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视野下,叙事文教学行为的转变

2017-03-24 01:24江苏省如东县河口镇于港小学曹亚冬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7年4期
关键词:哈尔船长语言文字

江苏省如东县河口镇于港小学 曹亚冬

“语用”视野下,叙事文教学行为的转变

江苏省如东县河口镇于港小学 曹亚冬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次为语文学科课程性质下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表述,旗帜鲜明地明确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主要任务,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这是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也是改革方向上的一次调控。对接到叙事类文体的课堂教学上,我们诸多的教学行为都发生着悄然的转变。

一、教学路径:由循文访意的归旨走向披意入文的漫溯

感受人物形象是叙事类文章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紧扣具体描写,在品词析句中,判断评价中,让形象生动地立在学生心间。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般是遵循由“文字”到“形象”的归旨式教学,比如《少年王冕》一课,教者会在引领学生逐段品读“弃学放牛”“立志学画”等事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这些文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王冕?继而总结归纳其个性特征:孝顺懂事、勤奋好学。

而在语用观的支撑下,我们则会看到教学路径的逆转。一位老师在教学《王冕学画》第二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粗略的阅读便能形成大体的印象,但是,如果想深入地感受人物形象,还得走入语言文字,细细品味。同学们经过昨天的学习,能说说少年王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相机板书)“大家都把这么多赞美的词语送给了他,说明作者吴敬梓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优秀少年的形象,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深刻地感受到王冕的这些优秀品质,请大家走入语言文字,找到关键的词句,并写写自己的感受。”

比较这两种教学,尽管只是教学方向上转变,这背后却折射出目标定位的不同。前者立足于读懂内容,感知人物形象;而后者更多的是倾向于关注文本的布局、手段,体会文本描写人物的表达方法。因此,语用视野下,叙事类文体的教学走向上更清晰,课堂板块更整合,文体特质更凸显。《钱学森》一课教学时,便可开启我们的教学: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根据你们的学习经验,写人的文章有什么特点?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课文,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来写人的?继而直奔人物语言描写,进行品读。这种倒追式的教学不蔓不枝,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关注文体,凸显语用,使语文教学踏上了归程的快车道。

二、教学策略:由关注情感体验走向情与理的兼容

叙事类文体中有一些文章情感性较强,如《天鹅的故事》《最后的姿势》,在理解本位的教学中,常常过于张扬人文精神,甚至极尽煽情之能事,把英雄形象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初读课文后,教师引领学生走入精读阶段,常会出现这样的模式:读读课文第×——×自然段,说说哪些语句感动了你?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能感动你?然后在你方唱罢我上台的肤浅交流中,教师出示相应的文字片断,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最后在“声”“光”“影”的重重包围下,在教师的娓娓“煽情”中成就一个情感四溢的课堂。在这种浮华热闹的背后却是言语的苍白和思想的虚无,如此凌空蹈舞的感动是站不住脚的,它只能使语文教学在人文熏陶的“忽悠”下迷失。

而“语用”观总是将学生的言语实践作为己任,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中让心灵得以强有力的震撼,激情在表达中得到释放,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双赢,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如《船长》一课中哈尔威与洛克机械师的一段坚定而有力的对话堪称经典。

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人物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特定的表达方式,进行了两次对比。

原文: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被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对比一:

“洛克机械师,你在哪儿?”

“船长您在叫我吗?我在这儿!”

“我想知道炉子现在怎么样了?”

“炉子已经被海水淹了。”

“天哪,炉子里的火呢?”

“火也全部熄灭了。”

“糟糕,那么机械怎样?”

“机器已经停了。”

对比二: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火呢?机器怎样?”

两次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危机情况下的语言应该是简短的,但若是连续发问,又会显得船长慌乱,原文中的对话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船长镇定自若,临危不乱。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音视频创设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混乱的场面,继而分角色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三、教学终点:由语言理解走向语言运用

泉水往往就在下一锹,语言文字教学也应如此,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向前再走上一步,把语言文字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引向更高的境地——表达和运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带领学生在语言学习的道路上观奇丽风景,看春暖花开。

《船长》一文中,有两段议论:

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这两段议论该怎么处理?理解本位的课堂会引导学生联系哈尔威船长的语言、行动纠结于语言内容的理解,感悟英雄人物高大的形象。而在“语用”观的指导下,教学又会是另一番天地:在引导学生理解语意的基础上,进行表达方法的点拨:在具体语言、动作描写的基础上,作者忍不住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语言叫做“议论”。这些话往往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很好地深化了人物的英雄形象。以后在写作中,同学们可以在叙事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议论,更好地凸显人物形象。至此,无论是语言内容的理解,还是语言表达形式的点拨,都仅仅停留于理解层面。这仅是“语用”的半途,而非“全程”。我们还需要搭建桥梁,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的语言获得生长。

师:船长哈尔威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精神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看起来平常,真正做到又是何等的困难。在利益面前,特别在死亡面前,更是能够考验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为人之道。望着船长渐渐消失的身影,这一刻一定也有话想说,也让我们仿照课文,来发表一段议论吧。

(舒缓而充满缅怀情绪的轻音乐渐渐响起,看着哈尔威站在舰桥上的图片,映幕演示文本内容)

该片段着眼于“议论”为学生语言的生长点,学会用简短而又精辟的语言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化,为文本着上点睛之笔。教学虽然是以训练学生言语能力为重点,但是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人文熏陶的过程,在说写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融入言语表达过程中,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在语用视野下,叙事文的教学,由教学中重语形、语义向重语用转变;由教学中重知识想重能力转变;由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在价值取向上以发展语言能力为主,课堂形态上以学习语文为本,教学思路上以语言学习带动内容分析,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哈尔船长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出发吧,船长
当船长
杰克·吉伦哈尔比弗利山庄不够味
丢失
如果雨果的哈尔威船长说了假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