触摸自然,突然你会发现你喜欢上了这里,你喜欢上了阅读,或许偶尔你还能遇到志趣相投的人,聊着彼此的世界,周末不再只蜗居在家,不再只去咖啡厅闲聊发呆,不再只逛街shopping ,不再只孤单的学习,你有了新的选择。正是这种创意的新型生活理念,让更多的人走近世界与未知,与更多的人事发生着可能。
临走时朋友与我汇合,她不是个很喜欢读书的人,即使要看也在手机上下载,但来到这里后她却想买几本书,笑着说还是纸质书有手感。我想人真是个容易受影响的动物,我也欣慰的推荐了几本,并想着以后常来此处。现在随着电子书的普及,更有电子纸这种与实体纸视觉相近的科技,抱着手机、kindle、电脑阅读的人越来越多,书店正在消亡,纸质书在被替代,但它依然不能完全取代实体书,因为我们不仅喜欢阅读,我们也喜欢纸张翻动时的沙沙声,那柔韧的触感,以及书香墨水的气息。
现在很多像我一样的宅男宅女一族,即使喜欢书,也多在网上购买在家闲时翻阅,但我仍期望有这样的地方,让我们可以走出去沉浸在一种别样的氛围里交流阅读,诸如方所,它的成功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参考,不论它是否完善,这种理念也是值得推广。无论是这种时尚书店,还是流动图书馆,亦或是地铁丢书行为,都是为了让我们不再拘于方所之地,让我们与书更好的相遇,为我们创造一个契机,让“更多诗歌诵读的年代”再次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