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郭敬明的文学创作大多围绕爱情、青春、忧伤等主题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80后的生活特性与思想特征。研究郭敬明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对于探究80后作家,甚至80后群体的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其语言风格,即辞藻华丽多样,语法结构富有张力,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其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和消费特征。
关键词:郭敬明 写作风格 技巧
文学创作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文学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当前商品化、消费化和娱乐化的审美趋势中,80后作家彰显了时代个性。郭敬明作为80后作家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就其实质而言,郭敬明小说其实是大众时代的通俗文学,其文学作品既有媚俗的一面,也有尊重艺术的一面。在媚俗与真诚之间,郭敬明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这也是其文学作品近年来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原因。
一、郭敬明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1.辞藻华丽多样
郭敬明的文学作品辞藻华丽,他大量运用华丽的修辞,创造了许多精准的华美词语。进入信息时代,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视觉特点,尤其是青年群体更加容易接受具有画面感的文学作品,郭敬明就是运用多样化的华丽辞藻增强作品的视觉元素。比如《幻城》就有很多经典的视觉语言,郭敬明在这个虚构的故事中运用大量的比喻修辞,将作品中的意象转换成一幅幅绚丽的国画,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忧伤与美丽,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莲姬的笑容荡漾开来,倾国倾城。”用“荡漾”来形容笑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笑容之美。通过寥寥数语,读者仿佛看到一位临水而立的美人,莞尔一笑,像水流拂过心间,触及心灵深处。
2.语法结构富有张力
首先,紧句和松句相对应。松句结构相对缓慢,紧句则较为生动明快,两者相互作用,使得文学作品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隔而不断的状态,更有助于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淡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荃,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中间用到白描手法,但用三个“穿过”连接,又使得语言极富韵律感,从多个层面描述了淡薄的青春。其次,郭敬明还时常运用长句描绘情感的绵长。比如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最近我越来越喜欢‘沉默这个词语,好像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在沉默中变得更加纯净和善良。在经过了很多很多,包括很多人知道的那些事情之后,我终于变成一个不再喜欢说话的人。我开始学会了自然去沉默。我觉得沉默很好,让世界变得和平。”这段文字围绕“沉默”而写,详细地描绘了沉默的生成,其中透漏出的无奈和伤痛形成了一种延绵的张力,让读者产生了心灵共鸣。
二、郭敬明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
1.影视化叙事
首先,郭敬明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和镜头感。其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人物与场景的叙写,都极富画面感,笔法十分缜密。郭敬明用一种客观物象的呈现方式,取代了传统小说以叙事描写为主的模式。例如,《幻城》中写道:“那些参天的古木依然有着遮天蔽日的绿荫,阳光从枝叶间碎片般地掉下来,掉进我白色的瞳孔里面。草地无边无际地温柔蔓延,离离野花一直烧到天边,森林中依然有美丽流淌的溪涧。”这段景物描写具有很强的视觉感。郭敬明用“蒙太奇”的手法将小溪、古木、野花、草地和阳光融合在一起,具有了极强的镜头感。而且,在描写野花与草地时还采用变焦镜头,由近而远展开画面。郭敬明的这些描写集中而缜密,赋予文学创作一种摄影机镜头的功能。在电影屏幕中,镜头是情境的视觉组合与切分,小说中的叙事场景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叙事手法一旦得到强化,词汇符号折射出的视觉意象,就会带给读者一幅幅清晰的画面。郭敬明的文学创作就是如此,他多用“蒙太奇”手法实现影视化叙事。比如在《剧本》中,郭敬明通过“右岸”“我”“左岸”等不同视角的交叉叙事,展现了“我”既有冲动、偏激、自负、愤怒的“左岸性格”,又有逆来顺受、温文尔雅的“右岸性格”。再如在《崇明春天》中,通过春天与崇明视角交叉叙事,综合运用交叉蒙太奇与平行蒙太奇手法,细致地刻画了恋爱双方的情感与心理变化。到了《1995—2005夏至未至》中则出现了许多“黑纸白字”的特殊印刷文字,将人物的心理独白巧妙地拼凑在一起,与电影中的旁白极为相似。
2.“梦”的意象
郭敬明的文学作品多涉及“梦”的意象。《幻城》是郭敬明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整体就是一个华丽的美梦,小说主人公不仅拥有千年的寿命,而且具备绝美的容颜,生活在四季如春的雪雾森林中,这里不仅有千年不融的白雪,还有自由鸣叫的霰雪鸟。每個人物背后的故事又是另一个更为感人的梦境,读者随着作者的笔触进入这些梦境,深入体会梦境主人的悲伤、无奈。《梦里花落知多少》则在题目中就提到了“梦”,在小说一开头就写到女主人公林岚从梦中惊醒。作品的结尾处更是写道:“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肩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树梢鸟儿在叫,不知不觉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结尾处这段与“梦”有关的文字揭示了小说的主题——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时光,也像梦境一样,最终都将被遗忘。《1995—2005夏至未至》则是一个异样的梦,在结尾处,当读者以为立夏与傅小司会有情人终成眷属,遇见会实现自己的歌唱梦想,七七会成为国画家时,郭敬明却打破了这种梦境——立夏离开,遇见远走,七七选择背叛,背叛和虚伪像寒风一样吹散了原本迷人的梦境。
3.死亡情结
死亡情结是郭敬明文学作品的又一叙事特点。《梦里花落知多少》中陆叙即将赢得林岚的芳心,取代其初恋情人顾小北时,却因为林岚的任性最终死亡。《1995—2005夏至未至》中孤独无助的遇见终于有了亲人,但这个亲人最终还是离去了,使她愈发孤单。《悲伤逆流成河》中对死亡的叙写则更加触动心灵,易遥时常遭受母亲的咒骂,父亲抛弃了他,同学对他冷漠,他信任的朋友顾森西与齐铭也都不再相信他,他只有放弃这个世界,最终走向死亡。郭敬明时常用死亡,而非传统小说的大团圆结尾,但死亡并非郭敬明作品的主旨,相较于死亡,活着似乎更悲伤。在郭敬明的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往往在失去心爱的人之后,才逐渐体会到极致的忧伤,并性情大变,迅速成熟起来,逐渐淡忘和告别那段与青春有关的时光。这种“以死来激励人奋进”的叙事技巧也是80后作家的常用手法。
三、郭敬明文学作品的消费特征
1.制造噱头
郭敬明主要通过性与死亡来制造噱头,其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性的大尺度描写,许多作家并不支持性描写,但就市场层面而言,以性为噱头的文学作品更为畅销,郭敬明对性描写进行了相关处理,没有过于露骨。《小时代》和《爵迹》以性为噱头的意图更加明显,这种感官欲望刺激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读者。郭敬明多是通过展示美丽性感的身体和性暗示,以及同性恋、乱伦等元素制造噱头,这也是其文学作品鲜明的消费特征。除此之外,郭敬明还时常用死亡制造噱头,他的作品多以悲伤结尾,整体笼罩着一种忧伤的色彩。在《悲伤逆流成河》中,死亡特色尤为明显,冰冷的世界导致易瑶与顾森西自杀。郭敬明通过性与死亡制造噱头,满足消费者需求,致使其文学作品呈现出一定的媚俗特征。
2.夸示性呈现物欲
夸张性消费主要是指带有明显的炫耀成分,超出实际需求,通过消费显示自身的财富与地位。郭敬明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了一定的夸示性。有学者指出,郭敬明作为一名商业人士,在文学创作以外,他身体中蕴藏的炫耀心态也折射在了其作品人物身上。尤其《小时代》中就涉及十几个奢侈品牌,其中还描述了许多高档场所以及奢侈服饰。而这些物质欲望也是当今社会人们潜在的消费心理。因此,这种夸示性的物欲呈现,不仅是对物质社会的展现,还是对当前消费潮流的迎合,这种消费狂欢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郭敬明文学作品的消费特色。
参考文献:
[1] 郑玉华.大众传媒视域下的郭敬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 刘俊峰.心灵生存空间的自我解构——由郭敬明《幻城》看“80后”写作[J].小说评论,2009(4).
[3] 董雪.论70与80年代作家及其代表群体写作的异同[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6(1).
[4] 年玉萍.简析婉约的语言风格[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5(3).
[5] 周宝娟.年代命名的背后:透视“80后”写作[J].绍兴文理學院学报,2006(2).
[6] 刘栋.市场操控下的“青春写作”[J].巢湖学院学报,2006(4).
[7] 默克罗比著,田晓菲译.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2000.
[8] 施战军,敬文东,叶开,何言宏.适者生存的文学时代——“新世纪文学反思录”之七[J].上海文学,2011(2).
[9] 郭敬明.幻城[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作 者:温都苏,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本科在读,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专业。
编 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