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调查研究

2017-03-24 14:50李婕陆丽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调查研究中学生

李婕+陆丽萍

〔摘要〕本研究采用中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对北京市某中学初中至高中4个年级316名学生开展生涯适应力调查。结果发现:男生在生涯好奇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生涯關注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初一年级生涯适应力水平显著高于初二年级,高一年级生涯适应力程度显著高于高二年级;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系列指标中,只有母亲职业类型对学生生涯适应力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中学生;生涯适应力;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8-0014-05

一、问题提出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生涯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自主性等新生涯形态。在新形态下,如何帮助人类更好地适应生涯发展,成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其中,Super和Knasel[1]提出的生涯适应力概念被广泛认可,他们认为生涯适应力是指个体对于可预测的生涯任务、所参与的生涯角色与面对生涯改变或不可预测之生涯问题的因应准备程度。他们将生涯适应力概括为4C,即生涯关注(career concern)、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生涯好奇(career curiosity)和生涯自信(career confide-nce)。其中,生涯关注是指个体对职业未来的关心程度,它有助于个体放眼未来,为未来生涯任务做准备;生涯控制是指个体有意识地为职业未来做准备,它推动个体为了满足今后的生涯要求而采取自律的方式来塑造自己或周围环境,愿意且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生涯好奇是指对自己和未来愿景的探索,它促使个体对自己和周围情况进行探索;生涯自信是指强化自己追求职业理想的信心,它使个体在探索中更加自信地进行人生设计。

生涯建构理论认为,生涯适应力是一种重要的个体应对变化的心理资源,它能帮助个体取得更高的成就[2]。Skorikov和Vondracek[3]针对美国中学生的研究发现,良好的生涯适应力能够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并能提升幸福感,同时减少一些消极情绪。曾志文[4]发现,高生涯适应力的大一学生比低生涯适应力的学生在经历创伤事件后,拥有更多的诸如乐观、自尊、积极归因等心理社会资源。

由此可见,生涯适应力具有三个典型特点:生涯适应力是可以培养的能力,当遇到生涯困境或危机的时候可以发挥其作用;生涯适应力可以有效帮助个体“前进”;生涯适应力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5]。

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发展及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特点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对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外部世界。如果在这个阶段加强生涯适应力的培养,能够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的生涯发展。同时,了解中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能够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帮助他们开展生涯规划,有利于中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及时规划。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学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为北京市重点中学,但据以往研究结果发现,个体生涯适应力发展的程度不因学校属性而有所差异[6],因此本研究的调查对象能够很好地反映北京市中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

本研究从该校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共四个年级(初三、高三面临升学考试,故未参加本次问卷调查)各随机选取两个班级。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318份,其中有效问卷316份,回收率99.3%,有效率98.8%。样本具体分布为:男生178人,女生136人;初一占24.7%,初二占26.9%;高一占25.6%,高二占22.8%。

(二)研究工具

采用里尔登等[7]编制的中文版生涯适应力量表,量表在Erik和Mark[8]编制的生涯适应力量表基础上翻译修订而成。量表包括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4个维度24个条目,采用5分制计分,各条目按照1(完全不符)~5(完全符合)计分。得分越高显示生涯适应力越好。目前量表尚无常模,研究变量在常模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可依据均分和标准差将测试人群分为低、中、高三种类型,评分≤平均分减标准差为较差状态,评分≥平均分加标准差为较好状态,其余为中等状态。本次调查测得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51。

(三)数据处理

数据运用SPSS23.0输入、整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中学生生涯适应力总体状况

如表1所示,北京市中学生总体分数为4.07±0.62,依据评判标准,评分≤2.38(平均分3减去标准差0.62)为较差水平,评分≥3.62(平均分3加上标准差0.62)为较好水平。综合判断北京市中学生生涯适应力总体状况处于中上水平。从生涯适应力不同因子间得分比较来看,中学生对生涯适应力的关注表现为: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生涯关注,说明他们会有意识地为职业未来做准备,但对于职业未来却关注较少。

男生在生涯好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在生涯关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但在生涯适应力总分和其他因子上,男生和女生并未出现显著差异。

(二)中学生生涯适应力在年级和文理科上的差异比较

表2显示,不同年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的所有因子上均呈现显著差异。初一学生在生涯适应力上的表现显著高于其他年级,而高二学生在生涯适应力各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即初一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更为关注,更有意愿为职业未来做准备并加以探索,且对于职业理想的追求上表现出更多的自信,而高二年级的学生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同时,中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在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均呈现下降趋势,即就生涯适应力水平而言,初一学生的得分高于初二学生,高一学生的得分高于高二学生。

本研究单独选取已经划分文理科的高二年级共计84人,比较文科生和理科生在生涯适应力上的差异。表3显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生涯适应力上的差异不显著。

(三)中学生生涯适应力在家庭因素上的特征分析

由表4可见,个体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月收入水平、父母亲学历与个体的生涯适应力相关不显著。但父亲职业与生涯好奇,母亲职业与生涯适应力、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呈现显著相关。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父亲职业对生涯适应力无显著差异,而母亲职业在生涯适应力,尤其是生涯控制上呈显著差异。图2显示,母亲作为管理者、服务业、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孩子的生涯控制感显著高于母亲职业为临时工和体力工作者的孩子。由图3所示,母亲为管理者的孩子在生涯适应力上的表现显著高于母亲为临时工、体力工作者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孩子。

四、讨论

(一)北京市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特征分析

本研究发现,北京市中学生生涯适应力总体状况处于中上水平。这可能有两点原因。

第一,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考虑自己未来的生涯发展和人生道路。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非常渴望能够独立自主,对外部环境及未来充满好奇并乐于探索。他们对自己和未来的愿景充满好奇,并明确自己现在的学习是为了以后的生涯发展做准备。因此,他们的生涯好奇和生涯控制水平均优于普通常模。

第二,大城市的中学生很容易接触到新事物和新知识,知识面较为宽广,他们有更多的途径和资源接触和了解自己的理想职业,能够为职业未来做更充分的准备,同时在探索职业未来的过程中也更加自信。因此,他们在生涯自信和生涯关注上也有较好的表现。

虽然北京市中学生在生涯适应力水平上处于中上水平,但在生涯适应力不同因子上仍然存在差别,具体表现为: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生涯关注。这说明他们会有意识地为自己的职业未来做准备,但对于职业未来却关注较少。大城市的绝大多数中学生会选择升入大学继续深造,他们很清楚完成中学阶段的课程和考试是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因此他们会通过努力学习中学阶段的学业来帮助自己实现职业未来。本研究还发现,虽然他们很愿意探索自己和未来,但相对于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他们对未来职业的关注并不那么强烈。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任务,虽然他们渴望探索自己和职业未来,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很难抽出较多时间和精力加以深入的探索和了解。另一方面,大城市的很多家长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和信息,已经为孩子的生涯发展指明了方向且铺好了路,学生不太需要自己去关心职业未来,他们相信父母会给自己提供比较美好的未来。

本研究发现,男生和女生在生涯适应力总分上并未呈现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研究所提出的男生在生涯适应力上优于女生的观点不一致[9-10]。这可能是因为以往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男大学生受传统社会观念对男女社会角色期望的影响,对职业的期望更高,更关注自己未来的生涯前途,有较积极的生涯探索行为。而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中学生,他们不像大学生那样成熟,也不急于考虑就业,没有直接感受到就业市场的竞争和压力,因而性别作用在他们的生涯适应力上体现得并不明显。

(二)中学生生涯适应力在年级和文理科上的特征分析

在年级上,本研究发现,在初中和高中阶段,中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会随着年级升高而有所下降,即初一学生在生涯适应力上的表现显著优于初二学生,高一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显著优于高二学生。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赵小云的研究相吻合[11]。这可能是因为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他们对接下来的新生活充满新奇,对新知识充满渴望,对人生满怀憧憬。同时,作为激烈升学考试的胜利者,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较高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够掌控未来,准备在新环境下一展拳腳;而经过一年多的中学生活后,经历了一些挫折,对自己和环境的认识更为清醒,故而看上去没有刚入校时生涯适应力水平那么高。值得注意的是,初二和高二学生对生涯适应力评价的降低并不意味着他们实际能力的下降。

本研究还发现,文科生和理科生在生涯适应力上无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9]。以往研究发现,理工科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较好,是因为理科生思维更活跃,思考问题更全面[12]。而本研究选取的高二学生半年前刚刚选择文科或理科,他们不像大学生已经经历了几年的学科思维的磨练,因而在生涯适应力上还没有体现出差异。

(三)中学生生涯适应力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特征分析

本研究发现,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因子中,父亲职业与生涯好奇,母亲职业与生涯适应力、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呈现显著相关。但在综合考虑父亲和母亲职业后,父亲职业对生涯适应力无显著影响,而母亲职业在生涯适应力,尤其是生涯控制上呈显著差异。具体来看,母亲作为管理者、服务业、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孩子的生涯控制感显著高于母亲职业为临时工和体力工作者的孩子。这可能是因为,从事这些职业的母亲相对而言文化程度较高,社会地位也较高,较容易接触到孩子的职业未来,她们能够帮助孩子为职业未来做准备,能鼓励和指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目标。尤其是母亲作为管理者,其视野更加广阔,见识面更宽广,更容易了解和接触孩子的职业未来,能够较好地帮助孩子提升生涯适应力。

相较于父亲职业而言,母亲职业对孩子的生涯适应力有更大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在我国传统家庭中,主要实行的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母亲主要承担孩子的教育职责,母亲通常会在孩子的日常起居和教育问题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她们会结合自己的职业,为孩子提供一些有关职业未来的讯息,勾勒孩子职业未来的方向,推动他们对未来愿景的探索,并鼓励他们有意识地为职业未来做准备。

本研究通过调查北京市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发现北京市中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程度普遍较好,但初二、高二学生的表现显著差于初一、高一学生。因此,中学教育应加大对初二和高二这两个年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的培养。首先,这两个年级正处于对未来的迷茫期,中学可以邀请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的家长来学校,通过讲座、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未来。其次,中学应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并通过生涯规划课程、校园实践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拓宽未来职业方向和职业发展渠道。再次,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职业辅导,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Super D E,Knasel E G. Career development in adul-thood: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and a possible solu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ing. 1981,9:194-201.

[2]于海波,郑晓明.生涯适应力的作用:个体与组织层的跨层面分析[J].心理学报,2013,45(6):75-80.

[3]Skorikov V B,Vondracek,F W. Positive career orien-tation as an inhibitor of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J].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7,30:131-146.

[4]曾志文.大一學生历经创伤事件与复原力模式之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 2007,39(2):317-334.

[5]刘薇薇.内观疗法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干预研究[D]. 苏州大学,2016.

[6]钟宜玲.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生涯阻隔、生涯成熟之相关因素研究[D].台南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2003.

[7]里尔登等著,侯志瑾等译.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Erik JP,Mark L S. Career adapt-atilities scale-USA form: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lation to vocational identity [J]. Vocational Behavior,2009,80(3):748-753.

[9]李亚真.大学生的生涯成熟度研究[J].教育评论. 2005,6:59-61.

[10]杨玲.生涯成熟调查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8.

[11]赵小云.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1.

[12]张夕汉.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及其与认知加工特点的关系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2014.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00080)

编辑/刘 扬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调查研究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