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律廷
做“情感热键”小管家
文/刘律廷
孩子的负面情绪,你仔细观察过吗?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富集感情的敏感神经束,每个热键就像充电电池一样储存着我们未了的心事,积蓄着我们的仇恨、内疚、不安全感和脆弱不堪。这些都是我们的弱点,是我们的敏感性、先天性以及小时候经历所共同塑造的。”
——美国心理学博士苏珊·福沃德
心灵地图,管理情感热键
4岁的小娜特别爱哭,只要一不顺着她,她就哭得歇斯底里,甚至会抽搐、发烧,好几天精神萎靡。她父母为此苦恼万分,万般无奈之下来向我求助。
在幼儿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很多家长不能理解,为什么好好一个孩子,一旦被负面情绪控制就那么不可爱了呢?
其实,我们要明白,每个人内心都有“情感热键”(也称为“敏感神经束”),里面包含着“未了的心事、积蓄的仇恨、内疚、不安全感和脆弱不堪”。当孩子在某种情况下与某个人发生矛盾时,其引起的反应会超越他们思想和理性的约束,长期贮存和蓄势待发的纯粹感情就会奔流而出。这种情况下,许多孩子会在巨大负面情绪的作用下,变得感性脆弱,像受到催眠一般做出荒唐的决定或自虐的行为。
之前,我曾经接诊过一个9岁的孩子小康。小康最讨厌别人说他胖,一听别人说“胖”他就愤怒,并因此和同学发生过不少冲突。
我教小康的爸爸画一幅“心灵地图”帮助孩子,告诉他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禁区”。
爸爸不急不缓地告诉小康:“善于管理自己的男子汉,能够面对内心如火如荼的战争。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开始起伏不定时,就小心翼翼地避开,努力不在冲动的状况下去说话、去做事。”
爸爸还将小康的某些不良情绪反应用手机拍下来,回放并分析给他。小康渐渐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过度敏感,当他再次因为别人说他“胖”而想骂人、摔东西时,会强迫自己从一数到十,尽量平静下来。
在爸爸的帮助下,小康能够坦诚告诉别人“我的感受”而不是斥责别人“做错了什么”。小康会跟别人说“你这么说,我非常难受”,而不使用含有批评、侮辱的词语来反驳别人。
接纳负面情绪,发现情感热键
在成人的亲密关系中,我们会小心翼翼避开一些情境或环境,身边人就因此读懂我们的情感地图,避开情绪雷区。对小娜这样的孩子也一样,家长要观察孩子是否总为类似的事情而大发雷霆、悲伤不止。渐渐地,我们可以推测出孩子内心的“情感热键”是什么,并且更好地引导他们。
此外,家长要接纳自己,接纳“这就是我的软弱”“这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是我的自我完善的机会”。如果家长能如此,孩子会得到一个平衡的支点,一种平衡的感觉,让孩子在紧张和压力的不断侵袭之下,不偏离亲情的中心。
比如有一天,芳芳妈妈情绪失控,为很小的事情对丈夫大发雷霆。事后,她当着孩子的面向丈夫认真道歉。妈妈还特意真诚地告诉芳芳:“那个时候,我莫名其妙地被一种灰色的、巨大的情绪敌人袭击了。因为我没有积极抵抗,所以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下一次,我会努力控制自己,请你也监督提醒我吧。”
芳芳妈妈没有回避负面情绪,也没有推卸责任,而是主动道歉并且与丈夫和好,给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样。芳芳妈妈还通过《我为什么害怕?》等绘本告诉芳芳,很多情绪就像大乌云一样,对小孩子来说太重、太痛、太沉了。所以,当你控制不住的时候,可以哭一下,也可以独处一会儿,但是最好的办法是寻求爸爸妈妈的帮助,因为爸爸妈妈都经历过这一切,都失败过也成功过,可以完全接纳你、安慰你,并且帮助你。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是不带评论的观察。”对中国家长们来说,这话尤有借鉴意义。看到孩子处于负面情绪中,绝大多数家长脑中出现的都是评论和判断——比如:“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敏感?”“某某就不哭,光你哭个不停!”“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小伙伴打架,有必要吗?”
家长们为什么无法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情感热键”,并且帮助孩子去管理情绪呢?因为我们在小时候并未受过这样的教育。既往的教育模式使我们习惯于从赏罚的角度来思考,从“我这么感觉,所以你也应该这么感觉”的成人模式来看待孩子,就无法与孩子的内心共鸣。
所以,家长们在孩子情绪激烈的时候,要先问自己:“他的感觉是什么?我小时候也有过这种感觉吗?什么情况触碰孩子引起如此反应呢?这件事背后他的情绪热键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能先回答这些问题,就会引导我们与孩子共情,从而真正帮助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