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视域中的分析化学自主性课堂的探索

2017-03-24 20:49杨青梅黄宝美
教师·中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自主性创新

杨青梅+黄宝美

摘 要:教育乃立国之本,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创新、自主、合作”亦已成为当今世界新型人才的代名词。文章主要介绍在教育改革体制逐步完善、成熟的背景下,秉承现代教育理念,探讨分析化学自主性课堂教学模式,以优化教学方案,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教育改革;自主性; 创新;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O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78-02 收稿日期:2016-09-22

作者简介:杨青梅(1993—),女,四川广元人,绵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学生。

高等教育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主体,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职能。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优化,各高校更加注重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倡素质教育。因此,就需要充分考虑教师与学生的合理配置,以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持续进行了量的扩张而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然而人才培养质量却日益成为一个饱受社会各界诟病的热点论题,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即是对这一问题的集中反映。[1]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高校学生整体素质,首先需转变教育模式,实施有效的方略与对策。

分析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研究和探索物质的组成、结构、含量、形态等重要的化学信息的自然科学。它渗透于工农学、医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并随着分析化学进一步发展及仪器分析快速更新[2],社会对分析人才的要求会愈发苛刻。如何通过分析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合格的专业创新型人才,下面我将结合具体实例从三个方面阐述课堂自主性教学方针。

一、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伴随科学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提升教学质量,需优化教学方案,合理设计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正如叶澜教授所描述的“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不过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是‘听众与‘观众而已”。教育的深刻改革意味着教师不再做撒播甚至臆造真理者,而做一个有思想的“产婆”,有效地引导学生“学思并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适当地创设情境,并积极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合作意识。课堂上,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尽可能让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培养适应当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合作型和创新型人才。课后,教师多与学生交流并反馈意见,并根据学生的意见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做相应调整,促进教学有效开展。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时俱进

分析化学分为两部分内容: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今天,我主要探讨分析化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教法。学习理论在于运用实践或为其他理论作铺垫,所以,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务必体现其专业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培养创新型、自主型人才,就需要实施创新型教学,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

(1)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良师益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教法中具有足够的专业性、新颖性,不能一堂课一股脑地自我“表演”,而学生只能默默地看着。因此,教学互动是极其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提前安排学生预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难点,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再在课堂上讨论,这样既有助于师生的交流与情感互融,又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与同学沟通的能力,课后想一想如何将该理论合理地应用于实际生产或对改善当前生产试验操作有怎样的提示意义。另一方面,对于难度不是很大的知识点及一些简单公式的推导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幻灯片进行课堂讲解,然后学生评价,教师再肯定讲得好的地方,指出改进之处,并对相应的知识点加以补充与强调,形成双重的教学相长,师生间形成知识与情感的共鸣,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2)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一般而言,学生不喜欢纯粹理论的学习,幸而化学本身是实验科学,为减缓学生疲倦,提高了兴趣,除了实验课程外,课堂上教师可演示实验或让学生向同学演示,这样神奇的化学反应和现象会引发学生的兴趣,给课堂增添活泼气氛,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他们就会自发地思考和提出疑虑之处,故而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而四大基本滴定分析方法之一——酸碱滴定法(中和滴定法)是分析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尤其是多元酸和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及滴定突跃范围的求算,实验演示不能观察到突跃的每一个过程,因此可以借助Flash动画为大家演示整个滴定过程中颜色的变化及滴定突跃过程的形成,让大家切实感受到“突跃”。

(3) 因材施教。每個人会因生长环境或遗传显示不同的性格特征,当然也有不同的认知水平,思维和智力能力。因此,在培养创新型、科技型人才时,学校教育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人格特点对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弱势或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需予以肯定,课堂上可以经常让这些学生有在公共场合讲话的机会,让他们更自信;对聪明又比较调皮的孩子,教师可以充分肯定他,并交给他特殊的任务,这样他就会努力钻研。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较多,信息量大,但学时数又因教学改革的实施而大大缩减,加上教学内容涉及大量的公式推导和抽象枯燥的理论,如果仍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进行讲授,难以虏获学生兴趣,也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益。那么,可将多媒体与传统板书式教学结合起来,对某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比如多元弱酸(碱)溶液型体分布分数,络合物逐级解离(形成)常数的计算,便需要教师逐一书写与讲解。而对分析试样的采取与预处理部分内容,就可以结合合适的视频进行大概讲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的测评方式

对大学生的测评一般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10%,期末考试60%,各部分比例或细节在一定教学原则与要求下教师可做相应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发展。为了适应教育改革,需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才会进入新的阶段,而不再是为了敷衍或赶教学进度,而在于保障质量。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卷面题型结构可综合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试卷结构,尤其可以适当选择安排一些主观题。

顺应时代先进教育思潮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中来,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进而学生会从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主动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问题,对新事物也会有一种天然的敏感。但要达到主体性化学课堂教学的要求,仅凭让学生主体参与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因素,教师应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充实专业功底,掌握教学辅助媒体,并熟练加以恰当应用;教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结合专业知识特点,合理优化整合教学方式与手段,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达到创新型教学效果,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地力努尔·吾布力.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析.时代经贸,2013,(10):177.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自主性创新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维护科学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