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席慕蓉诗歌的“至情之美”

2017-03-24 14:16于敏
名作欣赏·中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席慕蓉诗歌

摘 要:席慕蓉的诗歌情感丰沛,以情动人,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主情说”所推崇的“至情之美”。在她的笔下,爱情至真、友情至诚、乡情至醇,将“情”字书写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触动人心的至情之美。

关键词:席慕蓉 诗歌 至情

席慕蓉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海峡两岸,并且直到现在依然长盛不衰、拥有广大读者群的台湾著名诗人。她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古代文论及美学思想的影响,诗歌中弥漫着古诗词的芬芳。从她的诗中不仅可以看到乐府、魏晋南北朝诗歌、唐诗、宋词的踪迹,而且在诗歌的神韵上亦有古典美学所推崇的特质。

席慕蓉本人也关注中外的诗论和美学思想,并有自己关于诗歌创作的独到见解。一个对诗歌批评理论有独到见解的诗人,通常也会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呈现出所钟爱的美学风格。纵观席慕蓉的诗歌创作,既有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更有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投影,而其诗中渗透着的“至情之美”,则颇有中国古典美学“主情说”所推崇的抒情特质。

主情说是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美学思想。明代的李贽深受王守仁心学的影响,提倡“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都是童心的自然流露,主张一切诗文自然地表现人的性情。汤显祖在《玉茗堂文之六·牡丹亭题辞》中把“情”提到“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高度,并提出“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的主张。到清代,主情说仍然在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清初黄宗羲的《马雪航诗序》提出了“诗以道性情”,李渔的《闲情偶寄》也以情感的感受为重,公开提出“王道本乎性情”,叶燮的《原诗》认为文章是“天地万物之情状”的表露。王夫之《 斋诗话》中提出“情之所至,诗无不至”,并对情与景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清代诗话的三家——王世 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都和主情说一致。清末民初的王国维除了提出境界说,亦十分重视情的作用。他评价李煜的词,认为“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1}。明清以来,重个性、重情感的美学思潮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席慕蓉的诗歌感情真挚纯粹,就类似于古典美学所提倡的“童心”“赤子之心”的美学风格,洋溢着一种“至情之美”。

席慕蓉诗歌的“至情之美”主要表现为爱情的至真,友情的至诚,乡情的至醇。她对各种情感的表达都很极致、纯粹、真挚,体现着一种真性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席慕蓉不属于经历坎坷、阅世甚深的诗人,她生活经历简单,一直在被保护和被宠爱的环境中长大,儿时父母之爱温馨,长大后爱情甜蜜婚姻幸福,成年后事业称心如意。这种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决定了席慕蓉阅世较浅,因而性情愈真,诗歌充满了真情实感,极为纯净、热烈。

一、至情之美——爱情之至真

爱情是席慕蓉极力讴歌的情感,她笔下的爱情纯真、美好,至真至纯,唱出了她的人生理想:“我一直相信,世间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爱情: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绝对的美丽。假如我能享有这样的爱,那么,就让我的诗来作它的证明。假如在世间实在无法找到这样的爱,那么,就让它永远地存在我的诗里,我的心中。”{2}席慕蓉用四个绝对——“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绝对的美丽”来表达她的爱情观,她把这种极致、纯粹的爱情观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诗中。当现代人对爱情感到迷茫,甚至不再相信爱情的时候,席慕蓉的爱情诗似乎為现代人重新建立起爱情的信仰。

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宽容的,“他给了我整片的星空/好让我自由地去来/我知道我享有的/是一份深沉宽广的爱”(《美丽的时刻》);真正的爱人应该是相依相伴的伴侣,“你是那疾驰的箭/我就是你翎旁的风声/你是那负伤的鹰/我就是抚慰你的月光/你是那昂然的松/我就是缠绵的藤萝/愿/天/长/地/久/你永是我的伴侣/我是你生生世世/温柔的妻”(《伴侣》);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对爱情拥有坚定的信念,甚至将爱情当成是一种信仰,“我相信爱的本质一如/生命的单纯与温柔/我相信上苍一切的安排/我也相信如果你愿与我/一起去追溯/在那遥远而谦卑的源头之上/我们终于会互相明白”(《我的信仰》)。在这些爱情诗里,席慕蓉表达了一种近乎理想化的爱情观,她笔下的爱情是真挚、热烈、纯净的,不含杂质,出尘脱俗,至真至纯,体现了至情之美。

席慕蓉还有一部分爱情诗,并没有局限于描绘爱情的甜蜜、美丽,而是写出了追求爱情的执着、无怨无悔、爱而不得的惆怅以及对古往今来爱情的咏叹等。这些爱情虽不乏悲剧色彩,但同样以情动人,感人肺腑。“无论是怎样的诱惑/怎样的幻象/因你而生的一切苦果/我都要亲尝?”(《苦果》)这样的诗句,将甘愿品尝爱情的一切苦果的无怨无悔表达得真挚动人。“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好让好让那些/不相识的人也能知道/我曾经怎样地深深地爱过你。”(《印记》)尽管爱情存在着很多偶然性,也可能以失败而告终,但决不能因噎废食,不去追求、不去奉献。无悔的追求和付出,“总有一些什么/会留下来的吧/留下来作一件不灭的印记”,这些印记也终将成为爱情的证明。在《回首》这首诗中,主人公一直寻觅一段美丽的爱情,却错失了身边的真情。诗中反复咏叹这段错失的情以及追悔莫及的惆怅悔恨。“一直在盼望着一段美丽的爱/所以我毫不犹疑地将你舍弃/流浪的途中我不断寻觅/却没料到回首之时/年轻的你从未稍离//从未稍离的你在我心中/春天来时便反复地吟唱/那滨江路上的灰沙炎日/那丽水街前的一地月光/那清晨园中为谁摘下的茉莉/那渡船头上风里翻飞的裙裳//在风里翻飞然后纷纷坠落/岁月深埋在土中便成玻轴/在灰色的黎明前我怅然回顾/亲爱的朋友啊/难道鸟必要自焚才能成为凤凰/难道青春必要愚昧/爱必得忧伤。”主人公也在痛定思痛之后追问爱和生命的真谛,回首往事才发现原来一直追索的美丽爱情就在身边,却被自己错过。这种爱情里的遗憾是具有普世意义的,因此会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

席慕蓉的爱情诗或甜蜜或惆怅,各具特色,但都有一个不变的基调,即所写的爱情真挚、纯粹,不含杂质。至真的爱情描写,让席慕蓉的爱情诗具有了至情之美。

二、至情之美——友情之至诚

席慕蓉歌咏友情的诗篇数量不多,但同样充满真诚,打动人心。《接友人书》:“那辜负了的/岂仅是迟迟的春日/那忘记了的/又岂仅是你我的面容/那奔腾著向眼前涌来的/是尘封的日 尘封的夜/尘封的华年和秋草/那低首敛眉徐徐退去的/是无声的歌/无字的诗稿。”这首诗描写了接到友人书信后的感慨,回顾与友人共同度过的青春岁月,真挚的友情化作“无声的歌,无字的诗稿”,对友情的抒发亦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无限广漠》是席慕蓉纪念友人殷海光先生的诗作,“她只见过他一次,却一直记得那个小小的院落……她因此而记得他的笑容和他花白的鬓发,当时,却丝毫不知他的忧患……他说:居住在像鸽子笼一般狭小的居室里的人,如何能够知道什么叫作自由?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多年前所见到的院中景象,就逐渐浮现,那被囚禁着的灵魂,那一个时代的忧患仿佛都在其中彼此牵连……她只见过他一次,却一直记得那个小小的院落。那个小小的极为狭窄如鸽子笼一般的院落。”诗人和殷海光先生只是有一面之缘的忘年之交,但一面之交却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仿佛读懂了殷海光先生的忧患和那被囚禁的灵魂,显示了诗人对友人心灵世界的深刻观察和知音般的理解。

席慕蓉诗歌中的友情是一种指向心灵世界的情感,纯粹干净。在席慕蓉的诗笔下,友情是真诚的,更多地指向心灵间的契合。朋友间即使是久无音信,再传音书时依然亲切如昨;朋友间即使只有一面之缘,也会惺惺相惜,引为知己。席慕蓉描写友情的诗篇,感情诚挚热烈。对友情的至诚描写,让席慕蓉歌咏友情的诗篇具有了至情之美。

三、至情之美——乡情之至醇

席慕蓉诗歌中的乡情是感人至深、浓烈醇厚的。内蒙古草原是席慕蓉的原乡,两岸阻隔之前,未见过原乡的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都化作浓浓的乡愁。《乡愁》“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首诗中,将乡愁比喻成“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形象表达了对故乡永久的深情,而未曾谋面的故乡,在诗人心中,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这时候的故乡在诗人心中还只是一种朦胧的虚幻的想象,却已经让诗人魂牵梦绕。在《狂风沙》一诗中,这种对从未见过的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被进一步深化。“风沙的来处有一个名字/父亲说儿啊那就是你的故乡/长城外草原千里万里/母亲说儿啊名字只有一个记忆/风沙起时 乡心就起/风沙落时 乡心却无处停息/寻觅的云啊流浪的鹰/我的挥手不只是为了呼唤/请让我与你们为侣 划遍长空/飞向那历历的关山/ 一个从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父亲啊母亲/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故乡的形象来源于父母亲口中的描绘,尽管未曾谋面,却已经让诗人心驰神往,这种乡情乡心如此深切浓烈,令人动容。1989年席慕蓉第一次探访了故乡,那只在父亲母亲口中出现的存在于自己想象中的故乡形象,终于活生生地呈现在诗人眼前,让她有一种无法形容的狂喜。从此她一发不可收拾,像候鸟一样多次探访故乡,并写下了大量描写故乡的诗篇和散文。《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唱响了诗人心中深埋已久的炙热的乡情。“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啊!父亲的草原/啊!母亲的河/虽然已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啊!父亲的草原/啊!母亲的河。”浓烈的乡情在这首诗中喷薄而出,当父母亲魂牵梦绕的草原和河流终于成为诗人亲眼所见的故乡景观时,诗人“泪落如雨”,可见当时游子归乡的激动心情。同时也让诗人对故乡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親的草原母亲的河”道出了这种心声。

席慕蓉对故乡的深情,不仅表现在对故乡的思念、礼赞,而且还表现在她走近故乡文化和族人的心灵世界,关注着故乡的现状,并对草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日益恶化充满了深切的忧虑。《颂歌》表现了席慕蓉对昔日繁荣的草原文化的礼赞,“祖先创建的帝国举世无双/何等辽阔 何等辉煌/立足于旷野 驰骋于无边的大地/马背上看尽了世间的繁华兴替/那统御万邦的深沉智慧/是今日的我们所望尘莫及/吹拂了八百年的草原疾风/在众多的文化里成为泉源和火种/那广纳百川的浩荡胸怀/我们今日只能以歌声来赞颂。”草原文化驰骋大地的力量和统御万邦的智慧,让诗人发自内心的赞美讴歌。《寻找族人》则展示了诗人融入族人心灵世界,与族人间的默契。“是何等异于寻常的沉默/那一双眸子却在黑暗中燃烧起来/在我朗诵了一首诗之后/置身在喧哗的世界里/我是如此辨识出 哪些/是我的隐藏着的族人。”这些诗作记录着席慕蓉从踏入原乡的新奇陌生到走近族人的心灵世界的漫长历程,她终于与自己的民族文化血脉相连,真正进入到这片土地更深邃的内里,与故乡同呼吸共命运。当她看到故乡草原不断恶化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她痛心疾首,奔走呼号,通过诗歌表现她的忧虑,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听说 经过长期的追踪以后/也许可以测出/一棵树 究竟能够/忍受几次的斧斫和摧折?/一颗心 究竟能够/承担多么沉重的煎熬和绝望?/……那么 请问/有谁可以回答我们/一片草原 究竟是他年能够再生的/还是 还是/永不复返的记忆?”(《悲伤辅导》)这样的控诉和诘问,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心痛和愤怒。在《篝火之歌》中,席慕蓉发出了保护草原生态与文明的呼唤:“让我们举杯呼唤着祖先的灵魂/在森林如记忆一般消失之前/在湖水如幸福一般枯竭之前/在沙漠终于完全覆盖了草原之前/我们依旧愿意是个谦卑和安静的牧羊人”{3}。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诗人的呼喊和祈祷也许是无力的,然而我们却能从这些诗句中感受席慕蓉对故乡草原刻骨铭心的深情,正是这份深情让她对草原的残酷现状感同身受,爱之深,痛之切,显示了草原女儿对故乡不变的至爱。

席慕蓉的诗歌将“情”字演绎得淋漓尽致,爱情、友情、乡情等情感被表达得至真至诚,展现了至情之美,这也是席慕蓉诗歌能够打动读者的重要原因。中国古典美学所推崇的主情说,在席慕蓉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1} 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7—28页。

{2} 席慕蓉:《七里香》,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第111—112页。

{3} 本文所引用的席慕蓉诗歌均出自《席慕蓉诗集》,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作 者:于敏,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席慕蓉诗歌
青春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少年
家有“名妻”席慕蓉
诗歌论
论席慕蓉诗歌的绘画美
席慕蓉呼吁教材中删去《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