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中/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副区长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亭湖路径
张伟中/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副区长
盐城市亭湖区是一个典型城乡复合型城市区。基于亭湖区“亦城亦乡”的特点,更好地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既要坚持走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绿色发展之路,提高全区农产品供给整体质量,更要充分结合区情、区位、区域实际,精准定位,多点发力,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亭湖实际、契合亭湖特点的发展道路。
顺应农产品消费升级的需求,始终坚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作为发展导向,大力推动以品种、品质、品相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建设,切实提升“亭”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是抓品种,压实质量基础。优良品种的落地生根,是建设品牌农业,提升产品市场优势的根本所在。大力实施“三新”工程,充分运用亭湖农业三新技术展示中心平台,积极推广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良品种,对羊角椒、杭白菊、紫长茄等具有一定规模的本地优势特色品种在技术上进行改良升级,实现产量和质量“双提升”。鼓励引进外地优良品种,通过到外地实地调研,在充分了解技术品种、市场需求、种植面积、技术壁垒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结合种植难易度、本地土壤性质和技术支撑,先后引进台湾西甜瓜、东北蓝莓、山东冬桃等产品成功落地,填补全区农产品发展空白。
二是抓品质,盯紧质量核心。坚持农业清洁生产和标准化生产同步推进,同向发力提升产品品质。一方面,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从源头上改善农产品生长环境,重点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和瓜果蔬菜等有机肥替代行动计划,推进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项目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每年耕地基础地力等级提升0.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持续推动品牌农业建设,从附加值上提升农产品质效。坚持以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大力培植农产品品牌,全区已发展无公害农产品103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3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1个,注册农产品商标45个,打造“泰来神”系列奶品、“南之缘”牌黄金梨、“翔鹤园”牌系列农产品等一批市级以上农业品牌。
三是抓品相,提升质量内涵。按照特色产品比品质、同类产品比品相的思路,坚持内涵式提升农产品品相。积极推动产品规格化、标准化一致,让产品的卖相更引人,如嘉美佳冬桃每盒12个产品,规格大小、果品外相都保持同一标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支持鼓励企业对产品实行分类分级,让产品的包装更分明,如对“亭粮”牌大米的包装重新定位,特别是结合南京、上海等销售地消费者的喜好,实行更有针对性的小包装、礼品装,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深入挖掘产品的文化元素,让产品的底蕴更深厚,充分彰显产品的独特魅力,如便仓镇红烧肉紧密结合闻名海内外的千年枯枝牡丹进行宣传,赋予产品更多历史文化元素,有力推动产品走出盐城、走向全国。
正视全区农业总量相对偏小、发展体量不大的实际,结合大市区特点,扬长避短,从挖掘资源,发挥禀赋处入手,在放大优势中抓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全区农业供给侧产业结构。
一是致力做丰“菜篮”。坚持放大传统优势,重点以便仓镇、新兴镇、盐东镇永久性“菜篮子”基地为核心,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蔬菜基地建设,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达22万亩,年产量达45万吨。坚持打造发展载体,突出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带动全区面上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建成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率先在盐城市实现市级园区全覆盖。坚持市场引领发展,紧密结合各镇土壤、气候、种植习惯等因素,引进培植一批适应亭湖种养的冬桃、蓝莓、虫草参、湖羊等市场需求旺、产品效益高的农产品,为市民提供更多产品、更多选择。
二是致力做美“游园”。借势两大景区建游带,突出以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大洋湾城市湿地公园为核心,以331省道为轴,积极打造“两核一轴”乡村旅游示范带。目前示范带效应初显,黄尖镇乡村旅游登上央视七套《美丽中国行-巡奇黄海之滨》节目,盐城林场建成“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区”,水云涧农庄1.6万平方米的鱼罾盐城第一。借势本地资源办节庆,充分发挥黄尖的“菊花”文化、便仓的“牡丹”历史、南洋的“桃园”基地,成功举办“鹤舞黄尖,雅菊共赏”菊花节、“千年枯枝牡丹” “桃花源”节庆活动,全年吸引游客达60万人次。借势交通干道造景点,结合三线城市乡村旅游特点,沿新204国道、228国道、青墩接线两侧,重点打造性价比高的“城郊一日游”休闲景点。目前,全区已建成东方湿地公园、荷塘月色生态园、阳光葡萄采摘园等休闲农业基地35个。
三是致力做优“复合”。近年来,亭湖区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建设,涌现出一批规模果园、花海、林地,全区林木覆盖率达23.33%。借助区内丰富的林木资源,鼓励葡萄、水果等经济林发展林下生态养殖,涌现出嘉美佳、金灿农场等一批林下经济典型,产品深受上海、广东等地客户欢迎;境内3.05万亩的盐城林场更是发展林下经济的示范区,全场发展林下种植各类经济作物面积达1.5万亩。同时,充分拓展新兴镇、南洋镇荷藕种植优势,积极推广“荷藕+小龙虾”等套养模式;利用南洋镇、新兴镇、便仓镇三个水稻大镇,引导发展稻渔、稻虾、稻鸭等共生生态农业。目前,全区立体复合经营面积达3.2万亩。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通过融入新元素、突破新领域、培育新力量的“三新”举措,进一步提振亭湖现代农业经济,释放农业发展新推力、新动能。
一是融入发展新元素——互联网。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重点发挥亭湖区作为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区的优势,在建成标准型、专业型、简易型等不同层次的120家益农信息社的点上,拓展农业网络服务。扎实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示范村建设项目,鼓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格局。目前,全区培植出“儒家优” “盐城购”鲜活农产品销售平台,60%益农信息社拓展网络购物、销售业务,盐红羊角椒专业合作社、翔鹤园等一批农业经营主体自建了网站、开辟了微商渠道,头灶村创成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
二是突破发展新领域——农村产权。按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求,不断加快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化、实体化、市场化步伐,引导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村(居)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组建集体资产经营组织,全区已发展社区股份合作社达25家。以正在开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为契机,大力推动农村要素流转市场化改革,着力“唤醒”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农村资源资产,重点建立健全区、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引导农村集体产权进入农村产权市场交易,2016年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首年完成土地经营权、水面经营权、林权等交易面积、交易额分别突破6000亩、5000万元,有效提高了集体资产的运行质量和增值水平。
三是培育农业新力量——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依托盐城生物工程学校、亭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亭湖分校等平台,突出培育合作社牵头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等重点群体,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均达3000人以上。抓住新一轮农业农村发展机遇迎来的“城归”大潮,发挥亭湖区处城绕市的独特优势,吸引一批视野宽、素质高、有激情的大学生、科技人员、企业老板等群体回归农业农村创业近千人。开展农村人才定向培养试点,区财政采取补贴学费的方式,每年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校等高校联合招录10名以上、签订5年以上协议的定向培养生,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后备库,目前已有35名本地学生到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校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