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脱虚向实:光大金融租赁逆周期飞扬的新契机

2017-03-25 02:00韩晓宇
银行家 2017年3期
关键词:实体资产融资

韩晓宇

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政府对金融业提出了“脱虚向实”的要求,金融租赁正是连接金融与实业的最紧密的纽带。2015年9月,国务院连发两文支持融资租赁与金融租赁发展后,各省陆续出台实施细则,推动行业加速发展。

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56家(不包括)金融租赁公司开业,注册资本累计达1662.97亿元。其中2016年有12家金融租赁公司成立,略少于上一年的15家。截至至2017年2月23日,已有59家(未包括正在筹建的)金融租赁公司成立,另有4家获批筹建,经不完全统计,现注册资金达到1754亿元。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已有44家,注册资金已达到了1250亿元。此前银监会透露过一个数据:截至2016年9月末,行业(未包括3家专业子公司)资产规模为1.94万亿,增长率达27%。

这其中国光大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表现尤为突出,其业绩增长也让业内尤为认可,在此,本刊特采访到光大金融租赁董事长潘明忠先生,受益良多,现将其精髓分享给读者。

光大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金融租赁公司”)是2010年5月,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由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90%股权)、武汉新港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在湖北省境内注册成立的首家全国性金融租赁公司,也是国务院第二批商业银行投资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中首家试点单位。2014年,光大金融租赁公司完成了第一轮增资,增资额29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达到37亿元人民币。公司开业以来,各项经营指标良好,租赁资产规模快速增长,2016年9月末,租赁资产规模达到590亿元(见图1和图2)。公司在迅速做大资产规模的同时,加大创新领域业务开拓,重点在航空设备、车辆设备、医疗健康设备等领域创新产品、创新模式,重点突破,做专做精,实现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形成品牌特色。

光大经营租赁的经营历程

截至到2016年末,光大金融租赁总资产规模为645.47亿元,净利润为5.38亿元。自光大金融租赁组建以来,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小而美

2 0 1 1 ~ 2 0 1 4 年, 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 7 . 8 2 % 、2 3 . 9 9 % 、2 4 . 5 9 % 、1 6 . 9 4 %,总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48%、2.45%、2.12%、1.85%,两项盈利指标连续4年在行业保持领先,主要得益于公司初期,以工程机械融资租赁为主,专业化经营,杠杆使用充足,租赁项目优中选优。(见图3和图4)

第二阶段:大而稳

2014年10月增资到位,资本金从8亿增加近5倍,达到37亿元。资本不容浪费,公司面临二次创业。为顺应国内经济发展大势,公司主动降低风险偏好及盈利预期,调整行业投向,提高拨备,以风险管理为首要任务,以规模增长为主要目标,规模指标追赶行业第一梯队,盈利指标对标行业平均。

2014年第4季度,公司着手布局政府背景项目,选取重点区域、重点城市、重点企业,迅速做大资产规模。2015年全年投放262.1亿元,年末余额达到402.8亿元,较年初净增长179.8亿元,增长81%。

2016年1~8月投放225.6亿元,8月末余额达到553.6亿元,较年初净增长150.8亿元,增长37%,增速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2016年8月末,公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项目占比近60%,多集中在京津冀和東部沿海地区,租赁资产整体行业、区域、客户结构趋好,整体信用风险可控。同期,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10%以上(2015年,10.14%;2016年上半年,10.94%)。(见图3和图4)

金融租赁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在与潘明忠董事长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中国的金融租赁市场只占到全球份额微小一部分,未来前景巨大。其观点大概如下。

行业渗透率远低国际平均水平,发展空间很大

根据全球租赁报告,欧美发达国家的租赁市场渗透率一般为15%~30%。2013年底,英国、美国和德国的租赁市场渗透率为分别为31%、22%和16.6%。亚洲国家的租赁市场渗透率一般在10%左右。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租赁市场渗透率分别为9.8%、8.1%和9.2%。我国的租赁市场渗透率只有3.1%。(见图5)

2014年我国租赁行业的渗透率为5.14%,该指标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粗略测算一下,如果行业保持30%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则5年后行业的渗透率可以达到10%,基本可以达到亚洲国家的租赁市场发展水平。

受益于金融“脱虚向实”及社会融资结构转型,市场空间大

融资租赁业的上游为资金供给方,下游是实体企业,是和实体经济结合最密切的金融子领域之一,在金融业“脱虚向实”的政策导向下,迎来发展机遇。“十三五”规划建议稿首次提出,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周小川行长也强调,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未来五年,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是服务实体经济,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融资租赁服务于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正是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的典型领域。

社会融资结构转型,非银行融资途径市场空间将扩大。根据央行统计,2015上半年我国近80%的社会新增融资来自银行体系,具体表现为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等,融资租赁是社会融资结构中的新生力量,能够有效补充银行为主的融资体系,以中小企业为服务主体,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因此,在社会融资及结构转型期,金融租赁业有望迎来良好发展机遇,市场空间也比较大。

地方推动政策陆续出台+供给侧改革,行业面临难得机遇

一方面,政府先后多次出台政策鼓励融资租赁业发展,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中,将融资租赁列为现阶段工作重点的第三位。2015年,国务院先后两次发文推进融资租赁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全国多个省份相继出台实施细则,真金白银地落实这一政策。

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也为行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具体来讲,供给侧改革有两个重点任务:传统产业产能出清和新兴产业投资扩张。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在这一过程中会遭遇流动性问题,很多资质较好的企业也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亟需补充的融资渠道。就新兴产业来讲,环保、新能源、医疗、物流等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金融租赁公司可以有效对接资金,把握经济转型机遇。

金融租赁与经济增长呈现逆周期趋势

由美国数据可以清晰看到租赁业的逆周期特性。由于我国融资租赁业还在高速增长期,周期性尚未体现,因此选择美国市场数据,剔除2008年金融危机的系统性风险影响,可以看到,租赁业同比增长速度与GDP呈逆向关系。(图6和图7)

经济换挡过程中,新的增长点仍在培育当中,短期缺乏新的增长引擎,发展中各种矛盾必然会不断爆发并引起各种困难。从收入端来看,融资租赁业具有显著的逆周期特征。根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我国融资租赁业务60%以上以售后回租的模式进行。售后回租类似银行抵押贷款,所针对的客户为重资产企业,而这类企业在经济下行期往往对资金、流动性有着强烈的需求,但难以及时获得银行贷款,金融租赁作为银行贷款的补充融资渠道,从而获得发展机遇。对于直接租赁来讲,当前处于经济增速下行期,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而一次性購置固定资产会极大地影响流动性,租赁便成为比较好的资产投资模式。

金融租赁支持实体经济的机制

当前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对民营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功能正在削弱。金融租赁,在中国作为一种新兴的类金融工具,以融物代替融资、债权与资产所有权相结合的特征,决定了其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金融租赁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导向作用,部分替代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职能是下一阶段能否实现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潘董事长看来,金融租赁本源以“物”作为起点和终结点,形成一个真正实体经济的机制,才是金融租赁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

金融租赁以有形的“租赁物”为媒介,将资金导向于实体经济。金融租赁的独有属性是融物代替融资、以物权为基础的类金融形式,其交易的对象(媒介)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租赁物”。《金融租赁管理办法》规定,适用于金融租赁交易的租赁物必须是固定资产;《外商投资租赁管理办法》将租赁物归结为各类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设备、交通工具、附着的房产及其他软件、技术等无形类的资产。实体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这就决定了金融租赁服务的真实对象就是实体经济,并确定了金融租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天然联系。

金融租赁改变实体企业的债务结构,产生类似于“去杠杆”的效果。金融租赁是一种兼具资产产权属性和债权属性、介于资产产权和债权之间的“临界性”金融工具:一方面从企业获得了融资的角度,可以看作是一种“债”;另一方面金融租赁替代本应由企业持有的物权或说资产的产权、并事后承担着处置、调剂、整合资产的风险,从这个角度来说金融租赁具有类似于资产投资的特征。这种双重的“临界特征”,使之不同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单一借贷的债务结构模式,单一债务结构增加了实体企业的杠杆,当实体企业经营出现波动或下滑时,银行类金融机构多是采取被动管理方式,往往会提前收回贷款或“银行抽贷”,“釜底抽薪”,使得实体企业的风险加速传递。

金融租赁这种介入资产投资和债权的临界性特征,在企业出现风险时可以通过对物权与资产的处置、调整与资源整合等积极的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主动化解风险,发挥其作为资产所有者的资源配置与调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租赁帮助企业从债权过渡到资产的所有权,类似于“去杠杆”。另外,承租人采用金融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相比银行贷款或商业信用而言,可以在不降低承租人融资能力的前提下相对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资产收益率,在账面上实现了“去杠杆”。因此,在当今,金融租赁可以成为帮助实体经济去杠杆、化解债务风险的一种重要渠道或手段。

金融租赁为企业实现“资产轻质化”,帮助企业降成本、化解经营风险。实体企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大,这导致债务比例高、成本摊销大、经营缺乏灵活性,一旦企业经营困难,这些固定资产就面临着闲置、折价的状况,加大投资风险。

金融租赁使实体企业的重资产结构转化为“资产轻质化”,使企业“轻装上阵”。在金融租赁的两种交易模式中:直接购买设备租赁给实体企业的直租模式,类似于以租代售,降低了实体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让企业资产端“做虚”、产出端做“实”,大大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售后回租模式,将实体企业中处于“重资产”状态的固定资产置换出来,企业收回更多现金投入到“非实”的经营环节中,改变企业投资结构的不平衡。在实体经济普遍不景气的今天,这种功能有助于企业调整财务结构、改善资金环境、适度调整税务成本,从而实现银行等金融工具无法实现的功能。

金融租赁促进实体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一方面,金融租赁代替企业拥有了资产的产权,同时必然承担对资产进行处置、调剂或资源整合的责任并承担持有资产的风险,所以金融租赁机构必须极为重视选择作为媒介的“租赁物”,租赁物的技术水平如何、未来价值及受欢迎程度如何等,成为考量金融租赁自身业务风险的重要指标。金融租赁这种对作为媒介的“租赁物”的选择过程,将促使实体企业采取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价值含量以及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设备,从而促进实体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

另一方面,由于中长期融资的属性(金融租赁期限在三年以上、甚至达到十年),金融租赁在开展业务过程中会自动选择那些技术水平高、未来市场前景好、符合未来产业调整和升级方向的企业或产业进行合作,以使自身持有的资产具有“保鲜”的功能,以保持其未来的价值。金融租赁的这种对企业和行业的自动筛选机制,有助于推动、促进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从而优化全社会的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租赁行业发展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光大金融租赁公司将以“扩大规模、积极转型、统筹发展”为指导思想,围绕“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拥抱互联网,积极进入大消费领域”的两条发展主线,不断推动传统业务优化升级与创新业务领域开拓,加速扩大资产规模。同时逐步转变经营理念与盈利模式,回归租赁本原,并在重点领域实现专业化、差异化发展,最终成为拥有鲜明业务特色、能为中国实体经济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品牌金融租赁公司。

猜你喜欢
实体资产融资
实体钱
9月重要融资事件
7月重要融资事件
资产组减值额确定方法探讨
2017实体经济领军者
重振实体经济
5月重要融资事件
4件重要融资事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