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康德的审美观念在本学期的学习中使笔者感到思辨的乐趣、审美观念的困惑以及进一步愿与作者角力的欲望。康德作为著名的哲学家,试图要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的矛盾,通过自己的美学观点来纠正休谟怀疑主义可能带来认识论上面的彻底颠覆和认识危机。对待美学审美也有自己的觀点,正是对康德及其学说的研究欲望,所以从两个方面来撰写此篇文章。
关键词:康德 《判断力批判》 愉悦 快适 主观
一、康德关于美的问题看法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关于审美问题,将人们从什么是美转向如何来看待美、如何审美的问题,换一种角度来讨论审美问题,在一个层面上说这是“有趣的”和“创造突破性的”,带领人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来看待问题。
但就康德关于美的看法,笔者有自己的疑问和看法。在提及美的时候,康德如下叙述“美是无概念的作为一个普遍的愉悦的客体被设想的”{1},如果仅从此句来看,貌似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根据后来本质主义而看,“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一个深藏唯一的本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美超越历史的、永恒的和普遍的方式而存在,“美也是一种纯粹的”。但所谓的美是不是作真正无概念化的?其实在笔者看来美应当是一种普遍的“概念化”的(这是笔者与康德不可知论和美概念化差异的一种角力和思辨)。人作为一种生物来说,在出生的瞬间或者在孕育的过程中,对于美是否作为“先天立法”而存在,我们是不可知的,否则“原罪”和“性善”的观点博弈也不会是哲学家争论不休的哲学观点和树立哲学立场的基石之一,但是人对美的追逐却是永不止息的。人们在纷繁的世界中运用自己的观念将美与丑、善与恶(笔者同意康德关于“善与快适”的哲学观点)加以区分,那么问题来了,人们究竟用美的什么规则来进行审美判断呢?首先,人们从个别的事物当中来认识特别的美,这是一个自我“审美”的“认知”(康德认为审美是愉悦,而不是“对事物运用认知能力认知的方式”)。当人们进行语言交流时,个别审美观念在舆论场的引导下,会形成所谓的“优势审美”,在这里,“优势审美”不是一种贬义的含义,也不是一种审美压制,而是一种在人们自由讨论之下,通过审美,给予美一个范畴,一个框架,形成一种约定俗成,即所谓的给美下一个定义,让美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存在,成为审美主体的基础,审美主体在此基础上来表达自己的审美看法。虽然对于美的概念是模糊的,说不清的,但我们不能说美没有概念,不能概念化,正如人类没有认识世界,不是无法认识,而是因为条件有限暂时无法认识,将来必定会认识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看法一样。即人们在审美实践过程中,总能运用约定俗成的“美”(可能约定俗成并不是美,或者无限趋近于美)来认识世界,来探索世界。进一步来说,康德在书中对于美来进行描述:“鉴赏(即审美判断)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关系的愉悦或者不愉悦对一个对象或者一个表象方式做判断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作美”,在作者写下这一句话的时候,看似是对美进行本体的描述,其实也将美进行概念化。虽然康德之前强调在审美过程中不应该被概念化而应根据自身愉悦与否来进行,根据美本质(自己对于美下的定义)来进行审美鉴赏,看似没有概念化,但其实自己是不自觉地运用这一原则来判断美自己身心愉悦与否,这其实也是笔者认为需要商榷的地方。
其次,对于美是否普遍存在的问题(就美本身或者美本质而言),笔者在认知上和康德也有差异。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跟康德的差异在于鉴别美的“标准”上(诚然,康德对于美再次强调是无概念化纯粹的美,也就承认不存在所谓概念的标准问题)。康德认为,“鉴赏(即审美判断)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关系的愉悦或者不愉悦对一个对象或者一个表象方式做判断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作美”{2}。先就美的普遍性进行讨论,美是否永恒存在,在笔者看来,需要加上价值的东西,才能成为所谓永恒的存在,而关于康德所谓纯粹的美的定义和看法其实是立不住的。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对于《蒙娜丽莎》的喜爱,除了对其神秘微笑的解读和探索外,在画家眼里,对于光线的处理、色彩的运用、构图的巧妙令他们神往和探索,他们会感叹这幅画真美;在历史学家的眼里,女子的身世、神秘的符号令他们百死不得其解,他们会叹息这幅画真美,诸如此类。即使时空穿越了百年千年,当人们走到这幅画前时仍然会发出:这幅画真美的叹息。为什么呢?因为隐藏在所谓穿越历史的具有普遍美的东西里必定有审美主体所普遍承认的价值存在,而这种价值,除了金钱、美学典范、收藏等康德认为带有利害关系、有目的性不是美的因素外,这种所谓的“价值”的存在,深深的隐藏在美的背后,即善,美和善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美,而不仅仅是依靠所谓“愉悦”东西来支撑美。其次,关于既然美是普遍的但为什么审美主体会去经历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审美时期的问题,在康德承上启下的黑格尔那里,可以得到相应的答案。关于美学,黑格尔认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认识生活是按照他的本质,他是存在于这时间、这地点的,他是现在的,既个别而又无限的。{3}黑格尔的本意在于认识存在于特定历史地理条件下,特定时空中的主体与客体,人类所做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根据时空历史发展的规律来认识审美主体和客体,借用康德关于理性在第一批判那里说的,理性一旦超越了自身合法基础的倾向,就会出现僭越和谬误,审美主体对于美的追求是永恒和普遍的,而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在其合法的基础上(即在不可脱离的时空里)才能做到普遍和永恒。{4}
二、康德关于审美判断的看法
康德就鉴赏(即审美判断)而言,认为“鉴赏(即审美判断)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关系的愉悦或者不愉悦对一个对象或者一个表象方式做判断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对象就叫作美”,笔者就审美判断而言,与康德看法存在差异。
首先,康德认为,为了分辨客体是否美,不是根据表象通过知性(认知能力)联系客体进行认识,而是通过想象力与主体及其愉快与否的情感相连,这不是逻辑上的,表象判断不与客体相连而只与主体相连,那么总是审美。为什么康德会提出这种看似荒谬的结论(笔者不认为荒谬,但需要商榷)?康德认为,我们的判断力是一种先天立法的存在,所谓的先验感性论,也就是康德描绘的“一般的判断力”是把特殊思考为包含在普遍之下的能力,普遍的东西被赋予了,这种一般的判断力也是被规定了,也就是说规律对其来说是先天预定的”{5}。即认为我们的判断力在我们认知或经验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不必为自己寻找一条规律来从属于普遍之下。诚然,康德将自己的美学体系完善地表述,在自己形成的逻辑体系中没有问题的运行,但其实是有问题。首先,将审美判断交付于感性的主观意识判断,只与主观联系在一起而不与客观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做法是危险和站不住脚的。正如康德自己所表述的假设一样,鉴赏力要求每个人赞同,人们征求别人的赞同,人们之间需要一个依据——共通感,只要人们总能肯定所面对的情况并正确地归摄到这一作为赞许的规则的共同根据下,则他可以指望这一赞同。从这句的表述,康德运用大量不定的词汇来表述一个很难操作的判断,这其实不容易实现,我们作为审美主体不能总是按照如此苛刻的要求来执行审美判断,一旦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则审美判断必然出现问题,则对于美的把握会出现问题。即我们很难做到发觉并运用共通感,处于共同情感的位置上,来选择事物的美与否。举个例子来说,在审美判断中,我们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其中文化差异是影响康德所谓“纯粹”审美的因素之一,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根据康德的理论,去掉快适、善、兴趣等带有“利害因素”的东西,只从主观愉悦与否来说,西方和东方的审美判断定会有差异,存在没有共通之处,包括东西方内部的审美判断定会存在差异,那是否表明东西方文化不美呢?再举一个例子,在一个群体中,对于男性或女性在不同时期内的审美判断也存在群体差异,在审美对象不变的情况下,之前的愉悦和之后的不愉悦的改变,能否说明审美对象发生的本质的变化由美到不美?根据康德观点和现实生活的经验,这其实是很难辨别清楚的。因而审美判断是一种感性活动,也需要理性逻辑的判断,要结合主观感觉,也要符合审美表象。
{1}{2}{5}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 薛永武:《西方美学论稿》,山东文艺出版2000年版。
{4}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文献:
[1] 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薛永武.西方美学论稿[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作 者:李成林,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