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君
论甩发功在老旦表演中的运用
——以饰演越剧《血手印》中林母一角为例
◎陈少君
戏曲身段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戏曲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甩发的戏曲表演程式是戏曲表演用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性格必不可少的身段。甩发功主要用来表现人物的激怒、惊恐、疯癫、绝望、挣扎等心理活动。戏曲甩发常用于老生、小生等行当,也可见于武生、净与旦角。但是,在老旦这一行当中的使用是非常少见的。笔者结合本人在演出《血手印·路遇》一折时,运用了甩发这一技巧,来表现林母为救儿子,匆忙赶路告状时急切、焦虑的心情。阐述了“甩发”功在戏曲中用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性。
戏曲身段 甩发 老旦 运用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是一代又一代戏曲表演艺术家通过舞台实践所留下的宝贵艺术财富。“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中惯有的表现形式,运用演员的形体动作及人物的穿戴等一切所能利用的道具,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戏曲表现的基本样式。其中,戏曲身段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戏曲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们的前辈艺人,通过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创造出一种名叫甩发功的戏曲表演程式。甩发功主要用来表现人物的激怒、惊恐、疯癫、绝望、挣扎等心理活动。甩发功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之一。生、净、丑等角色在头顶上扎束一绺长发,称“甩发”;旦脚在“大头”右边分出一绺头发,叫做“发绺”。甩发分“通梢”“倒栽”两种。“通梢”的发梢是尖的;“倒栽”的发梢是齐的;一般长度以垂至腰间为宜,丑和穷生略短。演员可以通过舞动甩发或发绺来表现人物的激动心情,这种表演技术叫甩发功。男脚色的甩发又叫“梢子”,故又称“梢子功”。以京剧常用的甩发功为例,表现激愤的如《野猪林》的林冲,表现疯癫的如《打棍出箱》的范仲禹,表现恐惧的如《滑油山》的刘青提,表现焦虑的如《铁笼山》的姜维,表现张惶的如《一箭仇》的史文恭,表现挣扎的如《刺汤》的汤勤,表现绝望的如《煤山恨》的崇祯帝等等。甩发功一般包括甩、扬、带、闪、盘、旋、冲等多种甩法,方向又有左、右、前、后和绕圆圈的不同。如《煤山恨》中崇祯帝的甩发,先在左右盘绕,然后直冲顶上,披落下来散为伞状,遮住面部,属特技。《芦花河》“哭尸”一场的樊梨花,《战宛城》“刺婶”一场的邹氏等,也都有复杂的甩发技巧。
甩发功这一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戏曲甩发常用于老生、小生等行当,也时见于武生、净与旦角。而旦角多是在大头右边分出一绺头发,作甩发用。在老旦这一行当中的使用是非常少见的。然而,笔者在饰演由南京市越剧团演出的《血手印·路遇》一折时,运用了甩发这一技巧,来表现林母为救儿子,匆忙赶路告状时急切、焦虑的心情。
《路遇》一折讲述了书生林招得被冤杀人,屈打成招,即将绑缚法场问斩。林母救子心切,写下状子,欲拦放粮而归的包拯,为其子申冤。中途遇一身孝服前去法场祭夫的王千金,将其责骂的故事。
《路遇》一开始,林母内唱“急匆匆快步行走”,随后出场亮相,接圆场匆忙赶路,一个踉跄摔倒在台口。伴随着锣鼓经,运用甩发左盘右旋,发梢在空中环绕,生动地表现出此时林母为救儿子惊悸无措、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而后,当她唱到“方才听得有人传,说道是包大人放粮回朝走”时,一个有力的上扬,将林母在黑暗中看到一丝曙光的激动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说在这一折戏里,只是用到了甩发功最基础的两个动作,但要把这两个动作练好,在舞台上能够出彩,却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练习过甩发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非常痛苦的舞台技巧。至今我还能回忆起最初练习 甩发时的那种感受,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浑身上下都充斥着一种不适感,一度想要放弃学习这个技巧。但甩发的运用对揭示林母的心理有着强有力的冲击力,这就要求笔者必须练下去,即使艰难、痛苦也要坚持下去。最终的舞台呈现得到了前辈老师和观众们的认可,再一次证明笔者的坚持是对的。
甩发功是戏曲用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性格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段。所以,作为演员的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和继承前辈艺术家留给我们的这些“玩意儿”,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它们。
[1]孙绍恩. 漫谈戏曲甩发功的训练与运用[J].戏曲艺术,1986(04).
[2]李璇.现实题材戏剧创作的新标杆[J].齐鲁艺苑,2017(05).
[3]刘方正.从《画皮》谈“甩发”功[J].戏曲艺术,1994(02).
[4]李璇.直抵民心的时代力作[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7(03).
[5]李新赓.“四功五法”之我见[J].戏曲艺术,2000(04).
[6]徐珏,李璇.欢乐中的深刻[J].当代戏剧,2017(05).
陈少君,女,南京市越剧团二级演员,副高职称,研究方向:越剧老旦研究与实践)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