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山地传统乡村聚落建筑景观的特征与有机发展研究
——以巩义市明月村为例

2017-03-24 02:49薄楠林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豫西山地村落

薄楠林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艺术系,河南 巩义 451200)

豫西山地传统乡村聚落建筑景观的特征与有机发展研究
——以巩义市明月村为例

薄楠林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艺术系,河南 巩义 451200)

豫西山地传统乡村建筑聚落在聚落形态、建筑形式、建筑材料、空间环境上具有独特特征,但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的建筑景观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以河南省巩义市明月村为例,通过对其建筑聚落特征的具体分析,认为豫西山地传统乡村聚落建筑景观有机更新的关键在于激发景观特色与景观活力,并从物质空间优化和文化意识引导两方面提出豫西山地传统建筑聚落景观有机更新的策略。

建筑聚落;豫西山地;聚落景观;明月村

乡村建筑聚落是人们为满足乡村劳动生产、居住等,依据生产要求和自然地理位置等条件进行选址、选材而构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建筑所呈现的聚落形态[1]。乡村聚落建筑景观包含聚落空间与建筑环境两部分内容,是最能反映农村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演变的物质形态。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乡村景观变化急剧,传统的乡村聚落与建筑形态发生很大改变。豫西山地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边缘,地质状况复杂,孕育出独特而鲜明的地域特色乡村聚落景观。因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豫西山地乡村建筑聚落更新力度不高,目前正处于村落建筑新旧更替的阶段。在村落建设中,由于保护与传承意识差,新建筑与原有乡村聚落环境呈现出较大对比与冲突。因此,研究豫西山地传统乡村聚落建筑景观的有机更新方法,因地制宜地优化乡村传统建筑聚落景观与环境面貌,是目前豫西地区乡村聚落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豫西山地传统聚落建筑景观特点

河南省巩义市明月村(以下简称明月村),原名巩义市搠刀泉村,位于巩义市米河镇东南的浮戏山深处,距离镇区11km,村域面积5.7km2。明月村是豫西地区典型的石头村,村舍布局与建筑营造均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建筑聚落对地域环境的适应,具有鲜明的聚落空间和山地建筑特征,因而明月村具备豫西山地传统聚落的普遍特性。

1.1 聚落形态

豫西丘陵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由于地形地貌复杂而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如受采光和山势影响,聚落呈片状分布于山体向阳面,受河道和道路的吸引聚落呈线状分布于山脚,山谷或河谷平地平原处而表现为块状集中分布等。乡村聚落的分布多依据堪舆学说,利用自然环境,从而构建了一个朝向良好、冬暖夏凉、耕作合宜、防风避洪的聚落环境。

明月村建筑聚落均依冲沟与山势分布于山地凹处向阳坡,建筑从高向低依次叠布,下层依照山体与道路交接线呈线状分布,建筑聚落呈现片块状的特征。建筑物聚集在阳坡,根据山体断层高差而呈现自然分布,聚落内街巷曲回迂折,虽然建筑连续性差,但层次感强,与自然地势结合良好。

1.2 建筑形式

豫西山地丘陵地区传统民居形式以窑洞为主。豫西窑洞民居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一面靠山挖窑洞,三面盖房,两边厢房,前边为临街房,形成四合院;利用山坳,三面挖窑洞,挖成“斗”形院落;在平地上向下挖成方形或者长方形院落,四壁挖窑洞,俗称“天井院”;在高山崖壁上挖两层窑洞,形成“天窑院落”[2]。

明月村所在的浮戏山系岩层坚实,土层较薄,且受到黄土地区窑洞建筑特征的影响,因而传统的建筑形式以当地盛产青石为基础材料,以山体为依托,以石券成窑,石券窑外部皆以规整的石块做维护形成建筑外立面;窑顶填土,上覆石板形成平整台面,颇具乡土特色。明月村石券窑院落形式一般为三合院式,三面以石券窑洞合围,一面外向,形成开放式院落布局。建筑色调与环境色调一致,建筑聚落适应自然环境,人居环境良好。

1.3 建筑装饰与材料

明月村在建筑及院落环境的营造中大量使用了原生材料。例如,豫西浮戏山产量最大的青石,因其坚固、质密、易开采等特点,在房屋、院墙、饮水槽、拦马墙、路基、路面等建筑和生产、生活领域被大量运用,也由此形成了色彩与材料一致的建筑与环境关系;建筑门窗皆为拱券结构,用料为木材,质朴古拙。建筑内部与庭院皆以青石铺地,整体建筑聚落色调与风格和谐一致。

1.4 建筑环境景观

在建筑环境处理上,明月村建筑聚落主要呈现以下特点:①地形处理方面,聚落内街巷以坡道为主,材料主要为板石和卵石,便于排水和步行;坡道与庭院自然结合,庭院前设平台缓冲区,成为生活与休闲空间的过渡区域。②环境装饰方面,较多地利用植物和山石小品形成小型的庭院休闲空间和户外公共空间。庭院植物的类型主要为体现福禄寿喜特征的桃树、松树、杏树等以及当地特色树种如核桃、橿子栎等。③环境色彩方面,不论是建筑物的瓦顶还是窑洞的窑脸,一般为青灰色调。为了美化居住环境,老百姓多选择通过对门窗、拦马墙等建筑构件进行装饰,如各种雕刻、剪纸等,能够反映出豫西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④空间处理方面,庭院一般为开放式,或于院落内阳光充足的区域以石栏、植物栽培区分出休闲性半开放空间或覆盖空间;公共空间选择在聚落中场地较为开阔的道路转折处,多依靠原生大树或地形落差形成集会场地,公共空间面积一般为500m2左右,支持集会功能,但不支持运动功能。

2 豫西山地传统乡村聚落建筑更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飞速发展中,传统山地乡村遭受着冲击,使得村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筑聚落面貌的巨大改变,体现出人们的审美与对建筑功能的需求在改变。这种代谢是必然的结果,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乡村建筑聚落更新发展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建筑装饰的地域特色在淡化

豫西山地传统乡村建筑聚落的更新建设普遍反映出建设者或使用者缺乏对当地自然环境、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忽视对当地传统建筑聚落传承内容和存在意义的研究。近年来,明月村建筑更新率在70%以上,其中有接近一半的建筑完全摒弃了原生建筑材料,大量使用了现代耐火材料和合金等金属材料,环境装饰与色彩追求新颖性。新建筑使用材料多样、建筑风格多样。从目前的建筑聚落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消失,建筑群落的更新也脱离传统聚落格局,这将导致地域特色的丧失。

2.2 建筑聚落布局“边缘”化

研究表明,传统村落伴随快速城市化、城进乡退的进程,呈现出“边缘化”分布趋势,其特征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即农业资源边缘化、经济边缘化、空间边缘化和交通边缘化[3]。反映在聚落更新上,“边缘化”的现象也很突出。以明月村为例,建筑聚居地由山坳向山下转移,使得传统村落区域被边缘化,脱离了经济发展区域;新建建筑在分布上集中在交通便捷的公路两侧或一侧,呈现出团块化及带状化分布的特征;新的建筑聚落从传统的开放式向更加注重秩序和私密性方面转变,这使得传统乡居建筑聚落在布局上呈现“边缘化”的特点。

2.3 村落建筑与环境无序结合

在村落建筑的更新建设中,虽然传统的建筑元素能局部保留,但建筑形式与外观风貌等变化较大,表现出建筑与环境无序结合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原生石材和木材被现代耐火材料和各种板材所取代;建筑色彩由黑灰、木纹黄变成了各种色彩;院落布局由半开放式变成了封闭式;建筑聚落由坡面分布的层次分明、疏密有度变化为沿路基两侧集中分布。在村落建筑由山上转至山下、由分散变为聚集的趋势中,无不透露出建筑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在被弱化,建筑与环境体现出无序结合的特征。

2.4 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不当

明月村所处的豫西浮戏山区是河南省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近年来调查发现,豫西山地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不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村落建筑营建过程中大量使用聚落周边的原生石材导致山体破坏;由民生用水导致的原生水源的过度利用;出于旅游开发目的营建大量景观美感度低的山道与凉亭等景观类设施。这表明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缺乏有效的科学管理。

3 豫西山地传统乡村聚落建筑景观的有机发展策略

传统聚落建筑景观的有机发展不仅是建筑形态环境的延续,也是生活环境内涵的延续,其取决于是否适应景观与传统结合的定位,能否在文化和文明2个层次上主动消化外来的影响,在保持内核活力的同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种更有活力的村落形式[4]。因此,豫西山地传统乡村建筑景观的有机发展的关键在于以下2个方面:景观活力,即景观的适应性和长远发展的能力;景观特色,即村落传统文化的景观延续。以明月村为例,更新中的建筑布局形式的改变与特色的淡化,使得这个传统村落“泯然众人矣”,但并不意味那些优秀的传统建造形式和优良的建筑材料可以退出历史舞台;相反,村落的更新可以依托传统的建筑基址,通过科学合理的再规划,将道路、空间等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使乡村活力得以延续;建筑的营造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将老技术、传统材料和现代建筑技术结合,创造出更加稳固耐用、美观优雅的建筑形式,从而塑造出更加醒目且专属于原生地的特色景观。

3.1 注重引导聚落建筑景观的主体文化意识3.1.1 提升协调与创新发展意识,强化区域环境发展的政策引导

豫西山地现阶段的传统建筑聚落大多是自主营建模式下的产物,即村民依据自然条件修建相应建筑。由于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目前建筑聚落更新处于无序状态。因此,建筑与空间环境的有机发展的关键在思维引导上,需要政府强化区域环境发展的政策制定与观念梳理,同时将传统审美、乡土文化、科学发展等意识进行推广传播,提升村落环境的协调与创新发展,实现乡村聚落建筑有机更新的良性循环。

3.1.2 保护与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元素

聚落建筑的有机更新是在科学健康的文明、文化意识引导下对传统建筑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传统的地域建筑文化主要包括村落的环境要素、空间要素、建筑要素、装饰要素、文化符号等,对其提炼和在应用上的升华能强化地域特征,重新焕发传统建筑的生机与活力。调查发现,明月村传统的建筑文化重点在于建筑材料、装饰、建造手法的原生性,这些原生的物质以及非物质的优秀遗存文化,应与现代乡村景观规划、建筑设计相结合,在原生环境中保存最大的文化活力并参与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得到应有的保护与传承。

3.2 聚落建筑景观的物质特色优化3.2.1 优化与整合村落生态肌理

不同建筑聚落依托于不同生态环境,从景观生态学出发,应该充分利用和优化乡土生态资源,结合建筑聚落的空间环境和整体风貌,改造原有的建筑景观廊道和生态绿轴,创新建筑空间表现与构成,把有限的生态资源与人工建筑聚落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者协调发展。明月村的生态特色在于自然整洁的山水地貌、种群稳定的植物与野生动物资源、和谐的原生人地关系等。因此,在对明月村村落建筑风貌的整合过程中,应对聚落外围的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复原、对聚落内生态环境进行优化梳理,从而建立清晰的“自然-人居”关系,使聚落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3.2.2 优化建筑聚落空间布局

目前,明月村聚落建筑更新不论是建筑外观还是建筑布局都过于强调独栋建筑的个体优势,追求“边缘化”、交通便捷等特性,忽略了传统建筑群的整体风貌特色。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应发挥传统村落整体布局的优势,在对民宅等建筑布局规划中强化依山就势、层次分明的理念;其次,优化村落道路系统以增大传统街巷的机动车承载力;再次,优化村落公共活动空间,通过公共空间的引导,改变目前纯私密住宅中人员交流不畅的局面,增强传统乡村的人文活力。

4 结语

以豫西山地的明月村为例,研究传统聚落建筑的有机发展问题,表明在当前经济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很多传统乡村面临着严重的生存环境改变的问题。笔者认为,传统乡村聚落建筑景观的有机发展不是简单的新旧更替,而是结合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在现代乡村景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保持优秀的传统乡村建筑特色,真正实现乡村聚落建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1]郝美彬,陈东田,周君.山东半岛滨海乡村建筑聚落景观建设研究——以荣成市俚岛镇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9):170~173.

[2]吕红医,尹亮.豫西地区窑洞民居的人文地理区划及形态特征探微[J].华中建筑,2010,(7):180~182.

[3]焦胜,郑志明,徐峰,等.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特征——以湖南省为例[J].地理研究,2016,35(8):1025~1034.

[4]王淑华.传统村落的景观更新模式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5):24~26.

[编辑] 李启栋

2017-01-10

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2016年度调研课题(SKL-2016-883)。

薄楠林(1981-),女,讲师,主要从事景观设计研究,149363936@qq.com。

TU984.14

A

1673-1409(2017)10-0009-03

[引著格式]薄楠林.豫西山地传统乡村聚落建筑景观的特征与有机发展研究——以巩义市明月村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14(10):9~11,20.

猜你喜欢
豫西山地村落
山地草甸
豫西靠山簧的衍变与传承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瑞阳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地区栽培表现
“天红2号”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的引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