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职校生实习中的制度缺陷和污名宣传
案例非常明显地表明了当前制度缺陷和污名宣传成为职校生实习的双重枷锁。
先看制度。《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但是,严格执行此规定,实习开展将举步维艰。比如,“不得安排学生加班和夜班”。如果一个企业安排了加班,特别是其员工也普遍存在着加班现象的情况下,实习生不加班意味着他们享受着比正式员工更好的待遇。对此,企业愿意买单吗?比如,“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报酬,原则上不低于相同岗位试用期工资标准的80%”。实习学生创造的经济效益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支付相对较高的报酬,企业愿意买单吗?另外,究竟该以经济收益最大化还是从企业有接收学生的社会义务来考虑企业立场?如果从经济收益方面来考虑,那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支付给实习生较高的费用是不经济的。如果以社会义务来要求企业,那么如何对企业进行激励?对此,制度似乎并不完备。
再看宣传。陕西职校实习生的案例中,企业如果一开始就按照正常费用支付,但其他三个违规因素仍然存在,学生是否还会投诉?笔者的观感,社会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对职业院校进行污名化报道的趋向。比如不少报道在新闻标题中刻意写上“职业学校”“职校生”等,大有一概而论的架势;关于职校、职校生的诸多负面报道往往会出现在影响较大的媒体上,且以多种渠道传播,而相关正面的报道一般却享受不到此种待遇。再者,据笔者查询,国家并未出台大学生实习管理规定,那第一,有无普通高校组织的实习存在工资偏低或者不支付工资的情况?第二,由普通高校出面组织的专业实习是否均做到了专业对口?第三,工作时间是否合适?此类情形,少有报道。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无意翻案,只是想善意地提醒,对相关责任人处理、补上实习费用、点名批评学校真能够解决职校生实习中的问题吗?头痛医头式的制度供给能否给职业教育发展保驾护航?社会媒体在关于职业院校正能量的宣传方面该如何作为?实习只是一面小镜子,折射出的大问题才更值得探讨。
(中原工学院 陆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