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光元
荐福惜阴春常在 东湖雨露润一中
——鄱阳一中的前世今生
◎董光元
在誉有“中国湖城”之称的江西省鄱阳县城东,有一个面积达两平方公里,湖岸线长八点四公里的湖泊,名叫东湖,古称督军湖,秦代番阳县令吴芮曾在此操练水军。元代鄱阳人叶兰、吴存、徐瑞,清代彭如龙都写过关于东湖十景的诗词。《东湖十景歌》至今朗朗上口:“湖心孤寺白鸥翔,洲上百花吐芬芳。两堤柳色湖光映,双塔铃音随波扬。荐福茶烟袅袅送,新桥酒帘飘鱼香。颜亭荷雨珍珠撒,孔庙松风思仲淹。芝桥晴云衔五老,松关暮雪舞翩跹。”现有可考的东湖诗词有几十首。清代鄱阳人王之棠写过一首《雨后东湖晚眺》:“小立湖边雨乍收,四围爽气逼人眸。烟开柳岸青拖水,云淡松关翠满楼。一抹凉生箫寺外,十分绿拥暮溪头。尘心对此都消却,归向山斋月浸钩。”东湖不仅蕴涵诗词歌赋、文韬武略,还是一个聚教化为一体的湖泊。古时东湖的东面是荐福山,西晋时鄱阳太守虞溥就在东湖之滨、荐福山麓始建府学宫;东湖的南边曾经住着东晋的大将军陶侃及其母湛母;东湖的北面,北宋范仲淹任饶州知州时曾经建立州学,当地人彭汝砺就读其中,中了进士第一;清末,东湖还出了个武状元张鸿翥。东湖,英华荟萃,水清而纳百涧,是为东湖包容之禀性;东湖,俊彩芬芗,绿融而韵致远,是为东湖形胜之脊梁。
在荐福山麓、东湖之滨这钟灵毓秀之地,有当今鄱阳最高学府之一的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鄱阳一中蕴荐福山之浩漭,涵东湖水之灵秀;薰薰兮以生为本,怡怡兮教书育人;气昂昂兮令为人师者心驰,意憧憧兮让莘莘学子神往。
走进鄱阳一中北大门,你会被一种叶形奇特、姿态壮丽、叶色浓绿、油光青翠的植物所吸引,它就是八角金盘。其叶片像一只只绿色的手掌,裂叶约八片,看似有八个角,所以称之“八角”;叶的边缘及叶纹里金色的丝线托起一个盘子状的叶子,所以称之为“金盘”。八角金盘,意寓聚八方之才气,更上一层楼,象征坚强、有骨气。青郁葱葱的八角金盘,昂然挺立在一中大门之口,静静地昭示着这所历史名校的灿烂芬芳。
从一中北大门至教学区要经过一条长达千米的香樟大道。香樟树犹如一位忠实、慈爱的长者,默默守护这人杰地灵的一方热土。夏日雨后的傍晚,整洁的香樟大道更显宁静与祥和。白居易说:“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有着栋梁之材的香樟朴实无华、内敛敦厚、甘于平凡。“樛枝平地虬龙走,高干半空风雨寒”,香樟树在恶劣环境下,也能朝气蓬勃,顽强生长。它四季常绿、厚重沉稳、暗自飘香,始终怀着淡雅、宁静的胸怀面对尘世的喧嚣。香樟飘香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置身清凉、恬然和氤氲的幽香之路,能让你穿越时空,遥想鄱阳一中的光风霁月。
鄱阳一中校址的前身叫荐福寺。《鄱阳县志》在交代它的起源时说:“六朝或唐初建。” 在唐武则天时期,佛教的地位高于道教。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由于结合了中国社会的实际和吸收了儒家的一些思想,增加了世俗宗法色彩,逐步从外来宗教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
有唐朝“大历十才子”之称的李嘉祐,肃宗时曾因事被贬江西鄱阳令。李嘉佑在《同皇甫侍御题荐福寺一公房》中曰:“虚室独焚香,林空静磐长。闲窥数竿竹,老在一绳床。啜茗翻真偈,燃灯继夕阳。人归远相送,步履出回廊。”诗中描绘了操行高洁的出家人一公僧房,即一公真人燃灯继日,在空林馨声、修竹猗猗的境地品茗揭示佛门真理的情景。
旧时荐福寺有两口古井,今鄱阳一中校址还完好地保存着两口古井。两口古井也是全寺的和尚水源处,古井里取出的水泡茶喝起来非常甘醇。这也许就是“东湖十景”之一“荐福茶烟”的渊薮吧。清代名士程作舟的《东湖赋》有云:僧房闲寂,枯坐淡禅,焚香煮茗,鹤避林烟,则荐福之茶烟也。
唐德宗时,著名田园诗人戴叔伦来饶州访刺史马戴,马戴为其在荐福寺旁建了一幢寓所。其后,荐福寺与戴叔伦故宅(读书堂)合并扩建。从此,这里每一天都茶烟环绕,思想激流,香火鼎盛。
在今鄱阳一中校园内,还完好保存着一对“荐福石狮”。荐福石狮是荐福寺落成时放在大殿外的镇邪之物。石狮为优质汉白玉石雕成,一雄一雌。雄狮威武雄壮,雌狮活泼可爱。诗曰:茶烟荐福,古井沧桑;石狮镇邪,普度慈航。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一生业绩卓著,道德斐然。他那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清正廉洁的情操,不畏权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荣辱不惊的情怀,几百年来,一直为人所称颂。宋景佑三年,范仲淹因谏言吏治腐败,被贬谪饶州,任饶州知州十八个月,被鄱阳人尊之“古今十贤”之一。在佛教盛行的宋代,范仲淹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从幼年时受到佛教影响,一直对佛教怀有深厚的感情。
范仲淹出守鄱阳,慕承古禅师道风,屡就问道。时荐福院虚席,请承古禅师任住持。自作请疏,疏文曰:“伏以:无心为宗,非一毫之可立;有言即病,徒万法之强名。然则:病非医而渴求?宗因师而乃证!古师和尚,净行无垢,孤峰绝攀。法鼓一鸣,有闻皆耸;神珠四照,无隐不彰!群愿斯归,正乘可示;大众瞻仰,即同如来!谨疏龙图阁侍制,知饶州军州事范仲淹疏。”
范仲淹与荐福寺承古禅师过从甚密,禅师尝寄偈相勉:“丈夫各负冲天气,莫认虚名污自身。撒手直须千圣外,纤尘不尽眼中翳。”大意是:大丈夫应该有冲天的气概,莫要迷着于那些虚假的名声地位,而污染了自己的高尚品格,更要以那种不着纤毫的大超越大解脱的佛法,来时时刻刻地要求观察自己,这样就能达到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种致善致美的道德境界。
范仲淹与荐福寺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流传至今。
范公在饶州时,有一个穷书生求见。在与书生交谈中,范公发现此书生很有才气且有报国之志,却身无分文,还想进京赶考。范公同情他的处境,也很欣赏他的才华和志向,于是想出了一个主意。范仲淹告诉穷书生,荐福寺有块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写的碑,我送你些钱买纸墨,你去拓些碑帖卖。穷书生来到荐福寺,说明来意,寺僧答应第二天给他拓印。不料夜间雷雨大作,雷轰碑裂。穷书生自怨运气不佳。典故“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的后一句,指的就是此事。在今鄱阳一中校址内还有“荐福碑”的遗迹。清代王克生有诗:“荐福年多四海名,却怜碑字受雷轰。刹深红叶秋霞满,客散花阴晓露轻。香每随云穿树去,钟还带月送舟行。相过半日寻常事,惭愧无闲对老僧。”
颜真卿,字清臣,陕西西安人。颜真卿历任大唐监察御史、殿中侍卿史。后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官拜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为鲁国公,故称颜鲁公。颜真卿一生忠烈,人品极高,深得时人及后人景仰。
在现鄱阳一中塑胶运动场内,有一“射圃”古迹,这是颜真卿做饶州刺史时在此练习射箭的地方。颜真卿在饶州任职虽然不足一年,但他注重教化,影响深远,历代撰修图经方志,无不提到他的德政。宋代以后,人们往往把他与范仲淹在饶州的德政相提并论,称为“颜范遗风”。今鄱阳一中校园内建有“颜范二贤祠”,四周被风扬树围绕,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南宋状元饶州知州王十朋对颜范二贤十分景仰,曾写下《祠颜范二公》一诗:“鄱江善政九贤人,文正文忠更绝伦。桃李旧邦千里爱,丹青遗像两朝臣。”
出于对书法的酷爱,颜真卿对前人书法有着特殊的感情。荐福寺有块“荐福寺碑”,系初唐书法家欧阳询所书。颜真卿珍爱不已,建亭覆盖,后人称之为“鲁公亭”。今鄱阳一中“鲁公亭”有联:重文惜英鲁公亭台护文物,敬业武德荐福精神传杏坛。在今鄱阳一中“鲁公亭”旁,还保存有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真迹《此君轩》的石碑。这块石碑是清代进士鄱阳人周彦所捐。从碑文句式错落、韵律和谐、音节流美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品味到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超凡绝尘、跌宕生姿、气脉奔腾的行草风韵。
在“射圃”遗迹旁有一株古菩提树。菩提树下忆先贤,醍醐灌顶方醒悟。惠能《坛经》有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远处,象征美丽高洁的两株荷花玉兰树已鲜艳绽放。明代睦石先生早已有诗:“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
在今鄱阳一中校园内有一个绿树成荫的园林,名叫“惜阴园”,东晋大将军陶侃的衣冠冢就葬在此地。离鄱阳一中不远的城东牛岗咀,有一座古墓,墓主人为中国“四大贤母”中唯一有正史立传的——陶侃之母湛氏。湛氏深明大义,贤德善良,教子有方,与孟轲之母仉氏、岳飞之母姚氏、欧阳修之母郑氏一起被尊奉为母教典范。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其子陶侃也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清官廉吏。
陶侃字士行,江西鄱阳郡人,后迁居今江西九江,是东晋著名的军事家,也是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出生在一个没落的武将家庭,父亲陶丹担任过东吴的扬武将军,但并没有什么过人功绩,且早早离世,只留下陶侃和母亲湛氏相依为命。湛氏为人善良,教子有方。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寓宿陶侃家,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的床铺,将御寒的稻草搬来剁碎喂马。家中贫寒,无以款客,她又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以卖发之资购买酒菜,招待客人。这就是著名的“截发延宾”的典故。后来经范逵举荐,这才使陶侃功名俱显。
陶侃任广州刺史期间,事务比较清闲,每天清早起床,把数百块砖搬到室外,傍晚又搬回室内,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从不间断。有人看见感到奇怪,问他为何要这样干,他说:“吾方致力于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尔。”后人称他为“运甓翁”。过了几年,陶侃终于被调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在广州养成的搬砖习惯一直没有放弃,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这就是“陶侃搬砖”的典故。
陶侃常对人说:“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意思是: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够天天玩乐?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这就是著名的“陶侃惜时”的由来。
在鄱阳一中绿树成荫的“惜阴园”内,陶侃的衣冠冢四周被枸骨树环绕。枸骨树骨骼雄健,盔甲辍红缨,这是对胸有大志、珍惜时间、严格要求自己的陶侃大将军最好的诠释。诗曰:从来枸骨远凡尘,卫护衣冢寄此身。心怀皓月悬肝胆,荐福惜阴有夏春。
私立士行初级中学,即鄱阳县第一中学之前身。一九三九年,因抗日战争影响,鄱阳县城没有中学,不少困难学子因此辍学。当时鄱阳的贤能之士朱铁文、胡玉树、徐乃武等,为了解决鄱阳学子读书问题,计划筹办一所私立中学。选择了坐落东湖的荐福寺为校址,以东晋陶侃之字士行为校名,叫做“鄱阳县士行初级中学”。 朱铁文字晖祥,是晚清的拔贡(清制,初定六年考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考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朱晖祥任首任校长。
鄱阳县私立士行初级中学,一九三九年建,校址荐福寺。经过历史沿革,至二○○四年五月一日鄱阳县恢复鄱阳县名时,改为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
“东风袅袅泛崇光,夜色空蒙月转廊。”无论旭日东升还是夕阳西下,无论寒来暑往还是岁月更迭,每当你走进清新的士行校园,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书香,映入眼帘的是莘莘学子孜孜以求的身影。鄱阳一中一代儒师李汗志诗曰:“杏坛花永艳,学苑春正浓。千年神佛地,万载育英堂。沧桑循正道,天老地不荒。叙旧更迎新,校史共激扬。”
如今的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是一所久负盛名的省级重点中学,校园占地面积一百六十八亩。鄱阳一中以优异的教学质量、优良的校风学风、优秀的高考成绩傲立于湖城大地,成为赣东北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现任姜平校长的带领下,鄱阳一中开拓进取、锐意创新、行事雷厉、奋发向上,学校秉承“明理、求知、强身、报国”的校训,逐步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
名师荟萃,英杰辈出。走进鄱阳一中,你会为名师的熏陶而心醉。经过多年的历练,鄱阳一中铸造了一支专业结构科学、敬业爱生、教育教学功底扎实、经验丰富、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队伍。这个团队中,有特级教师一名,省级学科带头人四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六名,县级学科带头人九名,省级骨干教师三十多名,研究生学历教师四十多名。有道是: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俊彦代出,不胜枚举。鄱阳一中风雨沧桑,然天降大任,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中科院院士候选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际知名双栖科学家陈掌星,著名学者彭定安等,万千校友遍及海内外,业绩斐然各领域。自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至今,鄱阳一中为大中专院校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生,向清华、北大输送了近百名高材生,多人获省市县文理科状元。其中洪玮同学曾获全省文科状元,朱颖波同学获全省理科第二名(和全省第一名只差一分)。有道是:搏击长空振翅飞,勇立潮头写风流。
后记:穿越时间的云烟,伫立在东湖之旁,只见芳草萋萋、苔藓青青、波光粼粼。孔子道:“水遍布天下,并无偏私,如同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如同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如同君子的高义。”孔子,因水成智,因智而乐水。伫立在东湖水之盛景中,思索教育之根本。悠悠东湖水,千年荐福寺,传给鄱阳一中的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诗书气韵。
鄱阳著名禅宗学者黄金平说:“荐福寺不是世俗的,却也不离世俗,从出世到入世,是文化、哲思、精神,更是修行、证悟生命本真的道场。”东湖往事如烟袅袅,荐福书声依旧琅琅。鄱阳一中的万千师生在这水滨福地将教育情怀薪火相传,如同东湖水之浪花,如同荐福寺之茶烟,千年不滞,万世流芳。
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