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沿湖学校 高艳君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生本教育分析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沿湖学校 高艳君
作文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了一个学生的文学修养,更显示出了学生对生活的领悟能力与认知程度。所以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了小学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抛去传统的师本教育理念,坚持生本教育的理念,将支配学习的权力从教师手中转移到学生手中。本篇文章讲述的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生本教育能顺利地贯彻下去。
小学作文 面临挑战 策略
生本教育顾名思义指的就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地去学习。小学生的智力与思维能力都是处在萌芽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学生更好地学习做好铺垫。然而小学作文现在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教师的忽视,孩子的懈怠都为小学作文教学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如何坚持住生本教育的理念,解决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成为了教育者苦心思考研究的难题。
小学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关键时间段,但是语文作文一直是教师的难题,教师不会教,不敢教使作文教学得不到进展。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对生活的判断能力都很弱,教师的细心讲解,学生也无法很好地吸收理解。太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可能接受不了,还会面临各种突发的隐患,而过于严厉死板的教学方式又会对孩子思维的发展产生负面作用,因此,教师往往会选择保守的方式进行作文教学的指导。机械地按照教学课程的安排,在网上或各种书本资料上选取题目给孩子练习,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这种保守的方式,缺乏积极性,教师也会形成固定的教学思想,一直没有动力,忽视作文的重要性。
作文是语文中很重要却又很难完成的部分。教师的忽视,学生拖拉的不良习惯都对作文教学的顺利进行造成了负面影响。教师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回家完成,但是处在这一时期的学生正是爱玩爱动的年纪,许多学生会把作业留在最后的时间完成。缺乏写作能力,时间又是紧迫的,学生往往会选择抄袭,即使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也是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写作水平依然得不到提升。这种对待作业不认真的态度以及做事拖拉的不良习惯是普遍存在的,正是因为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强,所以教师和家长才要更加的重视,从小开始培养好习惯,养成对学习的兴趣与热爱。
好的写作水平离不开充足的阅读,养成喜爱阅读的好习惯一直以来都是教师鼓励倡导学生积极去做的一件事情。小学作文虽然对思想内涵要求不高,但是依然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这样才能做到有话可写。然而,小学生对文字的热爱程度往往不高,更有甚者是对阅读怀有排斥心理的。学生不爱看书的问题也是困扰教师的因素之一。没有阅读量,学生就没有词汇,语句的积累,不管教师教的多详细多认真学生还是提笔就为难,知道方法与要求可是就是写不出来内容,无话可说、无字可写。
生本教育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提高作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辅导,这样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程度。教师与学生友好的互动,尊重学生内心的想法,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上课氛围也会变得活跃。生本教育不仅仅是提高学生作文的综合素质,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心理的健康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坚持生本教育的理念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应当将这种理念贯彻到教学任务中。
坚持练笔这个意见是针对教师的。现在教学工具先进,小学教师课堂上的讲解不再是依靠手写,而教师的备课内容也渐渐地从手稿变为电子稿。学生的作文教学一直是教师的难题,教师也需要写作能力的培养。现在的教师很少随身携带小本子,更是缺少写小作文的练习。小学作文对教师来说非常简单,对字数与思想内涵的要求极低,从而忽视了平时的练习。在课堂上,教师很轻易地就能发现学生作文的不足之处,讲解与批改都是常规的工作,没有什么难度。然而真的要求教师完成一篇小学作文时,他们却很难写出完全符合自己判断要求的作文来。这就需要教师重视练笔的重要性。在课间时随手写下一小段文字,让自己的写作不会变得生疏。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写作素养,他们才能在课堂上讲解作文时做到模范文章的信手拈来。给学生做个好榜样,学生也会由衷地敬佩教师,跟随教师的安排。
【结 语】
作文一直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小学作文教育也成为了教师一大难题。然而新课程改革的出台,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小学作文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指导。通过分析小学作文教学出现的问题,以生本教育为中心原则,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进行指导调整。小学生依赖心理极强,教师要和家长友好地合作,相互分享学生的学习信息,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1】郭召军.小学作文怎么教——建国后我国小学作文教学历史的回顾与反思【J】.学周刊,2014(22)
【2】包娟.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渗透【J】.教学研究,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