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宸多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呼和浩特 010030)
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技术技能理论课,它是集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技术技能技巧的学习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一体的基础学科课程。对它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我们在音乐的道路上能够走多远。加强学生的视唱练耳水平,必须从提升内心听觉和音乐思维能力做起。
所谓思维,指的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和事物内在的联系在人们大脑中的间接的概括反映。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了概念、推理和判断等一些过程。那么思维活动要用特质手段来作工具方能实现,语言符号就是思维的基本工具。
法国音乐学家孔巴里约有句名言为“音乐是用声音思维的艺术”。说的是思维的直接对象是音响及其结构,是整个音乐思维必要的前提和基础。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此内容的基础,需要用音响来表现。感情的联想和认识也都是以音响感知为基础的,外部音响在大脑中储藏的信息就是音响感知。“听千曲而后知音”,意思是随着贮存音响的增多,就有了会初步辨音的可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听觉表象是可以经过学习而获得的。
音乐思维,是人类对音响世界的形象信息,进行输入、处理、输出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个体的动态思维能力,是音乐各要素的感情素质和人类感情的对应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它的基本形式是感知、感情体验、联想、认识。
听觉反应的声音物质是无限的、善变的、而且是零散的,乐音表象的组合形式却是极其丰富的、灵活的、且弹性很强的,同时容量也是很大的。传统音乐也都是以同样的或近似的旋律、和声、节奏来感染听众,它具有一定的“约定”性质,渗透了音乐家们和广大听众的审美习惯,浸润着所有人的感情和情绪,是人类共同感知的音乐编码,更是创新音乐的必要条件。
音乐思维的实现需要音乐语言来表达。说话音调和音乐音调都源于原始的非条件反射音调,就如哭、喊、笑、怒、呻吟等都是人类固有的、内在的本能反应的直接体现,具有生物化的成分,人们最容易理解,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和超强的感染力。在漫长的音乐发展时期,这些可塑性极强的音调经过不断地锤炼,由非条件反射音调逐步变成了条件反应音调。许许多多相似的音调,具有相同的表情意蕴,这些音调就构成了基本的音乐语言。
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以及认识与再现和创作,是运用记忆中不稳定的音乐语言来进行思维的。例如,有些相声演员能将十多首歌,自然、流畅地串烧在一起,就是巧妙地利用了大脑中音乐语言表象这一心理特征来实现的。如果没有系统的音乐学习,势必就没有记忆中的音乐表象,没有了音乐表象能力,更谈不上音乐思维的进行了。
作为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正确理解音乐语言与思维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音乐思维需要通过音乐语言实践来锻炼,音乐思维的实现需要音乐语言来表达。要提高音乐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升思维能力,终极目标,使我们具备超强的音乐思维能力。
内心听觉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水平和层次。“乐为心声”应该是最理想的境界。作曲家、音乐家的感情表达是借助于音符(音符的演奏成为音响)进行音乐创作或演奏而流淌出来的。音响是“心声”外在物质的表现形式,而“心声”是音乐家的感情体验和形象联想,借助于“内心听觉”进行音乐思维的产物。
当下,由于乐器、电子校音器甚至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使年轻人对掌握音乐思维“本体工具”的重要性认识模糊,刻苦程度严重不足,只靠辅助工具来辨别音准。这很像有些小学生,偷偷用计算机算算术,很轻易得出了计算结果,但计算思维却没得到锻炼。有些年轻人,由于认识不足或急功近利,往往忽视了音乐基础的学习。有些声乐学生长期借助于钢琴或上网搜到的录音学唱老师留的歌,只用耳朵去听是否在音准或语言上模仿得像不像或者对不对,根本不从听觉上积极去理解。全音和半音之间的结构和倾向关系,不去做分析和比较,只靠听觉的习惯极易造成音准机械性的歪曲。模仿只是思维的原始阶段,倘若一直满足于模仿,当看到新谱时,内心听觉没有确定的音高信号指引,就会出现泛化的现象,导致唱错高度。所以没有自觉的经常的练习和唱名的帮助,绝对建立不了稳定的内部听觉这一技能。
外部听觉和内部听觉是音乐实践的产物。外部听觉是产生内部听觉的条件,内部听觉是外部听觉的深化,是听觉的高级阶段。当形成稳定的内部听觉后,并且反作用于外部听觉,并成为外部听觉的依据,两种听觉就开始互相转化,互相促进。但是在特殊条件下,也会产生内部听觉和外部听觉的脱离现象。就像笔者刚学大提琴时,没有唱谱的习惯;更没有主动积极地去倾听储存音响信息,所以,缺少内心听觉这一本体工具。笔者的演奏只是靠手指机械地排列和老师对音准不断地纠正。那时笔者对乐谱音高位置和乐器位置对应的条件反射,只是用外部听觉来监听的,与内心的预先听觉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联系,因此,在视奏中经常出现音不准的现象。起初还以为是技术方面的原因,后来经过正规的视唱练耳学习,才明白这是因为本人的音乐思维能力低下所造成的。因此,只有具备高度发达的内心听觉,才能达到“乐为心声”的理想境界。
大提琴演奏的任务,是把这些无声的音符,通过自己的内部听觉去感受作曲家的“心声”,将内心体会到的音乐表象,通过拉奏大提琴这种乐器表现出来,演奏只是音乐思维的外部表现。如果我们的思维跟不上演奏的动作时,乐曲就会中断。演奏者如若缺乏内心音乐,只靠视觉的运动来完成乐谱,也只能是机械性或是技术性的展现乐谱。要完成精神层面的因素,就需要预先的内心审美听觉。因为内心听觉是第一感觉,乐器声只是音乐信息的反馈。钢琴家傅聪先生曾说:“倘若脑海中先没有你所认为的理想境界,没有你认为最能表达你意境的那些音,那么你即使听到自己的音,又怎能决定它合不合你的要求。”这和画家运用内心视觉去完成绘画一样,要求“意在笔先”。
同样,对于欣赏者来说,也是需要有积极的音乐思维并且顺着作曲家音乐思维路径,进行音乐思维并展开自由的联想。音乐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我们感知的越细腻,内心体验的就会越丰富。俗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听门道。”
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在内心听觉方面,都有超人的表现。例如世界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在耳朵失聪后,仍凭着扎实的内心听觉作引领,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乐》。瞎子阿炳是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他一生贫困潦倒,沦落到街头卖艺,也凭着丰富的内心听觉,用二胡和琵琶再现了他的“心声”。德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作品同样被后人所推崇,他对音响也有着超人的敏感,善于捕捉、创造出绚丽多彩的和声。他把自己拥有高度发达的听觉,归功于严格系统的视唱练耳训练。著名的音乐四要素“训练有素的听觉,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灵敏的双手”是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对每个音乐家提出的要求。所有种种,都有力地说明了内心听觉在音乐创作活动中的重要性,也是一个人音乐修养的再现。
如何能建立良好的内部听觉,提高我们的音乐思维能力呢?颠扑不破的真理告诉我们,系统严格的视唱练耳训练,是最好的途径。纵观音乐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内心听觉的发展促进了音乐作品的发展。虽然,声乐、器乐学习也可以得到音乐感觉和内心听觉的锻炼,但是专业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演奏、演唱中的技术问题和表现问题,着重解决肌肉的控制,是应用学科。视唱练耳学习着重解决思维的是本体工具——内心听觉,是音乐的基础学科。二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有些作曲家、演唱家虽未受过视唱练耳的训练,但他们有着先天探索和积累听觉表象和音乐语言的能力,换句话说,他们有着这方面的自觉,并促进了良好思维的进行。视唱练耳课的明确任务,就是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通过听、唱、写、记忆、分析、即兴创作等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思维等能力。
在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视唱练耳课占两年的学习时间,可见它的重要性。一些有经验的音乐教育家,十分重视学生的视唱练耳成绩。音乐家舒曼说:“努力吧!即使你嗓子不怎么好,也要看着音符视唱,不要借助于乐器,这样你的听觉就可以练好了。”
练耳课的主要形式,是将有声的音乐语言,变成无声的符号,将听觉的音乐变成视觉的音乐,是音响的保存,能量的转换。旨在训练学生用耳朵去“看”到符号的能力,它不单纯是为了表面形式的记谱,是要顺着作曲家的音乐思维来锻炼自己思维能力的表现。只有大量的听觉积累和体验,才能理解、表现、运用音响的代替物。视唱的主要形式是将乐谱再现为音乐的能力,也就是将无声的音乐变成有声的音乐,将视觉的音乐变成听觉的音乐。它是训练学生用眼睛去“听”乐谱的能力,看到乐谱后,使内部音乐变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仿佛用眼睛直接“听”到一样。学习者要具备“三心二意”的本事,这不是特异功能,而是长期专业训练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视唱练耳两种形式的学习恰好符合内部、外部听觉能量互换的自然规律。
系统、严格的视唱练耳学习是提高内心听觉与音乐思维的最佳途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内心听觉这个形象思维工具创造理想的音乐境界。
[1]任志琴,论音乐思维的本体工具——内心听觉《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12.
[2]李先叶,歌唱教学要注意内心听觉的训练《内蒙古艺术》,2010,3.
[3]张卉,用音乐思维《内蒙古艺术》2010,9.
[4]刘巍巍,音乐思维对钢琴演奏技术的影响《北方音乐》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