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虎
近些年,中小学校假期给学生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按照教育部阳光体育行动的要求,每位青少年至少要掌握两项体育锻炼技能,每天达到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这个要求,在学校里落实起来还好一些,一旦转换到家庭,往往大打折扣。一方面,寒假之于学生本就是一个休息放松的时段,对那些难以做到积极主动锻炼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更倾向于玩电脑、看电视,还要走亲访友,从而忽视体育锻炼;另一方面,由于对体育家庭作业的考查掌握在家长手里,主观性、随意性强,如果家长做不到严格要求,就很容易流于形式。
对于寒假体育作业,何以学生不积极、家长不配合?笔者以为,根本原因还是升学考试的指挥棒问题。现在,全国各地学校在小升初时,除了招收体育特长生,一般不设置体育考试一项;中考虽然测试体育,但分值相较于语数外等科目要低很多,学生、家长精力依照各科分值分配并不奇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既然纲要已明确指出“健康第一”,为何体育考试依旧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将体育成绩提升到跟语数外一样的高度,体育家庭作业“执行难”也就不再成为一个问题。
不能说学校抱怨体育家庭作业“执行难”是一种矫情,因为这背后的运作机理也是他們无法左右的。这需要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关照,比如在体育家庭作业的项目设置上可以更有趣、互动性更强一些,将体育锻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设置更丰富多元的项目,而不仅限于跳绳、跑步等。
(摘自2017年2月11日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