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杨培佩
高中语文阅读高效教学的思考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杨培佩
在我们的高中阅读教学中,从精读经典文本入手,融入纯粹式阅读并建立归类阅读模式,同时注重师生课堂上的真情互动,这样的教学才更有意义。
经典 纯粹 阅读 归类 互动
阅读文本理解历来是高考的难题,诗词阅读、小说阅读、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学生的得分总是少得可怜。如何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就一味地寻求以高考的题型来贯穿课堂,作为课堂的最终目标,那学生一开始就会抵触,就无法体会我们文本的博大精深了,我觉得如果在这样纯粹为高考题型而设置的语文课堂里,我们的学生最终只能成为学习的工具。语文应该是高中课程中最需要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学科,也是最能培养我们学生人文情怀的一门学科。在我的语文课堂设置中,我不想过早地让我的学生们变得那样理性,开始成为高考应试的机器。本人在苏州大学攻读在职研究生期间,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有如下的思考。
我们高考的阅读文本大多都是十分经典的,所以文本阅读必须要以经典为入手,为学生打开文本理解的大门。经典的文本我们可以从文本的语言艺术和思想情感两个方面来分析。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在于它艺术和思想上的独特性。
经典文本的解读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艺术及思想进行细致地分析、悉心地领会和反复地品味,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本,打开阅读的大门。经典文本的阅读要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发现文本世界新的意义。
比如在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中,中国著名的先锋代表作家阿城的那篇小说,就让很多同学犯了难。我们以高考题来作为学生的阅读期待,就可以带领学生去认真读作者,读作者的生平,他的代表作品。阿城的小说一线先锋印象的小说的代表,引导学生真正地读懂作者,进而能读懂文章,完成解题。仅凭一些应试技巧,而无感性的把握,是无法在试题中取得高分的。比如我们学生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上存在很大缺陷时,就可以知道他们将鲁迅的《拿来主义》反复拼读,去理解作者的语言魅力和思想主旨,从而将论述类文本的框架深深地以刻于自己的脑海之中。
所谓“纯粹式阅读”,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指在阅读时从纯粹的文本细节处入手,如人物语言、环境描写、场景描写、动作心理等处从而一直达到文本深层的意蕴,而减少关注文本之外的因素例如时代背景等等的介入。我们可以利用文本中的言语矛盾来捕捉品味,填补文本空白,进而建构文本主体。
比如,在唐诗宋词的学习中,“读”,我觉得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通过读,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我看过的好多特级教师语文课堂视频,发现他们非常注重学生的读的能力的培养,以读带文。我曾看过锡山中学校长唐江澎老师一节新诗教授课视频,我听他的课,非常羡慕他的学生们,他们的学生是真正地走进了文本中。唐老师通过让学生读,引导学生自己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的人在什么情境说的话?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内涵,然后用自己的声音表现出来。我觉得他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已经是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了,虽然老师在课堂里不时地适时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学生。但是学生们通过不断地读,不断地想象,最后终于将整首诗的意境都理解出来了。这就是诗意的教学,灵魂的沟通。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的学科,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给学生建立归类阅读模式。我们可以从文本深层解读的抓手进行归类,文本的突出点、文本的疑惑点、文本的体验点归类进行有效阅读。
我们可以按照文本的主体归类教学,在教学中注意有效地开发主题,拓展主题,进而深化主题。比如就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实现立德树人理想方面。形成一次专项阅读,对相应文本的精神层面进行有效探讨,形成学生的阅读笔记和深刻反思随笔,而不是简单的习题订正。
当然,我们也可以粗略地给学生树立题型归类的框架意识。在阅读训练中,学生是“己”,命题人是“彼”。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可以更有深度地去寻找阅读的重点。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可以按照题型归类,不同的文本里面同类的题目的比较,同类的题目但却不一样的思考点的比较。这样的任务在高一上半学期就要落实到位。
我们可以按照文本的构思脉络归类,尤其那些与众不同的构思,比如悬念、寓褒于贬、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等等。
归类阅读的建构,并不一定要教师本人强加给学生相应的任务,而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类建构意识和阅读习惯。这样学生在以后越来越多的文本阅读中就会下意识地进行联想、拓展,这样的阅读无疑是最有深度,也是最有效的。
现在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喘不过气来,每天都是家长老师在逼着他们学习。他们的人性受到最大化的压抑,确实他们的学习是痛苦的。诗意的教学,我们一直都很憧憬。很多时候教学的困惑,我们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不懂事、不学习,要反思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开展互助愉悦课堂,培养真的人确实很重要。我们要让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不再是奴隶,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印象深刻的语文阅读听课。上课后,学生开始将自己搜集的文章片段介绍给全班同学。一每组组长上讲台说出推荐理由,完全是自行整理的,且文辞优美。不由惊叹:学生素质真好,他们的基础真棒!不由感叹老师平日工作的细致、到位。我在听课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学生文本阅读的思维如此优秀。随着课程慢慢地推进,我发现,原来这里的学生和老师早已打成一片,他们早已是一体的了。老师可以在学生发表后,也联系自身谈感受,学生受到感染也能如此。学生竟还邀请听课老师朗读,真诚地邀请,不带任何做作的成分。这个课堂中的学生为了自己的求知欲,可以很自然地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在一般的学校真的很少见。但这也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精彩地参与课堂,这样的阅读,无疑是高效的。
我们传统的语文阅读重套路,轻理解;重练习,轻消化;重考试,轻反馈。多年后,我们想让学生记住什么,留下什么。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显然无法贯彻语文人文性的教学性质要求。在我们的高中阅读教学中,从精读经典文本入手,融入纯粹式阅读并建立归类阅读模式,同时注重师生课堂上的真情互动,这样的教学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