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农谚的修辞特色及其地域文化

2017-03-23 08:18尹喜清
关键词:农谚邵阳

○尹喜清

(邵阳学院 中文系, 湖南 邵阳 422000)

邵阳农谚的修辞特色及其地域文化

○尹喜清

(邵阳学院 中文系, 湖南 邵阳 422000)

邵阳农谚的修辞特色表现在韵律的讲究,词语的锤炼以及修辞格的广泛运用。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邵阳农谚还蕴含着丰厚的地域文化。

邵阳方言; 农谚; 修辞; 地域文化

农谚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凝聚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生活智慧、劳动经验、社会习俗和情感体验。农谚在语言学、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上都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本文试从修辞角度和地域文化谈邵阳农谚的特色。

一、邵阳农谚的修辞特色

(一)韵律的讲究

邵阳地区的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农谚大多通俗易懂,而且琅琅上口,以致广为流传,这与其对语音韵律的讲究有着密切关系。

韵律的讲究首先体现在押韵上。农谚大都讲究押韵。例如:治虫没巧,治早、治小、治了。/草子种三年,差田变好天。/脚勤手勤,锄头底下出黄金。/四月八,冻死毛毛鸭。/六月六日晴,牛草吃不赢;六月六日落,牛草干索索;六月六日阴,牛草贵如金。/夏雨隔堵墙,淋女不淋娘。

除押韵外,邵阳农谚还讲究音节的搭配,上下句音节数相同,两两相对,也增添了韵律美感,增强了可记忆性,使之更易于流传。如:有雨天脚亮,无雨顶上光。/清明光,谷满仓。/蚯蚓滚灰,大雨成堆。

(二)词语的锤炼

用词上面特别注重锤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善用反义词

例如:好男不搭立夏田,好女不纺立夏棉。/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南瓜论皮厚,菜瓜论皮薄。/巧手锄草草能提,拙手锄草草入泥。/横栽山芋竖栽葱。

对举使用反义词,不仅使音节整齐,而且可以揭示事物的矛盾,形成意思的鲜明对照和映衬,从而把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示出来,而且这些反义词大都可以构成对偶和映衬的句子,使语言更加深刻有力。

2.巧用叠音词

例如:春吹东风雨咚咚,夏吹东风雨淙淙。秋吹东风毛毛雨,冬吹东风雨崩崩。/山山光,年年荒。山山绿,家家富。/天上铁砧砧,地上雨淋淋。/秋发南,雨潭潭。秋发北,晒煞煞。/禾踩三道仓仓满,豆锄三道粒粒园。

以上叠音词可分为两类。“咚咚、淙淙、毛毛、崩崩”属于语言词汇系统中固有的叠词,“山山、年年、山山、家家、砧砧、淋淋、潭潭、煞煞、仓仓、粒粒”则属于词的重叠运用。恰当地运用叠音词语,既可造成同音相和的音乐美感,还可增强对事物的描绘效果。

3.常用方言词

例如:打老虫老虎要副胆,打野猪要副板棺材。/白豆腐要吃得耐热,泥巴路要走得快。/鳝公蚯蚓出洞,无雨必风。/动刮起翻叶风,大雨往下冲。/痨病扯哈喘气起,做贼偷瓜起。/插田莫躲雨,打禾收割莫歇凉。/见钱莫担拿,见色莫贪。/麻蝈青蛙死了还跳三跳。/罩子云雾上坡人唱歌,罩子下坡晒死人。

作为地域特色鲜明的农谚,必然会遇到用方言词记录的情况。事实上正是这些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方言词,才真正被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并广为传诵。

(三)辞格的运用

1.对偶

对偶就是语法结构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组合在一起的谚语。王希杰说:“对偶是汉语修辞中最重要的一种修辞格,是最具有民族特色和群众基础的一种修辞格。”[1](P356)对偶又可就上联和下联在意义上的联系大致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类。

在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邵阳农谚中,正对的如:清明断雨,谷雨断寒。/猪肥三层油,田肥三层谷。/雪落高山,霜打平地。/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泥无青草不烂,地无青草不肥。

反对的如:早雾晴,晚雾雨。/出门看天色,进屋看脸色。/学好三年,学坏三天。/云开天晴,云合天雨。

正对和反对最多,也有串对,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粮。/田圳深一寸,菜子多一秤。/蓄了一根稗,坏了一蔸禾。

2.对照

王希杰说:“对偶是形式方面的对称和均衡,对照是内容方面的对称和均衡。”[2](P258)对照式谚语和对偶式谚语形式基本相同,但内容上侧重于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两个方面的相反和对比。邵阳农谚中对照的例子很多,如:别人烤火我修塘,别人车水我歇凉。/东虹日头西虹雨。/不怕十三前不落,只怕十四断雨脚。/云走北,雨冒得;云走南,牛打栏。/三月三日晴,油菜麦子胀死人;三月三日落,油菜麦子光壳壳。/有理胆壮,无理心慌。/崽在外面摆架子,爷在屋里吃麦子。

农谚中的对照可以揭示出事物的对立面,形成强烈的反差,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3.比喻

比喻也是邵阳农谚中常见的修辞格。大致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明喻的如:田平如镜,泥烂如浆。/泡桐像把伞,三年能锯板。/春牛如战马,农民像将军。/前脚如箭,后脚如弓。/水田一根草,有如毒蛇咬。暗喻的如:冬季积堆草,春天是个宝。/山是万宝山,树是摇钱树。/油茶是个宝,用处真不少。/粪是地里金,牛是农家宝。/扁担是条龙,永世吃不穷。借喻的如:要想田增产,山山撑绿伞。/脚勤手勤,锄头底下出黄金。/栽一株活一株,深山里面出珍珠。/荒山成了林,得个聚宝盆。

农谚中的比喻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又使句子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便于流传。

4.排比

排比能够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以下农谚中排比修辞格的各个项目之间都是并列的关系。如:六月六日晴,牛草吃不赢;六月六日落,牛草干索索;六月六日阴,牛草贵如金。/春雨甲申,菜麦无根;夏雨甲申,风动草岭;秋雨甲申,稻像麻筋;冬雨甲申,大雪纷纷。/东方上水日头红,西方上水动大风,北方上水雨咚咚,南方上水雨落空。

5.夸张

夸张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农谚中适当运用夸张能够真实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如:春光莫闲过,一刻值千金。/六月三天阴,遍地的黄金。/六月六,晒得鸡蛋熟。/五月南风涨大水,六月南风火烧天。/瓦块云,晒死人。

6.顶真

有些邵阳农谚运用顶真修辞格使前后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揭示事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落。/好种长好苗,好苗长好树。/扫帚响,粪堆长;粪堆长,谷满仓。/猪多肥多,肥多粮多。

7.回环

回环的运用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如:酸酒讲不甜,甜酒讲不酸。/久晴鹊噪雨,久雨鹊噪晴。/麦熟八成收十分,麦熟十成收八分。/人治水,水治人,人不治水水害人。/麦不离豆,豆不离麦。/麦黄种豆,豆黄种麦。

8.借代

借代所形成的语言上的艺术换名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如:穿蓝衣的我不想,穿黄衣的我不乜看,一心要嫁手工业。/春东夏西,打马送蓑衣。/九冬十月不修塘,五荒六月抬城隍。十一二月不修塘,五和六月要喊娘。以上第一例中的“穿蓝衣的”代指干部工人,“穿黄衣的”代指军人,“手工业”者代指农民。第二例中的“送蓑衣”代指下雨,第三例中的“抬城隍”代指天旱时祈求城隍菩萨帮助下雨的意思。

9.拟人

拟人的运用使没有生命的事物具有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因而更加生动。如: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捆腰。/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太阳晒出脚,还有三天大雨落。/云彩吃虹,下雨不停;虹吃云彩,下雨不成。/石板出汗,有水煮饭。/麦种深,谷种浅,荞麦盖上半边脸。

二、邵阳农谚的思想文化内涵

邵阳历史上称为宝庆府,作为历史悠久的地区,自然孕育着丰富的地方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农谚,自然也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具体包括农本思想、遵循规律、勤俭务实、集体意识、乡土乡情等。

(一)农本思想

邵阳境内以丘陵为主,有“七分山地两分田,一分水、路和庄园”的说法。因此,邵阳人非常重视农业,与此相关的谚语如:农民不种田,城里断炊烟。/宁可失寸金,不可失寸土。/穿蓝衣干部工人的我不想,穿黄衣军人的我不乜看,一心要嫁手工业农民。

邵阳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兼产小麦、荞麦、红薯、大豆、棉花等。因此,也留下了大量与此相关的农谚。与水稻相关的自然最多,如:耕得深,犁得细,一亩要当两亩地。/犁得多,耙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这是强调水稻田要深耕细作。“秧好半年粮”这是强调种子对作物增产的重要性。“奶足崽胖,田肥禾壮”这是强调土壤肥沃的重要性,而“冬季积堆草,春天是个宝”“扫帚响,粪堆长;粪堆长,谷满仓”则是介绍怎么生产农家肥的方法。“蛇打七寸,虫治露头”“稗草拔光,稻谷满仓”“禾怕胎上旱,人怕老来病”则是强调对水稻除虫、除草和中耕管理的重要性;“栽禾如上阵,打禾如抢宝”“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这说明水稻成熟了,收获也不容忽视。

与小麦、荞麦、红薯、豆类、棉花相关的农谚则有:麦种三年,不选就变。/花荞耐得旱,苦荞耐得寒。/荞麦不怕连夜雨,麦子不怕火烧天。/红薯半年粮。/旱插茹红薯多,晚插藤多。/黄豆开花锄了堆满桶,绿豆开花锄了要绝种。/麦怕二月寒,棉怕八月雨,等等。在特殊年代,水稻不能满足老百姓填饱肚子的时候,这些所谓杂粮甚至充当了帮助农民度过饥荒的重要食物。如农谚中说:“湖南宝庆府,饭少菜来补。”“有菜半年粮,无菜半年荒。”

在重视农业的同时,则是对奸诈商人唯利是图的讽刺。如:卖瓜说瓜甜,卖醋说醋酸。/东关桥今邵阳青龙桥上买帽子,还半价。/曹婆井水当酒卖,还说酒无糟。/城门口的稀饭,调勾掏不上。/蚀本不卖货,赚钱进荷包。但更多的是经商讲究货真价实和追求好的信誉。如:不挂羊头,狗肉更俏。/生意不成和气在。/强迫不成买卖。/好酒说不酸,酸酒说不甜。

(二)遵循规律

种田要遵循自然规律,主要体现为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时”指的就是节气条件。“地”指的地形、土质条件。“事”指的是不同作物有其独特生物特性和生长特征,应注意积累不同的种植和管理方法。

因时制宜的如: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春争日,夏争时,百事宜早不宜迟。/三春不如一秋忙,绣花姑娘出了房。/三春靠一冬。以上农谚说明一年四季对农业生产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地制宜的如: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春。/板田种芝麻,颗粒不还家。/向阳好种菜,背阴好种杉。/田犁不平,稻收不匀。/犁三遍,耙三遍,不怕老天晒半年。/作田作到老,全靠种子好。/奶足崽胖,田肥禾壮。因事制宜的有:水是田的娘,无娘命不长。/深栽茄子浅栽葱。/淹不死的白菜,干不死的青菜。/对日不采韭,趁露不采葵。/天旱锄棉花,落雨锄芝麻。

(三)勤俭务实

勤劳节俭是邵阳人的传统美德,这种传统美德在农谚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只要手勤,不愁没粪。/庄稼不认爹和娘,工夫到了长得强。/耕田冒省工,养崽冒省饭。/要想饭吃饱,田里去跑跑。/高山岭上有黄金,就怕懒人不用心。/果园要好,手勤水饱。/荒年不饿苦耕人。/细打细收,颗粒归仓。/一滴汗水一粒粮,一年辛苦不能忘。/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不图今年笋,但图明年竹。

(四)集体意识

团结就是力量。邵阳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深刻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人多固然力量大,如:树要成林,人要成群。/独业难打深潭鱼。/多个蛤蟆多四两力。/湿柴怕猛火,猛火要柴多。/一人难做两人事,一堵墙挡不住两面风。/鸟多不怕恶老鹰。/只要人手多,石山挪过河。/树多成林不见风,线多搓绳揽千斤。但另一方面人更强调团结的重要性,例如:龙多不抬水,鸡多不下蛋。/艄公多了打烂船。/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好子不用多,一个抵十个。/合群的蚂蚁不怕骨头硬。/树要成林,人要成群。/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线折断难。但也有少数宣扬个人主义的。例如:一蔸露球一蔸草,哪个靠得哪个到。/人不求人一般大。

邵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汉族外,还有39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团结互助在农谚中也充分体现出来。例如:苗汉人民团结紧,海枯石烂不离分。/一株树,两枝花,侗汉兄弟是一家。

(五)乡土乡情

邵阳农谚已深深打上了本地烙印,邵阳人会把自己本地有特色的风土人情用农谚的形式记录并流传下来。例如:进了箭落门,就是宝庆城。/铁打的宝庆攻不进。/宝庆狮子东安塔,武冈城墙盖天下。/入境不问路,九井湾内转得哭。/步入君子亭,莲花笑盈盈。/爬上快活岭,长线放风筝。/六头岭上午炮响,快回家去煮饷饭。/隔条江,不同腔;隔条坳,不同调。/无事莫上街,上街小退财。

农谚中除了对自己故土的赞美,也有对其中丑恶的鞭挞。如:水打状元洲,清官不久留。资水流经宝庆时的上端,河中有一沙洲名状元洲。这则农谚深刻揭露了以前清廉官员在邵阳受到地方势力排挤的现实。又如:东关桥上买帽子,还半价。东关桥就是现在的青龙桥,该桥横跨邵水,是连接城里城外的交通要道。旧时桥的两旁商贾众多,生意兴隆,但商人在利益驱使下喜欢抬高价格,这则农谚反映了商人唯利是图的本质。

总之,农谚作为邵阳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地刻画了世世代代的邵阳人在湘西南这块沃土上的生产生活情景,记载了他们为人处世的哲学以及对人生、社会和自然无限关照的情怀,农谚也因其珍贵的语言文化价值而熠熠生辉。

[1]王希杰.修辞学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邵阳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民间谚语集成湖南卷邵阳市分卷(内部发行)[M].1989.

[4]江亚丽.桐城谚语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

[5]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Rhetorical Features and Regional Culture of Farmer’s Proverbs in Shaoyang Dialect

YIN Xiqing

(Chinese Department of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422000,China)

The rhetorical features of farmer’s proverbs in Shaoyang dialect are reflected in their precise rhythm, concise diction and rich rhetorical devices. As an important heritag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farmer’s proverbs in Shaoyang dialect embody abundant regional culture.

Shaoyang dialect; farmer’s proverb; rhetoric; regional culture

2016-12-22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YBX057);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6B240);邵阳市社科联科研项目(16YBB07)

尹喜清(1976—),男,湖南洞口人,邵阳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博士。

I207.78

A

1672—1012(2017)01—0075—05

猜你喜欢
农谚邵阳
基于气象大数据的气候预测农谚可信性验算研究——以“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为中心的讨论
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
蝗虫农谚试析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单圈图的增强型Zagreb指数的下界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资水邵阳段野生砂鳖肌肉与裙边营养成分与品质评价
秋日,跑在农谚里的父亲
农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