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康 华
境由心生,在细咀慢嚼中感同身受
——浅谈小学古诗的教学策略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康 华
华夏文明五千年,在历史长河中,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古诗以简短的文字为表现形式,其语言凝练、情感丰富、意境深远,使读者犹如走进了古代诗人生活的世界,体会了古诗语言的灵动和飘逸。古诗在苏教版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如何把握古诗特点,引领学生在细咀慢嚼中欣赏美,并获得感悟能力的提升?本文结合古诗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阐述。
古诗教学 细咀慢嚼 语言美 音乐美 意境美
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古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小与古诗接触,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古诗的趣味和独特魅力。境由心生,细咀慢嚼是古诗学习的一种重要策略,教师如何匠心引领,绽放古诗魅力,从而无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诗歌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数量不少,但真正能留传下来却不多,收录于教材的诗歌都是经典,它不仅语言精练、还具有形象性。在每首诗中,总有最凝练、传神的经典字句,被称之为诗眼,它包含着深厚而丰富的内涵,是诗人独具匠心的表达。抓住诗眼细品味是学习古诗的一种重要策略,它有助于学生揣摩诗人遣词造句的本领,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从而找到学习的突破口,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英英学古诗》,课文以英英和奶奶对话的形式说出了本诗的意思。学习古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懂得古诗意思就行,而应该是学会感受诗人简练语言背后的表达技巧。为此,教师可以抓住诗眼引导学生细品味,通过比较、揣摩、想象感受古诗的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中的“望”,有些学生觉得可以用“看”代替,诗人看着月亮想起家乡。望字是本诗中的一处题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出发,思考静夜思三个字突出了什么,学生容易说出静静的夜晚,一个人在思念家乡,而诗人又远离家乡,只能通过月亮寄托自己的思念。“望”既能突出月亮离诗人的距离,有遥远地看去之意,这和家乡遥不可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诗人又独在异乡,用望着突出了诗人此时正出神地和月亮对话,它表现了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可以说,细细品味“望”字为学生理解整首诗奠定了基础,从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不读不能见其美。小学生由于感悟能力的局限性,对于诗歌中跳跃性语言接受得比较慢,这对于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有一定影响。诗歌注重押韵和琅琅上口,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这种美只能通过诵读才能表现出来,读者和听者均能够产生愉悦的感受。学习古诗,诵读是一种重要策略,它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特别是有些诗歌和谐的音韵、明亮的节奏,学生容易在诵读中体会微妙的感觉,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本诗与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诗歌有着很大的不同,像有些诗歌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容易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那份情感。而本诗却将送别的情寄托于写景之中,优美的语言背后却是诗人那份不舍,如,在诗的开头就突兀的来一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毕竟”一词显得突兀,却又非常精妙,它一方面表达作者对西湖之美的直观赞叹,另一方面却是在惊喜的表象之下所蕴含的隐晦的急切心理。学生如何才能理解?细细诵读,走入意境,能感受语言背后的那份情感,诗人急于向好友强调西湖美景与别处不同。接下来,作者又以神来之笔把西湖的美景写到极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你看,“接天莲叶”,似乎没有了边际,能与天宇无痕相接,而灿烂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又是那样的娇艳,一“碧”一“红”相互映衬,将西湖美景写活了。这突兀的表达,意在突出了诗人对好友的挽留,以西湖对比好友将要去的地方,而优美的诗句再现作者内心的不舍。可以说,随着一遍遍的诵读,一次次身临其境的想象,学生仿佛置于诗中,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体会诗句的音乐美。
意境是指抒情诗或其它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由于古诗语言精练,学生如果不能透过语言文字去想象,就无法感受到其中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交融的那种意蕴。古诗虽然字不多,但意蕴丰富,作者会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以一定的情景出现,虚实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读者有咀嚼不尽的韵味,每个读者会在想象中体会到不同的意境,进而感同身受,体会作品的特殊表达。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绝句》,本诗四句皆对,一句一景的七言绝句,三年级学生充满了想象力,但由于古诗的语言非常凝练,它需要学生在品味中才能以某个场景展开想象,进而犹如与走进诗人所描述的生动画面。如前两句的写景关键词: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诗人以动静结合的写法,展现由近及远,再远及近的画画,色调淡雅和谐,这情景如何让学生感同身受?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载体,如插图,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由屋外的杨柳、黄鹂到广阔的天空,于是有了“千秋雪”,学生由此想象到无穷的宇宙。而后两句以巍峨的西岭以远景,用“窗含”来概括积雪的非凡气势,而后目光又收回到门前的岷江上,于是有了“万里船”,学生由此想象到了地域的广大。诗的意蕴在学生的想象中逐渐浮现,学生会随着想象的深入感同身受,由此体会作者细腻又开阔的表达。
总之,古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而古诗教学则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古诗讲究意境、语言、节奏、表达,想让古诗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绽放魅力,需要教师把握古诗特点,匠心引领,使学生在细咀慢嚼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最终感同身受,获得古诗学习能力的提升。
【1】高红卫.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学周刊,2011(02)
【2】李小芹.小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