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青
班级流动管理的实践探索
顾 青
班级管理是一门深厚的学问,其最高境界是班主任做到张弛有度、管放结合,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班主任要抓住班级管理中的变量,在变化中推动班级管理。管理本无定法,流动的管理作为一种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自主探究的意识,让他们在流动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班级管理;自我发展;管理育人
班级流动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完全依据固定的规范和方法进行班级管理,而是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对班级管理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梳理和整合,让学生、教师、课堂、班级活动等要素根据班级发展的不同需求不断流动和变化,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流动中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常常因为重视“管”忽视了“理”,把自己和学生拘囿于各种框架之中,影响了班级管理的创新。其实,管理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架,它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和流动的,班级管理尤其如此。
1.班级流动管理的合理性。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学校要求在变,班级管理中的要素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在育人大方向和目标明确的前提下,班级管理需要流动起来,让学生在流动中发展。
2.班级流动管理的必要性。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流动管理是有必要的。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是不断发展中的人,是有自主意识的个体,如果用一成不变的规则来要求变化的个体显然是不科学的。归根结底,管理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要让管理成为推动学生发展的助力而不是限制学生发展的框架。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和社会提出的德育要求也在调整,班级管理也必须遵循新的德育理念和要求。近年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八礼四仪”的细节要求,就让德育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要求和内容,班主任要把这些大的方向和小的细节都落实在班级管理当中,这就要求管理具有充分的流动性。
3.班级流动管理的可行性。诚然,规则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规则也可以是变化的。学生们的身心都处于不断发展中,硬性的要求固然不可或缺,但更多的则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实际要求制定,因为班级管理中主体的认同是一切管理方法施行的基础。同时,管理目标的达成也离不开流动。班主任只有在班级中营造出“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积极氛围,学生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展和调整自己。班级流动管理是一种师生之间的、集体和个人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一种双赢的可行计划。
流动管理实践的前提是找准流动管理的节点。我们可以把班级建设、规范制定、学生岗位设置、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协调等要素与班级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班级各类活动的开展结合起来。只有把它这些因素结合起研究,我们才能找到流动管理的关键节点。
1.流动管理的时间要素。以学生高一年级学期初这个节点为例,作为新组建的班级,新的学生群体、班级规范、学生岗位都可以作为流动管理的要素。这里班主任流动管理的背景是:学生刚进入高中,还不了解高中阶段的各项要求,不熟悉高中生活,所以在开学后的一个月要让学生充分适应高中生的角色并自主调整自己的状态。当然,这阶段的流动管理并不是没有规则的,而是在提出基本的常规和学习要求后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班主任要让学生在错误中发现问题,自主地进行适应和调整。这里的流动性具体体现在班规的试行、临时班委岗位设立以及班级各项事务负责人的灵活多变上,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班级发展的目的不断调整。
2.流动管理的学生要素。流动管理的学生要素是指对班级里学生群体的指导。让学生群体流动起来其实并不抽象,大致分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客观来说,班级中的座位就是学生流动性的一个体现。座位虽小,学问却大。一个学生在教室中的地理位置对他的学习和活动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学生的座位首先需要流动起来。在带班过程中,我会先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自由组合,每周进行一次位置调换,并利用班会课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座位最适合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学生间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从而让他们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地理定位”。
学生主观上的流动其实是学生在心理上给自己的一个定位,它包括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期待,学生对自己在班集体中承担角色的评估和选择。为了推动这种主观上的流动,必须同时配合临时班委岗位流动和班级事务的岗位流动。首先,每个学生都能自主选择自己想要担任的班委职位或班级事务的一切岗位;其次,在出现多人选择同一个岗位时给每位学生提供试岗的机会;最后,试岗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学生对试岗活动进行总结。当然,多人频繁试岗必然会带来短期的管理失调,但班主任不能因此放弃,因为失误有时也是推动学生成长的要素。班主任应当积极做好预案,让还处于观察和思考中而没有参加试岗的学生分担班级事务。
3.班级流动管理的交互运动。进入高二年级,学生的活动开始增多,此时,“班级活动”这一要素成了流动管理的又一个重大契机。首先,在活动准备阶段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报名参与,并根据报名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每个组在规定时间内交出活动方案,并把各组方案在班级里进行公示,最后全班投票决定采纳哪一组的方案。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本着全员参与的原则,把正式参与的学生和负责后勤协助的学生都充分发动起来,认真督促落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活动总结后,安排正式参与的学生和后勤协助的学生互表感谢,让其换位思考,提出下次把活动组织得更好的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活动中应当让班干部发挥带头作用,但不应当让班干部拥有选择任务的优先权,否则容易带来任务分配的不公平或人员选择上的局限性。通过对各种活动的总结,我们发现学生在活动中成长了,积极性和自主性都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而活动本身也因为学生的成长更加精彩,这就是流动管理的力量。
流动管理的优势在于发展变化,难点在于推动合理有效的变化。高中三年,适宜进行流动管理的要素和节点还有很多。这不仅要求班主任有敏锐的观察力,也要求班主任有开拓创新的意识。班级管理只有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上,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上,才能实现班级的健康发展。
G635.1
A
1005-6009(2017)55-0056-02
顾青,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210000)教师,一级教师,2016年南京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高中组)一等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