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雨洁 by Wu Yujie
在古代,图纹石不值钱吗?
文/吴雨洁 by Wu Yujie
在我们今天的认知中:造型石和图纹石,是并重的两大赏石类别。
但是在古代,尤其是文人士大夫这个群体中,还是前者更正经、更庄重。
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在这本唯一入选《四库全书》的赏石著作中,开篇第一句即指出:“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状为奇怪。或岩窦逶迤、峰岭层棱……虽一拳之多,而能蕴千岩之秀”。按照今天的分类规范,所举之例大半都是造型石。
此书分为上、中、下三篇,暗含上、中、下的褒贬。其《上卷》包括灵璧石、青州石、林虑石、太湖石、无为军石、临安石、武康石、昆山石、江华石、常山石、开化石、澧州石、英石、江州石、袁石、平泉石、衮州石、永康石、耒阳石、襄阳石、镇江石、苏氏排衙石、仇池石、清溪石、刑石、卢溪石、排衙石、品石、永州石、石笋、袭庆石、峄山石、卞山石、涵碧石、吉州石、全州石、何君石、蜀潭石、洪岩石、韶石、萍乡石、修口石共计42条,按照今天的分类规范,全部都是以形为赏玩要素的石头。也就是说,在《云林石谱》中,最重要的“上卷”其实并没有今天所谓的“图纹石”。
直至中卷开始,我们才开始看到“图纹石”的身影。譬如讲虢州朱阳县石:“一种色深紫,中有白石,如圆月,或如龟蟾吐云气之状,两两相对……多做砚屏,置几案间,全如图画”;又如记载柏子玛瑙“色莹白,上生柏枝,或青或黄,甚光润” 。
但这些“图纹石”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呢?在“巧”、在“奇”。
用“巧”字,是一种很微妙的春秋笔法。潜台词是:虽然好,但是也带有匠气,与通俗的美感相关。因此很多图纹漂亮的石头,都是用来加工成摆设、砚台等工艺品。具有审美愉悦性,但不一定能使人“坐生清思”。
除了文献证据,我们也可以找到实物证据。譬如留存在世的古石,属于造型石类的,就远远多于图纹石类的。
在故宫御花园里的诸多石头中,只有一方算“正经图纹石”,那就是著名的《诸葛拜斗》(还有一块是海参排泄物化石,分类比较模糊)。这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较早的、确凿可考的、古人真正赏玩过的画面石。丁文父先生根据它的底座形制特点,推测其赏玩年代约始自“明代早期”。
撇开“皇帝家的东西就是好”这类镀金心态,平心而论,这块《诸葛拜斗》是有瑕疵的:
(1)它的石形品相不好,方不方圆不圆,上部、左部、下部都有明显的裂隙。
(2)它的主元素不出色。是石友们常说的“大色块”、“剪影式”人物,缺乏更多微妙的细节支撑。
(3)构图也不出色,“北斗七星”分布在一个长方形的大色块上(颜色反差小),和诸葛的形象处在平行位置。显得单调、直板。
这样的石头,如果是在现在的市场上进行交易,未必能创下高价。
其实这块石头能从那么老远的地方(大约产自黄河流域)拉到京城来,多半还不是由于它美,而是由于寓意好。明代素有“崇道”传统,皇室对于道教尤其笃信。因此《诸葛拜斗》的意义,与其说美,不如说是一个吉利的符号。
当然并不是说古人不看重画面石,只是如果追寻“赏玩”背后的文脉线索,造型石与画面石是有区别的。
通俗点讲,可能一个像“雅乐”,一个像“流行歌”。流行歌里面当然也有很好听、很动人的,但在文化背景中的定位却不尽相同。
这背后是上千年来盘根错节的文脉系统,其表现也不止赏石一端,诗歌、书法、绘画、音乐中有太多体现。
其根源一致:就是儒家的“礼乐传统”和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上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心中:缤纷的、奇巧的东西迷惑人,并非高雅之道。
所以雅士们会对宛转高妙的“研山”、“海岳庵”顶礼膜拜,但却不会因为“漂亮、好看”就要尊一块图纹石为“石师”、“石丈”。
这个传统形成于白居易的暗示之下。白居易喜欢的石头是“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是“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是“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缜润削成如珪瓒,廉棱锐刿如剑戟”,但就是没有单纯以美丽悦人的画面石。
白居易是谁?当时的文坛牛耳,后世的精神楷模。他影响了整个宋代的审美风气,甚至笼罩了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主流思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宋代的赏石,还是日本的水石,都看重石头造型上的宛转变化、对于山水景观的生动模拟,原因在此。
当然这个结论仍然不能“一刀切”。
成书随意的(这里的随意是指没有“立德立言”这种沉重的道德包袱),以及年代距唐宋较远的(如清代宋荦写《怪石赞》),造型石和图纹石的分别就不那么明显了。
尤其清代阮元以文坛泰斗身份写《石画记》,更是图纹石的一次大规模平反!之后西学引入,“美”这件事的意义被拔高,再之后抗战大批文人画家西逃川渝,河畔又有大量的图纹石资源。天时、地利、人和!长江石才兴起了第一波热潮。
在结束这篇文章前,我们还要谈到一个横空出世的天才——苏轼。
苏轼在好几篇文章里,都写到了“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的图纹石。在他眼里,这些石头是玩物,也不止于玩物。他甚至借用佛教“色、相”理论,改造美丑的分野。
美丑既不存在,那么“雅俗”的对立亦可泯灭。妙人赏石,石亦妙也。
这是天才“反常合道”的慧黠。也在文人赏石高潮的开始,埋下了后来思想解放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