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主旨之“初心”究竟是什么

2017-03-25 02:14解泽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2期
关键词:姑娘婚姻价值观

解泽国

诗教,是自古以来通过诗教化民众的方法。一首好诗发挥的精神作用,往往要超过千言万语的枯燥说教。我们的祖先在《诗经》的创作中给后人树立了榜样,它不但提供给人们以艺术审美的享受,同时它还以诗性的方式教人们如何去做人。《诗经》的学习与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是一部具有政治、道德、伦理、哲学以及审美、文化教育意义的著作。它既是诗,也是历史;既是文化知识的教科书,也是政治道德伦理的经典。诗的影响渗透于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塑造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揭示了“寓教于乐”的艺术本质,是周代礼乐文明的产物,也集中体现了周人的诗乐观。诗教是文化的教育,包括宗教、政治的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民俗、风情的教育,是先王政典的一部分,肩负着拯救社会的现实功能。《诗经》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描述以及质朴自然的表达方式,更在于它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是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1]《诗经》中的婚恋诗有上百首,这些婚姻爱情诗为我们描绘了关于婚恋的民情风俗图,《诗经·卫风·氓》(以下简称《氓》)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篇。它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借女主人公的哀伤自诉,现身说法。《氓》的女主人公的经历是一个活生生的“反面教材”,让这样一个不守礼教私定终身的人现身说法,进行自我解剖,进行彻底的忏悔,其效果要比政府从正面干巴巴冷冰冰的说教要生动得多,说服力大得多,感染力强得多。同时,“氓”作为一个“反面人物”,诗歌通过鞭笞其言行品行对采桑女造成的身心两方面的巨大伤害,强化宣传了“重农抑商”的主流价值观。

一、强化婚姻政策的宣传与贯彻

以一夫一妻制为原则的西周婚姻制度是在“礼”的规范和宗法制的影响下形成的,它以“礼”的规范为指导,贯穿宗法伦理道德精神,以维护男女尊卑的等级制的家庭关系为基本原则,所以,西周的婚姻关系必须合乎“礼”的规范要求。《毛诗序》认为:“《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背弃,或乃因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佚也。”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这样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序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这里朱熹使用的不是“弃妇”而是“淫妇”的称呼,乃是基于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场恋爱婚姻悲剧的发生皆由男女主人公与当时礼教相背离的行为密切相关。朱熹的核心观点是讽刺女子不守礼义,私自婚配,自食恶果[2]。

1.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必要性

婚姻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3]西周时的媒人官名“媒氏”,职“掌万民之判”,专门为未婚男女做媒。“媒者,谋也,谋合二姓者也。”[4]可见,只有父母认可、媒氏说合的婚姻,才具有法律效力。即未經父母同意,不通过媒妁的传达,男女双方当事人的婚姻是不合法的,而且私自结婚的则会被称为“淫奔”,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是不能宽容的。而诗中的姑娘和氓恰恰是绕过了这一层。从作为当时维护并坚持礼法制的主流社会价值观来说,“子无良媒”“秋以为期”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生活中都应受到阻碍和谴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此与《孔雀东南飞》中“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的描写异曲同工。这是一桩事前完全不被看好且没有得到父母同意家人祝福的婚姻,婚前父母、兄弟都力劝她,她不听,甚至抱着与家庭决裂的态度跟了氓去,结果落得如此下场。在传统时代女子被休不但对本人甚至之于家族都是一件可耻的事,尤其是对于私定终身的女子,这种舆论的不齿更加沉重。

2.强调婚姻关系的缔结程序:六礼的必要性

“昏礼者,礼之本也。”[5]意思是说婚礼乃是所有礼仪的根基。“六礼”是中国古代结婚的六道程序,即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不履行这六项仪式,婚姻无效。六礼始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婚姻程序,虽几经变迁,但基本上没有脱离六礼的范围,在唐律、明律中都有类似的规定。这种婚姻程序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传统文化。[6]婚礼是被人们看作以血缘伦理道德为出发点的整个礼制的基石,婚礼程序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因而婚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这种井然有序环环相扣郑重其事的仪式,彰显中华传统文化“名正言顺”“明媒正娶”的正式性、严肃性、神圣性,从而最大程度地维护婚姻家庭的稳固,维护社会的稳定。反观诗中的氓仅仅草草地用“尔卜尔筮”敷衍了一下,而不是“纳问请迎”,按部就班正正规规地依“六礼”办事,就“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轻易的将姑娘娶回了家。对商人来说,如此低成本、既不具合法性又轻易得到的东西,氓当然不会重视也不会珍惜,其婚姻关系的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是显而易见的,最后的破裂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了。

3.强调婚期的重要性

在当时的西周社会,对于男女的婚龄和婚时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7]说明了古代男女结婚对婚龄的要求。婚时即男女结婚的时间:“嫁娶必以春,何春者,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欢之日也。”[8]而诗中的姑娘为了取悦情人,不顾礼教的约束,不征得家长的同意,不顾女性的矜持,轻率地做出“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妥协,导致了后面的恶性循环:姑娘越是妥协与隐忍,氓越是不把她当回事;姑娘越是妥协与隐忍,氓越是得寸进尺;姑娘越是妥协与隐忍,氓越是“二三其德”“至于暴矣”。姑娘是一步走错,便步步走错,以至于最后发展到不可收拾无可挽回的地步。

4.强调生育繁衍的重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的本质,就是生儿育女,发展生产,繁荣家族,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周代,政府为了增长人口,制定了严格的生育政策,鼓励早婚早育多育。为繁衍人口,甚至在礼制方面发布行政命令进行干涉:“三十之男,二十之女,贫不能婚嫁者,许其杀礼。”[9]即让超过男三十,女二十的界限尚未婚配的男女,在仲春之月自由幽会,此时男女若自相奔就,不加禁止。“不待备礼也。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未备则不待礼会而行之者,所以繁育民人也。”[10]“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诗经·周南·桃夭》中赞美和祝福新嫁娘的诗句,不只赞美她的美丽,而且隐含着多生子嗣的良好祝愿。《氓》中女主人公“三岁为妇”,即结婚多年,到被无情抛弃,都只字未提孩子,通观全文,应是无子,这就犯了“七出”之条:“妇有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皆去”。[11]在漫长的历史里,无论是文学作品《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上山采蘼芜》中的女子,还是现实生活中春秋时期的卫庄公夫人庄姜,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原配唐婉,其中有贵族,有平民,或被冷落,或被抛弃,或被休弃,皆因为结婚多年而无子。可见,女主人公的“无子”在周代是多么严重的事情,对女性的杀伤力有多么的大。女主人公无子,就意味着被判处了婚姻的死刑。而她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自己勤劳能干无过错就不该被抛弃,最多认为自己是因为人老珠黄“其黄而陨”被抛弃,殊不知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无子”是一个大问题,不能生育后代,不能传承香火,是天大的事情。

二、强化宣传“重农抑商”的主流价值观

“氓”是诗歌中女主人公的丈夫。由他“抱布贸丝”,女子“以望复关”“送子涉淇”等情节看,“氓”指由外地來的人。《孟子·公孙丑上》:“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按此则‘氓与‘民小别,盖自他归往之民则谓之氓。故字从民亡。”焦循《孟子正义》说:“不言‘君之于民而言‘氓者,氓是自他国至此国之民,与‘寄之义合。”又《孟子·滕文公上》:“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可见“氓”虽有“民”的意思,但特指由别国迁来或流窜来的人。[12]农业文明是一种静态文明,古代统治者深感安土重迁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清醒地认识到稳固的农业人口对保障生产的重要性,反对人口的流动,竭力推广“重农抑商”的主流价值观。

诗中“重农抑商”的主流价值观的体现之一,是从事采桑养蚕抽丝工作、家境殷实的姑娘的家长压根儿看不上这个走街串巷“抱布贸丝”的“货郎”“氓”,不愿意将姑娘嫁给他,没有媒人只是托词而已,有媒人也不行,用“子无良媒”断然否决了“氓”与姑娘婚配的资质。按照周礼,正常结婚,男方需要准备媒聘之礼,在“六礼”中,除了“纳征”一个环节,其余都要用到“雁”,[13]所花费用不在少数,由姑娘婚后“三岁食贫”可知,这个“氓”是难以负担的,在这种情况下,他采取了不行媒聘之礼,不见姑娘的家长,却偷偷摸摸以“抱布贸丝”为由来找这个姑娘,用花言巧语迷惑天真无邪涉世未深的姑娘,骗得她私自允婚。可鄙。

诗中“重农抑商”的主流价值观的体现之二,是与浓墨重彩的描写纯情少女相反,对于这么一个“氓”,采取的是一种漫画式的勾勒。“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其形象是一个走街串巷的狡猾的虚情假意的小商贩,一个“谋”字不动声色地刻画出他狡狯的性格:纠缠,撒娇,耍无赖。在逼得姑娘作了“秋以为期”的允诺后,这个小商贩急于迎娶新娘,用“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象征性仪式和迷魂汤性的甜言蜜语忽悠了一下,就“以我贿迁”,将一个良家少女连人带财诱骗回家了。氓给姑娘的生活是“三岁食贫”,氓对姑娘的态度是“至于暴矣”,氓对姑娘的背叛是“士贰其行”。寥寥数笔,一个骗色骗财的流氓形象跃然纸上。可恶。

诗中“重农抑商”的主流价值观的体现之三,是道德定位。将氓与除了“无子”几近完美的女主人公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姑娘是美丽的,氓是猥琐的;姑娘是单纯的,氓是狡诈的;姑娘是忠贞的,氓是负心的;姑娘从事的是堂堂正正的农业,氓从事的是旁门左道的“贱业”(商贩)。让这个“抱布贸丝”的外来小商贩无名无姓,表达了对他的一种鄙视和不以为然的态度。商人奔走江湖的职业特点本身就潜藏着婚姻失败的危机,这一特定的职业决定了氓整天在外走村串户,决定了氓在从事自己职业的时候,会接触到很多人,特别是年轻女性,有很多的机会故伎重演骗色骗财,决定了氓在姑娘“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时候,更容易背信弃义,弃之如敝屣。恋爱伊始,氓便暴露了他暴躁、易怒的性格特征,婚前的“将子无怒”之 “怒”,婚后的“至于暴矣”之“暴”,氓在婚前和婚后的言行并无二致,可见其本性如此。对于氓的这种翻脸无情始乱终弃的负心汉行为,主流价值观嗤之以鼻。可恨。

综上所述,《氓》的主旨之“初心”,是以“痴情女子负心汉”的传统题材,借当事人兼受害者之口,用“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来告诫女子不能过分沉溺在爱情之中而失去理智,而违反国家的婚姻政策及礼教,让这个女子发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沉痛追悔,大声呼吁其他女子不要重蹈这样的覆辙,避免遭到同样的下场,吞下同样的苦果。而对于小商贩身份的 “氓”,则对其偷偷摸摸骗婚的可鄙,骗色骗财的流氓行为的可恶,翻脸无情始乱终弃的负心汉行为的可恨,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深刻的批判,将其钉在了“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道德耻辱柱上,并通过与女主人公的品德对比,很到位地宣传了“重农抑商”的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赵敏俐 《光明日报》(2015年03月27日07版)。

[2]徐成菊《卫风·氓》之新读[J].青年文学家,2012(10)。

[3]《孟子·滕文公下》东方出版社2011年第1版。

[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版。

[5]《礼记·昏义》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1版。

[6]http://baike.baidu.com/link?url=6YXtM5QDVol8J5Ti

n-TbYwOj59pt9rd_k7YkPTeVwyCr9IK35_Kcqrv35FxE7bdfUwcvJxJk4RKqvuHldKNb8q

[7]《国语·越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8]向晋卫《白虎通义思想的历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9]http://www.xzbu.com/5/view-3469276.htm。

[10]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 1989年3月第1版。

[11]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 1983年3月第1版。

[12]http://www.xzbu.com/5/view-1915180.htm。

[1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afc1f0102wn5i.html。

猜你喜欢
姑娘婚姻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觉乃藏入赘婚姻中的两性关系
秋姑娘的信
对婚姻的忠诚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幸福的婚姻是什么样的
泥姑娘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你是不是故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