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晓燕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活教”,就是要把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教活”是教学的目标。“活教”则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只要教师活教、教活,学生活学、活用,语文课堂才能高效化、优质化。
关键词:教活;活教;活学;活用
从教多年来,我深感一大部分教师信奉“重压之下出成绩,汗水时间换分数”。急功近利,有的教师抱着“练为主线”,上课满堂灌或满堂问,使学生学得被动,课堂没有活力。如何把师生从呆板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呢?“语文教师‘活字教学”,可使语文教学走出“低谷”。
一、备课是“教活”的前提
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但教师备课时,不一定要完全拘泥于教材安排的顺序去运作,有时需要前后调整。不少情况下要做必要的调整、裁剪,这样才能凸显教学的层次性,突出教学的重点。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循着作者的思想,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接近作者的意趣,领悟文章的真谛。教学思路,即教师处理教材的思维轨迹,其实质是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尽可能真切、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路。而作者思路和教学思路并不是一回事。若我们仅限于静态地肢解文章的结构,会切割掉文章的灵气和神韵。而学生只能是死记课本上的知识。对于那些演绎性较强的文章,可按从前到后的一般顺序处理,使人感到明快、清晰。有的文章可用“中间开花”的方式处理,这个中间不仅指文章结构的中段,也指结构的过渡处、描写的精彩处、感情发展的高潮处。有的文章结尾往往是点名文章主旨的“最甜处”。这些文章一般行文缜密,构思精巧,教学时单刀直入,从尾部教起,效果反而更好。这些均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做出科学的安排。
二、课堂是“活教”的关键
课堂教学中的“活”,主要指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的和谐境界。刘国正先生对此曾有精辟的阐述:“就课堂教学来说,教学要能波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做到和谐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活”,即“教活”“活教”,把课“教活”是教学的目标,“活教”则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出不同文体的不同味道。要做到浅文可以深教,深文可以浅教,长文可以短教,短文可以长教,不能一刀切惯用一种模式。教学方法是否灵活,还体现在因材施教的能力上。面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运用不同的策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有所收获,能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使全体学生都能树立信心,向教学的总目标迈进。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員,与学生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表扬他们,对学困生更要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于是在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我们还要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如,我在教学生朗读《秋天的雨》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朗读之后,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采取表扬、指导、听范读后再读等方法,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我在教学《猫》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感悟课文情境,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始终在自然顺畅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做到人人都有参与机会。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三、学生“活学”是目标
要想达到学生学得灵活,能触类旁通,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和手段很多,诸如,把语文教学融入生活,扩大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带着一份心情、一份兴致去体味语言,顿悟人生。通过拓展想象,结合课文分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思想火花迸射,创造之源迸涌。通过联想比较,引导学生比较题材、比较写法、比较语言,由一篇到一类,由一点到一串,强化阅读训练,提示阅读规律,指导阅读方法,从而达到学生“活学”的目的。
四、学生“活用”是结果
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活学”,更要让学生“活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累知识,把课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把词语内化,使词语成为学生自己言语的过程。这样就将知识化成智慧,流淌在学生血液中。
通过以上“活教”与“教活”,我们会发现学生会“活学、活用”。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价值和方法。让学生的思维超常活跃,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蔡金花.引导学生质疑互动[J].内蒙古教育,2011(16).
[2]黄观顺.浅谈小学语文的活学活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2).
?誗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