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国际输出”带来了什么
说起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惯常的理解是“理念引进来,学生送出去”;然而现在,还走上了“学校送出去,学生招进来”的新路。
2016年8月,非洲几内亚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韦立船员学院成立。3个月后,首批30名几内亚培训学员顺利毕业,就职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校友孙修顺所创办的韦立国际集团,承担该集团几内亚铝矾土开发在当地内河航线上的驳船运输任务。原先该类职位所雇用的大部分是印尼籍船员,让船员本土化是降低人力成本的最佳路径,但几内亚没有任何教育机构培养航海专业人才。所以,江苏海院作为甲方与韦立国际集团签署了合作共建的协议,学校派出4名教师赴几,计划每年培训船员120名,表现优秀的由集团直接录用。在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这些外派教师克服了语言不通(几内亚官方语言为法语,而航海用语为英语),学员年龄、学历悬殊(学员平均年龄30岁,最大的有50多岁,学历高的是大学,低的是小学)等困难,创新了教学方法,圆满地完成了培训任务。学员对课程“非常满意”率85%,“满意”率15%。除了培训船员,学校在调研中还发现了当地在造船、港机操作等岗位上的人才需求,这将成为办学进一步拓展的方向。
同年3月,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老挝教育部签订了合作培养留学生协议,每年招收40名老挝留学生来华学习。老挝是与我国关系较为密切的东盟国家,目前处于工业化初期,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这类人才正是高职院校的优势。按照教学计划,学校先用既有理论高度又接地气的文化来打动留学生,开设专门的吴文化课、中国传统文化课,先学文化再学技能。通过语言关之后,再根据留学生的意愿以及学院的优势,定向开设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电子信息、财务会计、自动化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学校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知华、友华、爱华的跨国人才。“对首批老挝留学生从项目模式到教学管理方面的探索,都会对我们后期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提供丰富的经验。”席海涛院长说。
职业教育的“国际输出”趋势向好,当然不仅仅是给“向外走”提供了借鉴和范例,也会给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带来全新的启发。
(根据《中国青年报》相关报道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