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中杨朱形象分析

2017-03-25 18:04梁云清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杨朱

梁云清

摘要:《孟子》中记载“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见其学说在战国时期影响之大,然而杨朱却并无著作传世,其思想散见于《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古籍之中,《列子》中有较为完整的《杨朱》一篇,但基本为学界定为伪作,故研究杨朱的思想,不得不研究先秦诸子中的杨朱形象。

关键词:杨朱;贵己重生;全性保真;从性而游;贵己乐生

一、杨朱生平

历代学者对杨朱及其生卒年都有很大的争议。先秦古籍中多记载有阳子居、阳生,阳子、杨氏、杨子等称谓,古人以阳、杨二字混用不分,故自古至今多有学者认为这些称谓应指杨朱。虽有持不同意见的学者,但一般我们认为古籍中的这些记载均指杨朱。杨朱为何地之人也是众说纷纭,有秦人、鲁人等说。家世邑里不详,仅知有一妻一妾,有弟曰杨布。尝见梁王(即梁惠王),孔孟老庄皆曾做官吏,而杨朱却终生布衣,或曰为隐者。①

杨朱生卒年不祥,学者大致认为杨朱生活在墨子与孟子的年代之间,因《墨子》一书没有提及杨朱,而在《孟子》中,“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对于生活在战国前期的杨朱属于百家争鸣中的哪一家,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杨朱的思想主要是贵己重生,故多数学者认为杨朱属于道家。

二、先秦诸子中的杨朱形象

《孟子》中记载“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见其学说在战国时期影响之大,然而杨朱却并无著作传世,其思想散见于《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古籍之中,《列子》中有较为完整的《杨朱》一篇,但此书基本为学术界定为魏晋人之伪作,故先秦及汉代诸子中有关杨朱的记载是我们研究杨朱形象的主要史料。

(一)《孟子》中“一毛不拔”之杨朱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②

从以上言论可以看出,孟子口中杨朱的形象主要特点是“为我”,孟子对“为我”的阐释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为了天下大利,拔其一根汗毛都不肯,更不用说为君而易其胫一毛,这对于以君国天下为重的儒家来说是无法容忍的,故孟子说其“是无君也”。但这是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刻画的杨朱形象。实际上,这种“为我”,是杨朱贵己思想的体现。春秋战国世道大乱,群雄逐鹿、战争四起,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百姓“老弱转于沟壑”,全性保生成为百姓心中之理想,杨朱人人为自己的“贵己”思想正是民众心声的体现,故“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但这种价值观念却与儒家道德理想大相径庭,故杨朱的“为我”、“贵己”本无是非对错,而孟子却斥其“无君”,为“禽兽”,斥其思想为“邪说”,加之这种无视等级尊卑,人人为我的思想“盈天下”,已经极大地影响到儒家的地位,故孟子对其极力排斥,这实际上是其为维护儒家地位,尊卑等级秩序而做出的偏颇言论。

(二)《庄子》中的辩者杨朱

《庄子·骈拇》:“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棰辞,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而已。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庄子·胠箧》:“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③

杨朱向来以其重己贵生、全性保真的思想被学者划分为道家,但同为道家的庄子在著作中对杨朱进行了嘲讽。《庄子》中塑造的杨朱更多是以辩者的形象出现的。《庄子·骈拇》一篇旨在阐明人的行为应该和于自然,顺人情之常,他认为杨墨二家“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棰辞,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是为了求一时的名誉,这都是旁门左道而不是天下的正道。《胠箧》篇认为杨朱、墨翟这类人都是向外炫耀他们的才能,这是正法所不取的,故要封住杨朱墨翟的口舌,摈弃仁义,这样天下的人才能达到德性才能齐同的境界。杨朱固然善于辩论,但辩论并不一定都是为了沽名钓誉,思想争鸣的时代,每一家学说都争先对人事、社会开出自己的药方,杨朱也不例外。从现有材料中看,我们确实没能找到杨朱求一时名誉的言论,杨朱“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的思想似乎并没有为庄子所重视,而是被其视为奔走游说沽名钓誉之士,庄子似乎也曲解了楊朱。

(三)《韩非子》中“轻物重生”之杨朱

《韩非子·六反》:“杨朱、墨翟天下之所察也……今世主察无用之辩,尊远功之行,索国之富强,不可得也。”

《韩非子·显学篇》:“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世主必从而礼之,贵其智而高其行,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④《韩非子》中,杨朱也是作为一个反面形象出现的。韩非站在法家立场上,以天下君国之利为重,对杨朱做出评价。韩非子认为杨朱墨翟之辩为无用之辩,对国家富强并无用处。除此之外,韩非以为杨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显然,韩非和孟子对此都是持否定态度的。杨朱是主张“为我”而轻君,但杨朱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自我主义者,《老子》言:“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如果有人能像爱自己一样爱天下,那么天下如何不能寄托给他呢?如果连爱自己都不能,却要求其凡事以天下为先,这更像在要求一种理想人格,或者说是儒法两家为人所做的一种规定性,以维持纲常伦纪,君国大利。而杨朱的思想则是符合当时的百姓心理,他不否定在战乱年代百姓对于生的渴求,同时,他又讲“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可见,在他贵己乐生的背后也有一个天下大治的理想,只不过是采用个人自足的形式来达到,与儒法二家途径不同罢了。

三、先秦诸子中杨朱负面形象的原因

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窥见,先秦诸子笔下的杨朱几乎都是负面的形象,各家对杨朱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其“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的贵己重生的思想,这大概有一下几个原因。

首先,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冲突应是造成此种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百家争鸣固是美谈,它同时带来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各家党同伐异,与自己思想完全不同的学说成为是争论冲突的焦点。孟子以“圣人之徒”的身份对杨朱进行肆意诋毁,是因为他完全不能接受杨朱的思想。在他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着儒家尊君重礼的观念,若人人都持杨朱的观点,则纲常伦纪会继续崩塌,这是令孟子极为痛心的,故在《孟子》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其对杨朱的描绘带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韩非子对杨朱的排斥大抵也是如此,一方面,他师承儒家,其学说不免带有儒家色彩;另一方面,他又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以君国利益为标杆斥杨朱思想为无用之辩。

其次,思想冲突必然会带来学派之争。不同学派之间相互攻讦,以确立自己学派、自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杨朱学派不论是持怎样的观点,都会受到其他学派的质疑和攻击,因此各家在著述中塑造一個负面的杨朱形象也就不足为奇。

再次,杨朱的负面形象与其自身思想也有一定的关系。杨朱对名声虚誉并不看重,故他有可能并没有写过著作以追求“立言不朽”,又或许他曾经写过著作,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弟子替其整理编订,故已亡佚。现在有关杨朱的史料均来自于其他学派的著作中,连仅有的《列子·杨朱》一篇也被学术界定位伪作,故他没有“证据”为自己辩解,也就只能放任“一毛不拔”的负面形象流传后世。

最后,不论杨朱及其后学有无著述,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几乎使其学说消亡。再到后世《孟子》被列为十三经,其中塑造的杨朱形象就成为了主流,这也是杨朱负面形象为主的一个原因。

注释:

①顾实《杨朱哲学》岳麓书社,2011:16.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2:165,345.

③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232,259,638.

④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2013:421,456.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清)王先慎.韩非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汉)高诱.吕氏春秋注[M].上海:上海书店,1986.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上海:三联书店,2013.

猜你喜欢
杨朱
杨朱及其思想再考
“一毛不拔”未必吝啬
宋明理学视野下的杨朱形象
浅谈对杨朱思想主旨的理解
歧路亡羊
论杨朱思想中的人文关怀精神
做个明智的人
杨布打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