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华周微微
理想班主任的综合素质研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
陶新华1周微微2
作为学生的重要启蒙者,班主任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积极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有助于研究并提出理想班主任的综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对理想班主任优秀特质的研究对班主任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班主任;综合素质;积极心理学
1.积极心理学简介。
追根溯源,被尊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的马丁·塞利格曼并不是积极心理学这个概念的首创者。积极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在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一书,此书最后一章标题,即“走向积极的心理学”。20世纪末,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定义为“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从而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了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对于心理学的发展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历史性的转折![1]这一定义明确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普通的人们,而不是弗洛伊德心中的“患者”,也不是马斯洛眼中的“潜能待开发者”,更不是华生所谓的那一打婴儿。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为活力与美德,也有人将其译为力量与美德。笔者更倾向于后者的翻译,原因是力量比活力的范围更广,也更让人有动力。简而言之,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2]美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课题组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其研究的三大支柱。第一大研究支柱是积极情感体验,负责人是EdDiener,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以主观幸福感(subjectwell-being)为中心,着重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及其产生机制。第二大研究支柱是积极人格,负责人是MoCsikszentmihalyi。积极人格研究的关键是确定积极人格的分类,只有对积极人格特质进行了正确的分类和界定,才有可能为测量、编制量表等提供基础。第三大研究支柱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负责人是K.H.Jamieson,主要是研究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在怎样的运作方式下才有利于一个人形成积极的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的。[3]目前为止,积极心理学的这三大支柱的研究是比较成熟的,并且逐渐被应用到我们的校园、社区、医院等的心理预防或护理中。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目前,关于积极情感体验研究的成果颇丰,其中被研究最多的积极情绪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你幸福吗”作为2012年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词,瞬间火热于大街小巷。从此之后,幸福感也上了“热搜”。最近10年间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
在积极心理学的众多研究中,积极的人格特征,也称为个性优势和品格优势,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兴趣。2000年,美国梅尔森基金会倡导组建了行动价值 VIA(ValueinAction)协会,旨在为描述积极的青年发展提供概念化和经验性的有效途径。这项举措的焦点问题在于发现有助于青少年积极发展的一系列良好的性格特质,并使用科学实证的方法进行测量与分析。两位积极心理学的创始者,马丁·塞利格曼和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组织了一个由社会学家组成的小组,共同商讨制定出了VIA行动价值的性格优势分类手册,总共有 24个优势特征,核心是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卓越。了解自己的品格优势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品格优势有助于我们实现自己。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要他人,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当个体遇到困境,或者处于心情低落的时候,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及时有效地提供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这大大降低了患抑郁症的风险,提高了幸福感。塞利格曼在其著作《持续的幸福》中提出幸福 2.0的公式:幸福 2.0=积极情绪+投入+意义+人际关系+成就。这里所提到人际关系就是指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合理运作下的产物。
3.积极心理学对教育的新理解。
任俊和李倩在论文《积极心理学:当前的困扰与未来的走向》中,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四大未来发展方向,积极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大发展趋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竞争、人才竞争。教育能否培养出积极的充满创新活力的人才,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能否蓬勃发展。由此可见,积极教育之风必须要吹进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和教学思维当中。
从积极心理学的三大支柱的研究成果来看,积极心理学给教育最大的启示莫过于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这24种优势人格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在国内使用不必考虑本土化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拥有这样或那样的品格优势,并且这种品格优势不具有排他性,一个人发挥出优势,并不影响周围其他人发挥同样的优势。这样就有利于班主任发现学生个体的自身优势,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优势。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学与班级管理中要善于识别并判断学生某一特质隶属于性格优势的哪一范畴。
积极心理学家关于优秀特质的研究成果与认知行为治疗方法相结合,形成积极的助人方法很值得班主任学习。德国著名积极心理治疗专家佩塞斯基安教授运用东方神话故事激发人的内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具有神奇的效果。对于中小学生群体而言,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跟学生一起探索自己的优势特征是比较智慧的。班主任将中西方的神话、寓言故事融入课堂中来,对于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效果。如果能够将这些文化故事中所体现的美德按24种品格分类,例如中国古代的人文典籍更多地称颂赞扬正直(包青天)、谦让(孔融让梨)、毅力(滴水穿石)等品质,这样就能形成有效的班主任工作体系,对每一个学生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查阅最近十多年的相关文献,发现针对中小学班主任综合素质的理论研究较多而实证研究较少。有学者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指标多元化建模的原则,采用因素分析研究方法,发现21世纪中学教师的综合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基本因素构成,其按重要性排序为: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知识结构素质。[4]也有学者认为,作为新世纪的理想班主任必须要具有“五心”:一是爱心,二是细心,三是耐心,四是慧心,五是恒心。[5]教师是一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职业,只有教师把这“五心”贯穿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才能够减少职业倦怠感,提升职业满意度,进而增强职业幸福感。也有学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初中学生心目中理想班主任的形象的调查发现,初中学生心目中的理想班主任形象应具备五项特征:了解学生,和蔼可亲;热爱生活,有原则;要求严格,负责任;能力强,有风度;品德高尚,谦虚善良。[6]还有学者对中西方文化视野下理想教师形象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进而指出,中外教育家都认为理想的教师应是具有优良的品格和高尚的师德、拥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技巧以及有学识的人。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教育家强调理想教师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威严的形象以及渊博的学识等,而西方教育家认为理想教师应该尊重热爱儿童、重视培养儿童的理性[7]。中西方教育观的差异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中西方对理想教师(包括班主任)所要求的共同特质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尤其是优秀的品格。儿童进入校园以后,逐渐脱离父母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教师和同伴关系的影响。班主任作为权威的代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说话方式等都会影响到儿童的成长。
教师自身的积极特质是成为理想班主任的最重要的条件。只有教师自身拥有积极特质并充分发展了自己的优势特质,才能更好地尽责尽力培育心智健全的孩子。在笔者领导的“新教育实验”课题组,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国8个地区的部分小学教师施测,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发现了理想班主任的9大积极特质:
职业理想:教师的职业理想应该是热爱教师工作和教育事业,拥有教育梦想和目标,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中,并能体验到持续的职业幸福感。
诗意激情:诗意激情是一种人生态度。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是性格积极阳光,工作中充满热情,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有青春活力、浪漫激情,对教育工作有很多希冀的教师。
自我效能:对自己有充足的信心,认为自己有信心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工作压力;受到学生及家长的尊重和欢迎、受到领导的肯定与鼓励;在教育工作中体验到强烈的成就感。
团队合作:团队合作特质应该是擅长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所用,听取学生、家长及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和家长、学生及其他教师是很好的合作关系,遇到困难善于求助、沟通协调能力强。
学习反思: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经常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关注教育前沿理论和方法,经常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不断成长进步。
灵活创新:创新是教育的灵魂。一个理想的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应该具有创新精神,思维灵活,喜欢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教学形式多样、灵活多变。
爱心责任:责任与爱心,二者互相促进,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理想班主任应该是真心地爱每一位学生,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学生。
勇敢坚韧:一种富有魅力的个性特点,愿意为教育事业付出艰辛,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教育事业再苦再累也不放弃;把压力看成磨炼。
积极应对:面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可以机智灵活的处理突发事件;面对难题、困境和挑战时能积极思考、乐观向上、灵活应对,总能找到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理想班主任九大积极特质在理想状态的得分情况从高到低依次为爱心责任、学习反思、职业理想、灵活创新、团队合作、勇敢坚韧、诗意激情、自我效能、积极应对。这个调研结果与前文提到的实践经验是吻合的,“五心”排在首位的就是爱心。这9大积极特质来源于教师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可以学习和培养,是班主任成长发展的方向,也可以成为班主任综合能力素质评估指标体系。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需要教师自己的优秀特质做支撑。“为人师表”是班主任最基本的要求。现代教育仅仅“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群体的需求了。研究发现,大学所教授的知识一般只能起到远迁移的作用,因为这些专业性的知识还不能马上应用到工作中去。正如很多学生自嘲,学这些知识点除了考试,没有什么其他用处。反而是班主任的一句话,或者是一件事情的处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是学生身边最好的榜样,学生自然会“效仿”,这就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观察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体现了“身教”的教学特点,更加证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的重要作用。
理想班主任优秀特质指标是班主任成长发展的方向。积极教育就是指教育要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积极品质等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使学生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8]这需要具有优秀特质的教师进行落实。在进行理想班主任优秀特质调研时,我们发现,理想班主任的优秀素质与教师自我状态的评估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教师自己对理想状态和自我现实状态的评估显示出显著的差异,表明教师对理想班主任的9个维度的认可,也表明教师对自我现实状态的不满意,这些优秀特质就成了教师自我成长修炼的目标。
班主任优秀特质和积极心理学优秀特质的理念可以改善教师人才观,能够看到每个学生都可以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理想班主任具有积极心理学的优质特质理念并把自己的优秀特质充分展现,这样的教师也善于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长善救失”是很重要的传统理念,发现学生的优势特征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学生走向成功的捷径。积极心理学启示我们,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预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将学生的优势特征发扬光大,而不是修正缺陷。预防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9]学生成长的历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自身所拥有的优秀的品质是走上人生坦途的保证。
[1]梁爽.积极心理学教育:高校的呼唤、优势与基本思路 [J].学术交流,2014(2):221-224.
[2]Sheldon K M.KingL.Why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216-217.
[3]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 [J].心理科学进展,2006 (5):787-794.
[4]郑雯,刘卫,白云,赵明.21世纪中学教师综合素质结构分析研究述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4):57-62.
[5]彭菊香.新世纪班主任应具有的综合素质漫谈[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8(8):105-106.
[6]张巧明.初中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研究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2):32-33.
[7]吕素珍.中西方文化视野下理想教师形象的比较及启示 [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6):32-38.
[8]任俊,李倩.积极心理学:当前的困扰与未来的走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40-146.
[9]游美琴.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新趋势[J].职教论坛,2008(8):52-56.
G441
A
1005-6009(2017)31-0027-04
1.陶新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副教授;2.周微微,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21)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