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楠
浅谈职业类教育美术新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
◎贾楠
美术教育既是职业技能教育的科目,也是素质教育中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职业类美术教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变革,职业类教育美术新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也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分析目前职业类教育美术新课程目前的价值取向表现,表述了在素质教育下,职业类教育美术新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体现。
职业类教育 美术新课程 研究价值取向
美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培养目标,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制订培养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随着价值取向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因此,价值取向的研究决定了职业类教育美术新课程。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职业类教育逐渐兴起,职业类教育中美术教育更是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职业类教育美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各种问题。
职业类教育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型的人才。那么重视美术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无可厚非,其教育取向的价值定位也是合理的,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是自成体系的;但在职业类教育非美术专业的价值取向上,多数职业学院出现了偏差。由于是非专业课,属于公共选修课,学校和学生都认为美术教育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就业不具有决定性,学生认为只要修满学分就可以了,这样的情况下,美术课程建设往往就容易被忽视,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往往就是应付一下。作为美育教育的组成部分,美术教育的目标并没有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
职业类教育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实现满足社会需要、培养实践型人才,在职业院校中课程设置多以实践操作为主。如设计专业中偏重技能类课程设置,如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操作、设计理论等的设置,而对艺术修养、传统文化教育等课程设置得较少,甚至作为美术基础的素描、色彩等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也被压缩到短短的几十学时。这样偏激的教育取向美术教育,很容易培养出的是所谓的单一技能型人才,由于美术基础薄弱,专业技能的社会适应性不宽,所以这样的单一技能型人才并不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艺术修养类课程,首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通过鉴赏、创作等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审美层次,培养艺术修养;最后,通过艺术修养类课程的学习,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艺术基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这些艺术修养类课程的学习,美术专业的学生将会大大增强被社会需要和选择的机会,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但部分职业类教育机构往往重视实用技术的教授,而恰恰忽略了艺术修养类课程的建设。
如何调整美术教育结构,这就要从平衡职业类教育美术新课程研究的美育取向和专业教育取向入手,美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培养目标。
在当前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美术教育新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致力于提高学生美育素质,将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转移。随着国家建设的不断加快,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于人才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的要求也更高,职业类教育机构也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人才社会的接纳程度才会更高。
对美术教育结构调整,就是对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从课程的自身体系改革入手,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在基础扎实、广识多学的基础上,有更好的操作能力,掌握一技之长,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致力于提高学生美育素质和艺术修养。可以多设置一些艺术鉴赏、多进行一些参观展览等课程,在提高学生美术素质的同时,承担起职业院校对文化艺术探索研究及传统文化艺术继承与先进文化艺术倡导职能。最后,在调整美术教育结构时,要进行一定的取舍。既不能完全偏于“技”而忽视“匠”,也不能只为“匠”而不顾“技”。真正符合社会快速发展需求的美术类“大国工匠”应是厚积薄发的艺术积累与实际动手能力的巧妙衔接,是“技”与“艺”的统一。
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促使我们要在职业类教育美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要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能让学生毕业后充分适应社会需求,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全面分析美术教育所蕴含的价值,在美术新课程研究的各个价值取向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贾楠,女,本科,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级职称,研究方向:美术)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