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佳乐
摘要:我们通常所讲的语言风格其实就是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对自己的想法用一系列的语言手段表现出来,这些语言表达手段根据不同的表现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特点,这些特点综合起来就是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概念,它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物质材料为载体表达出来,而充当表达载体的就是语言表现手段,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语言要素主要是语音、词汇及语法,这些不同的语言要素作为手段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是不同的,我们接下来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本文首先就语言要素和语言风格的具体含义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以语言要素为手段构建的语言风格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这些研究对于充分认识语言风格的构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言要素;语言风格;词汇;语法;表现载体
1.语言要素与语言风格的概述
“语言”是一种系统,在使用功能上,人们把语言当做是一种表达工具,是对人们思想的一种体现工具,通过语言的表达,人们将自己的想法、意识表达出来,构成语言的要素有语音、词汇和语法,这三种语言要素是表现语言风格的表达手段、思想最先是在人的意识中产生的,但是只是一种意识,只有通过语言将这些思想转化为真实的语言才具有思想本身的意义,才能够进行交流沟通,在进行语言表达时,人们有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也就形成了语言风格,首先我们来分析什么是风格,风格也就是特点、特征,所以语言风格也就上课语言表达的特点、特征,它是人们在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时候所体现的综合特征,无论是在口语表达中还是在正规的语言表达中都有语言风格的存在。对于任何语言的形成都必须要以一定的物质作为载体来呈现,这也就是语言的风格手段,体现了语言表达的特征。下面我们对以语言要素为主要手段构建语言风格进行细致的分析。
2.以语言要素为手段构建语言风格
2.1 将语言风格在语音中体现
声、韵、调构成了汉语言的音节结构,音节又分为元音音节和辅音音节,其中元音音节在音节中是必须存在的,但是辅音不是必须的,元音是乐音,它能使得音节的特征清晰,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有四种声调构成,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不同的声调去表达语义,这就是汉语言的多样性,不同的声调表现的意义不同,通过汉语言音节的语言韵律,使人们感受到汉语言的美感所在,根据汉语言的语音特点,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语言风格,例如,根据声调的不同,我们把四声分为平仄音,平仄音将汉语言的音乐美呈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表现出了汉语言的丰富性,根据汉语言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我们选择是否使用平仄音,在汉语言的表现形式中诗歌所用的平仄音最多,通多平仄音的表现,将诗歌的优美和旋律感表现的非常到位。然后我们来分析汉语言语音中的用韵,它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段,通过用韵能够将语体本身的特点和想要表达的意思生动的表达出来,在需要表达明朗,亢奋的语境的时候通常用韵母来表示,突出所要表现语言的生动和豪迈的特征,例如李杜的诗,在表现时就经常用到用韵。押韵是一种文艺语体,特别是在诗歌的中经常用到押韵,押韵使得语句通顺,朗朗上口,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容易引人入胜。除了这几种表现形式,谐音、儿字音等语音表现手段促进了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2.2 将语言风格在词汇中体现
语言风格构建的另一种重要物质材料就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词汇”,词汇的种类也是非常丰富的,不同的时期,所使用的词汇种类是不同的,也就是由于不同时期的词匯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历史性合格时代性的特征就更强了,将这些词汇表现在文章中,就能在很大程度反应时代特色,很多词汇虽然字面是一个词,但是将这些词汇应用在不同的场合,所表达出来的语义是大不相同的,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一词多义的现象,也有很多词义大体相同,但是它们所使用的场合是大不相同的,当然表现出来的含义也是不相同的,例如小气和吝啬,两个词汇的含义都是指一个人斤斤计较,小心眼,但是它们所适用的语境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很大程度上,吝啬是一个完全贬义词,而小气是一个中性词,从文字表达方面来讲,小气口语化比较严重,而吝啬则是书面化严重,更倾向于严谨的表达。丰富的词汇构建了丰富的语言风格。
2.3 将语言风格在语法中进行体现
语法也是语言风格形成的重要构建手段,汉语言的书面表达的语法是非常繁琐复杂的,这些丰富的语言为语言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例如根据所要表达语言的语气可以把一个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反义疑问句、祈使句及感叹句等形式,不同的语句语气使得语言的风格也不尽相同,不同的语气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也为不同语言风格的形成形成了条件。
结语:综上所述,以语法、词汇、语音等语言要素为手段,构建了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汉语言的物质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在语言的运用中,灵活运用各种语言要素和其他构建语言风格的手段,就能促进语言的表达,达到良好的语言表达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林.论以语言要素为手段的语言风格的构建[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
[2] 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3] 高明新.语言风格与言语方言[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