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宋乡村风俗画

2017-03-25 18:10杨光影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牧牛渔民渔业

杨光影

宋代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但农业依然是立国之本,受到统治者的格外重视。北宋时期,宋仁宗曾为《流民图》中贫农流离失所的悲惨场景而动容。南宋时期,地方官楼俦进献《耕织图》,宋高宗令画院作其摹本,并由吴皇后亲自题诗。相较于地主乡绅以及商人阶层,宋代农民的生活依旧贫苦,需要辛勤劳作维持生计。不过,乡村生活也有很多颇有趣味的地方,这些场景不仅载于宋代文人笔记,也在宋代图像中有所呈现。

一、牧牛的图像呈现

牧牛业在宋代获得发展与兴盛。北宋时期,都城开封人口众多,商业发达,乃是“八方争凑,万国咸通”之地。经济的繁荣加速了牛制品的需求,促进了民间牧牛业的发展。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牛车阗塞道路,车尾相数千万量(辆)不绝。”[1]当时的牛车已经数以万计,足见牧牛业的兴旺。从地区来看,河北和陕西是北方牧牛业的重镇。“河北人户例有车牛,乃是民间日用之物”,陕西更有“濈濈牛羊滿近坡”的壮观景象,尤其熙河一带“一路数州,皆有田宅、牛马,富盛少比”。[2]畜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南方地区,洪州与丰城盛产牛,“此两县者,牛羊之牧相交,树木果蔬五谷之垄相入也”。此外,抚州地区也普遍养牛,“牛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五谷之积于郊野者不垣”。[3]

牧牛成为宋代图像的重要题材,与牧牛业的兴盛不一关系。现存牧牛图主要有五幅,分别是李唐的《雪中归牧图》,南宋夏圭的《雪溪放牧图》,南宋佚名《田垄牧牛图》、《柳荫放牧图》、《秋野牧牛图》。三幅画均出自南宋,足见该时期牧牛业的发达。事实上,南宋时期,福建、广南、浙东等地的牧牛业的确非常兴盛,“浙东、福建系出产牛去处。”绍兴五年(1135年),官方一次就从两地购得耕牛4000头。陆游在兴国军的大冶县见到“沙际水牛至多,往往数十为群,吴中所无也……当是土产所宜尔”。从内容来看,这些图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放牧题材。牧人驱赶或牵引着耕牛在风雨中艰难地前行。在《雪中归牧图》中,牧人为了御寒,蜷缩而行。《雪溪放牧图》中的人物造型亦如是,牵牛的动作更显艰难。同样是牵牛而行,《田垄牧牛图》中的牧人则显得悠闲得多。田中的作物长得非常丰茂,证明时节正直春夏,牧人得以享受田间景致。除此之外,牧牛休憩也是宋代图像的重要内容。在《秋野牧牛图》中,树萌有部分树叶落下,似乎盛夏已过,初秋未到,正是温度适宜的季节。牧童在树下休息,悠然自得。老牛与牛犊卧于土坡上休息,远处一牛徐徐过来寻草,显得非常惬意。整幅画面充盈着田园诗意与乐趣。《柳萌放牧图》的场景与之类似。两枝柳树尚未长出绿叶,枝干纷披,枝条在风中飘浮、带有生意。由柳树枝条可以看出,此图时节为早春或残冬,天气已经转暖。临溪草坡上牧童伏于柳下小憩,一牛卧其旁边,一牛正低头吃草。综合来看,两类图像各有侧重。放牧图着重于写实,表现牧民生活的艰辛,休憩题材更在意田园趣味和诗意的表现,近似于田园诗的视觉呈现。

二、捕鱼的图像呈现

宋代是渔业发展的重要时期,都市对于渔业的需求量促进了渔业的发展。《清波别志》:“淮甸之虾,擅滑之鱼,皆入京师贩卖。许县北门外三十县有村市叫朱家曲,启古河商贾之贩京师者,舟车皆会此。居民繁杂,宛然如江乡”。东京开封清早“有生鱼数千担入门,冬月即黄河诸远处客鱼来,谓之车鱼”。《梦梁录》在“分茶酒店”条中列举了杭州“食次名件”三百零四种,其中鱼虾等水产肉食品近一百四十种。

随着渔业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逐渐成为渔业重镇。福建地区,“漳、泉、福、兴化濒海细民,以渔为业”。浙江地区,“浙东苏、明诸州声海濒之民以网譬蒲赢而自业者,比于农圃焉”。舟山群岛的贫民“以一渔盐为业,大率剽悍轻捷,在水如龙”,他们“无田可耕”,被称为“冲冒波涛、蝇营网罢”的“习海者”。另据《定海厅志》载,,南宋昌国县令王任之撰写的重修隆教寺碑文云:昌国居民“捕网海物,残杀甚多,腥污之气,溢子市井,延壳之积,厚于丘山”。

对于捕鱼场景的呈现主要见于南宋画家李东的《雪江卖鱼图》。关于李东的生平,据元代庄肃《画继补遗》:“理宗朝时,尝于御街鬻所画,多画村田乐、尝醋图之类,不可以清玩,仅可娱俗眼耳”。从这段记载来看,李东画作多以民间生活为题材。《雪渔图》恰好印证了此说法,该图呈现了冬天渔民卖鱼的场景。图中房屋延伸出的轩立于水面,一位身披蓑衣的渔民正在把鱼出售给轩中的人。宋代出现了专门以捕鱼为生的“渔人”或“渔户”,画中的渔民应该属于此类人群。为促进渔业发展,宋代官府对渔户征收的渔业税普遍较低,“今鱼虽娓鲡以至虾蟹,悉立征税之目”。杭州余杭县南湖“凡民间下湖采取,必纳钱买牌,违者有禁”。宋孝宗时期,将南康军沿江鱼池“租与民户”。宋光宗时期,平江府全吴乡九百余亩积水田,每年征收渔业钱八百贯文。尽管如此,渔民的生活依然艰苦。渔民所用船只叫做瓜皮船,这种船极其简陋,为贫苦渔民普遍使用。从周围的环境来看,屋顶被大雪覆盖,岸上树木的叶子已经完全凋落,可见其时节为严冬。在严寒中捕鱼卖鱼,足见渔民生存的艰辛。另外,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湖泊、水荡落入官僚地主的掌握之中。为保渔民生计,北宋屡出规定,“江湖间贫民捕鱼,豪户不得封占”,“更不许起纳租税为名,辄得请射”。但兼并趋势日益加剧,到了南宋时期,包占破湖的规模更大,淮南豪户请佃官田,“类皆包括湖山为界,有一户之产,终日履行不遍”。图中的湖泊应该也归“豪户”所有。据此分析,李东的画并非完全“画村田乐”与“娱俗眼”,也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状况,尤其贫民的疾苦。

尚需补充的是,农耕和纺织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农事活动。南宋画家杨威的《耕获图》描绘了江南地区农民的耕织场景甚至从耕作到收获的全过程。这些图像能够与宋人笔记中的记载形成文图互证,反映出江南农耕的整体状况。杨威是南宋名画家,擅长画田园风光,但其作品世已无存。《耕获图》上并无款印,清代人仅凭绘画内容定为杨威所作,不足为信。但此图见载于龐元济《虚斋名画录》,系南宋作品是无庸置疑的。该图主要描绘了佃农劳作的场景。画面上总共有78个人物。画面右上方的茅屋旁边,有一位带着蓑笠,持杖而立的人,他悠闲地看着农民劳作,可能是庄园的主人。而在木桥边上有一位打伞之人,应是督促佃客劳动的监工。其余劳作的农民均为佃户,分别从事耕地、耙田、插秧、灌溉、筑场、耘田、收割、挑禾、上架、脱粒、簸扬、舂米、入仓、堆秸等不同的劳动。

总而言之,通过牧牛、捕鱼等图像的分析,能够廓清南宋乡村风俗画的主要图像内容。这些内容或展现民间疾苦,以此规谏皇帝,或粉饰太平,称赞皇帝的文治武功。

参考文献: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47.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607.

[3]曾巩.曾巩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292.

猜你喜欢
牧牛渔民渔业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牧牛图:禅宗“渐悟”的教科书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渔业
大足石刻《牧牛图》艺术的美与宗教义理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