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辉:用时间丈量理想的高度

2017-03-25 01:50叶宏奇
中关村 2017年2期

叶宏奇

张剑辉,男,1978年生于辽宁沈阳,199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本硕连读,2001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技术,获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从事芯片设计,在四年时间里连升三级,成为公司资深电路设计经理,是SolarMagicTM 技术的第一发明人。该发明先后获第20届EDN杂志年度创新奖(电源系统分类),EETimes2010年度创意电子(ACE)奖,2009年度的Intersolar奖(Intersolar奖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展会),华尔街日报2009 年技术创新奖和 2009 年艾丽卡可再生能源设计奖。2010年回国进入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智能电网集团,出任首席技术官。2011年11月创办北京海博思创科技有限公司,出任董事长。中组部第十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北京市第九批“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等。

初心

33岁这年,张剑辉决定创办公司,用人生最辉煌最灿烂的年龄去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多年以来,这个愿望就像一条潜伏在体内的虫子,始终跟他相依相伴,又始终在蠢蠢欲动,搅扰得他坐卧不安,常常独自望着硅谷蓝得令人喘不过气的天空发怔。

经过多年从理论到实践的精心准备,张剑辉终于踢出了临门一脚——辞去西门子公司优渥的待遇,到风雨中搏击一回——人生能有几回搏?

2011年11月4日,是一个值得刻骨铭心的日子。在海淀区上地国际孵化器基地,张剑辉梦寐以求的夙愿终于变成了现实:以研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和智能电网储能系统为主业的“北京海博思创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望着只有180平米的办公场地和20多位充满青春朝气,同时也充满无限期待的员工,他的肩膀跟所有重担在肩的人一样,有一种压力在深深地嵌进肌肉,嵌进骨头,而从血液里爆发的抵抗,又像弹簧一样,将所有压力高高托起。

这是一家注册资金仅有壹佰万元,由张剑辉和另外两名在美国工作的同事舒鹏、钱昊共同注资的高科技公司。虽然公司的战略目标十分清晰明确,而且跟他们的专业背景一脉相承,但要尽快获得用户和市场的认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时期,在“绿色环保”、“新能源”、“节能减排”等等旗帜的呼唤下,国内许多企业纷纷跟进,或改行转产,或新建投资,一时间,整个行业如过江之鲫,怪招奇招,花样百出,令人眼花缭乱

张剑辉在他显得逼仄的办公室里静观天下大势,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他坚信“绿色环保”的产业方向没有错,更坚信技术的较量才是最终决定胜负的根本,昙花一现的海市蜃楼很快就会消散。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资金很快成为公司成长的瓶颈——银行贷款的大门并没因此向他敞开,投资机构也没有因为他的设想规划而感动,壹佰万的前期资金很快用尽,他只好从家里拿出有限的积蓄,咬紧牙关,希望能尽快突破当前的困境。至今回忆起来,张剑辉仍然感慨良多:吃过多少闭门羹,碰到过多少冷遇,甚至遭遇过多少怀疑,他都不愿意去回忆。这位来自东北的硬汉,内心的强大远比他满脸的书卷气和一米八多的身高更有超越一切的魅力:合伙人、家人、员工们都是他坚强的后盾,他们深信他能带领公司度过最艰难的时刻。2012年5月,当第一台电池管理系统样品研发出来后,天使投资的四位专家经过现场考察和测试,当晚就电话告诉他,公司决定投入1500万!这是一个令人非常振奋的消息,张剑辉连夜跟家人和朋友分享了这一喜讯。就像密云水库的储水,在水位急剧下降的时候,突然得到了及时的补充。

接下来,产品以外包的方式开始实现批量生产,并以技术上的独特优势迅速得到市场认可,东风汽车、南京金龙、中通客车、北汽新能源等客户纷至沓来,磋商合作事宜。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研发取得突破的同时,智能電网储能系统的研究也在紧锣密鼓的地进行。随着公司业务量的增长和在行业内的名声鹊起,扩大规模已势在必行。公司总部由上地搬到中关村鼎好大厦,之后又搬到海淀区永丰产业基地,拥有了单独的研发大楼。与此同时,他们也先后在湖北襄阳和北京房山建立了生产基地,

到去年底,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达到4.6个亿,进入行业全国前三甲。多家风投机构看好公司的产业方向和研发能力,先后注入资金6个多亿,为公司快速发展扬鞭助力。

齐心

创业之初,张剑辉就做过最坏的打算,那就是失败。当然,谁都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但如果发生了怎么办?他是一个清醒而自制力很强的人,学会拼搏,也要学会接受,接受一切可能的结果。假如真的失败了,说明自己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存在软肋,创业开公司,不是他最擅长的事情。

进能攻,退能守。把所有的可能都预估到,并做好应对的准备,这似乎更符合他行事的风格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严谨的学术思维。

不过,他不害怕任何意义上的失败,特别是打拼后的失败。就像在战场上,胜利的英雄和战败的英雄同样值得人们尊重,因为他们为了军人的荣誉和国家利益,已经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如果单纯为了做一个人生的赢家,张剑辉已经做到了,上国内一流的大学,到国际一流的学府留学,在国际一流的学术机构工作,不仅有足以供养一家人的高额酬薪,还有卓有成效的学术建树。张剑辉坦言,在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工作期间,的确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在技术上很受尊重,在生活上很觉舒适,在学术氛围上很是宽松,如果没有自我加压,完全就是一副不知今夕何年的状态。人生得意须尽欢,如此境界,也算不枉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了吧?

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在美国期间,用“人在曹营心在汉”来形容张剑辉不一定准确,但他始终在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与国内保持着紧密的沟通,关注着同行业的发展变化,关注着市场的运用需求,关注着国家的政策导向。他认为,新能源是一次世界性的产业革命,在这次革命中,谁获得了技术引领,谁就会获得主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带着全家回国。他是一位稳健持重的学者,在科学研究上长期养成的精益求精的作风和品质使他没有急迫地杀奔市场,而是选择了继续观察——站在同行业跨国大公司西门子的塔尖上,俯瞰潮起潮落,仰望风云变幻。

又经历了一年多的准备,他基本摸清了国内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优势在哪里,软肋在何处,痛点的症结是如何形成的……都做到了了如指掌。就如兵法所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上,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做到指挥若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他把自己打算创办公司的设想向家人公开时,出乎意料地没有遭遇任何反对。父母毫不犹豫地决定帮他们看护孩子,妻子也毅然站起来,支撑起柔弱的双肩,将行政、财会、法务、人力资源全部包揽下来,让他全身心投入公司筹建和管理运营。两位身在国外的合作伙伴舒鹏、钱昊,也始终在为他摇旗呐喊,加油鼓劲——此时的张剑辉,内心的感动已经超越了对未来成功的渴望,亲情和友情,已然成了他一路披荆斩棘,游刃于波峰浪谷的法宝。

至今回忆起来,张剑辉仍然显得有些激动,一般来说,中国人都比较保守,更何况他差不多已经跻身人生的巅峰了——出身名门、供职全球跨国公司、学术成果丰硕、事业如日中天、收入相当丰厚,这是许多人毕其一生追求,却始终只能望其项背的成就。而他,说不要就不要了,简直像换双老式布鞋一样轻松。父母妻子,也跟早有预谋似的,不但没有阻止,反而异口同声地赞成。这让他在出乎所料的同时,既感温馨,又感责任重大。特别是当公司资金出现问题时,妻子义无反顾地拿出家里20万存款,开工资、购材料、交房租水电,毫无怨言。父母也不断鼓励他,跟成长中每一个有风雪的日子一样,用并不强壮的身躯,为他撑开雨伞,遮挡出一片蔚蓝的天,为他套上厚重的棉衣裤,捂出一身持久的温暖。

核心

作为技术型公司,不能做市场的奴隶,必须做市场的主人。这是张剑辉发自心底的呼喊。它的本质并非脱离市场需求,而是拒绝跟在市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像所有山寨货一样,看起来很美,实则全是一堆东拼西凑的残羹剩饭。如此下去,我们永远只能吃地沟油,落下一个病态虚胖的身体。

张剑辉十分尊敬华为这样的企业,从他的语气和眼神可以看出,这种尊敬是真诚的。不单尊敬,自己也是踏踏实实沿着这条路行走的。“单体电池电量均衡方法和系统”、“ 电池系统以及电池模块间电量均衡方法”、“锂离子电池容量获取方法和装置”、“锂离子电池的剩余电量值获取方法、装置以及电池系统”、“ 三相级联型变换器(实用新型)”、“电池簇控制器(实用新型)”……在海博思创成立不到五年的时间,公司就申请国家专利20多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0多项,成为行业的杰出代表,同时也为企业的快速成长和产品的不断进步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力。然而,整个产业链上千奇百怪的怪诞现象让他忧心忡忡:由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实施资金补贴,于是,不管有没有核心技术、有没有能力生产,汽车厂家们都纷纷祭起新能源的大旗。一时间,天下旌旗招展,派系林立,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公司应运而生,市场繁荣,一片莺歌燕舞,仿佛已经超越了美德日而雄霸天下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仅仅为了利益,张剑辉应该十分享受这种怪胎似的行情,因为公司业务量呈倍数级增长,订单像雪片一样飘来,原来规划的目标被提前实现。但作为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他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十分难受,希望这种有悖市场规律和科學精神的现象能尽快翻篇。

2016年,国家正式出台政策规范产业,开始对鱼龙混杂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进行整顿,一些靠编故事,靠炒作骗取国家补贴的汽车厂商受到处罚,甚至被勒令停产。从短期看,对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从长远看,对产业的重新洗牌和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引导作用。张剑辉的公司在经历了短暂的愣怔后,迅疾脱颖而出,备受那些有实力,愿意在新能源行业持续发展,有所作为企业的青睐。

对创新的追求,对核心技术的执着,对持之以恒默默研发的坚守,成为张剑辉战胜竞争对手,占领市场的强大秘笈;也是他始终坚持和倡导的工程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博思创,公司的主流是那些从事基础研究的技术人员,他们的工资待遇和地位,不在公司管理层之下。特别是那些有重大科研成果和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跟公司管理层一样可以获得相同份额的股权。而那些新入职的技术人员,只要在研发上有成果,就可以获得迅速提升,不受入职时间和学历的限制,因此,公司里没有一条板凳是冷板凳,没有一个研发岗位不是人才济济,那些与寂寞相随相伴的日子,都已成为研发人员快乐的人生向往,更成为公司拥有核心技术的重要源泉。

基于对全球新能源需求和技术的把握, 张剑辉对行业未来充满信心。他说,电池技术在以每年10%-15%的速度进步,成本却在不断下降。以汽车为例,到2019年,一次充电行程400到500公里是没有问题的。

核心技术是张剑辉始终不渝的追求,更是他勾画创业理想的坚强基石和美丽色彩。

(本文节选自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俊采星驰》图书)

记者手记:

许多跟张剑辉一起回国创业的同学朋友,都已风光不再,重新远走他乡了。究其原因,就是浮躁——他们太希望制造一夜暴富的奇迹了。像张剑辉这样能够平心静气,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始终如一专注于某一项技术进步的创业者,并不多。恰恰,他们成了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