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来富,吴家华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601)
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徐来富,吴家华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601)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发展、人民群众的新需求、理论的深度与受众的向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要求,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发现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内容回应群众诉求、理论话语生动形象通俗、理论宣传教育融入日常生活。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任务,推进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必须做到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相融通,群众掌握理论和理论掌握群众相结合,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大众话语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治国理政上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新理念新思维新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包含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内容,为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的潮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是全党全国人民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工作的重点。为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必须要顺应新形势,回答和解决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上提出新要求。
(一)实践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要求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1]这里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就是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有效宣讲、教育和普及,让马克思主义由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且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另一方面是指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即紧密围绕人民大众的需要,根据人民大众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并通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实践观点,从大众的实践出发。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18因为人民大众是处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的,离开实践谈人民大众是毫无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人民大众在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不论是生活实践还是生产实践。
当前,我国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经济转轨不断加快、利益整合困难重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愈加艰巨,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实践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提出了新要求,包括对大众新的社会实践和新的物质需求的研究。
第一,对大众新的社会实践的研究。实践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一样的实践内容和实践方式。同样,不同的实践也产生了不一样的社会和社会存在。如马克思所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工业资本家的社会”。[2]142所以,要研究人民大众新的实践,形成正确的理论用来指导和服务于实践,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也同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比如对经济新常态、“一带一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落实等新的实践的研究,从中可以分析出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掌握应用状况,进而总结在这些新的实践中如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第二,对大众新的物质需求的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如果不能精准地了解和掌握大众的实际物质需求,一味地凭借主观判断和想象,是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的。随着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从温饱到小康的建设及建成,大众对生活质量提出了许多新的需求。从之前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满足到如今对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追求,从对城市灯红酒绿的物质生活的疯狂向往到对乡土简朴物质生活的回归,从对物品数量繁多的渴求到对食品质量的高度关注和关心,等等。新的实践推动新的需求变化,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研究现实实践,更需要把马克思主义融入大众的生产生活中,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人民群众对党的最新理论的新需求
长期以来,在研究人民群众的需求时,很多学者形成了一个偏见,认为人民群众仅仅有实践的利益需求,而忽略了人民群众对理论的需求。马克思就曾明确地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11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对理论的需求越高,那么,理论的实现程度也就越高。形而下的物质实体是社会生活的基石,但在基石实现和巩固之后更加注重对形而上的精神理论的追求。因为理论不仅仅是理论本身,更是对现实和实践的折射和反映,新理论的出现更多是对新实践的总结和概括,是对新实践的能动反映。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变化,人民群众在需求的层次和内容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关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五千美元时,居民消费将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层面。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五千美元,经济社会建设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强烈,对知识和道德的追求日益迫切,对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律秩序的追求逐渐上升,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越来越强烈,对人自身的尊重和价值的实现等方面的诉求愈加地突出。
十八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反映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的现实实践的总结和提炼,是对十三亿中国人民在新时期进行的新实践的总结和概括。马克思曾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在群众队伍扩大的过程中,必定少不了群众对于理论需求的扩大,因为“理论一旦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这就是说,一方面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是需要在群众实践基础上对实践进行总结,升华出新的实践上的新的理论,然后对新的实践进行指导和起到方向指引的作用。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不论是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引,还是邓小平理论对改革开放的引领,都说明了在新的历史实践上,需要新的理论满足群众的新需求,它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又指导着群众的实践,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理论的深度与受众的向度紧密协调
理论本身就有深浅,深则是指触及理论抽象的本质,浅是指理论外在形象的表征。这里所说的理论的深度不是指理论本身,而是指在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结合受众实际的知识水平和可接受的能力,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在不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或提高其难度,使理论宣讲的深浅度和受众的向度紧密协调,减少操作中的脱节现象。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清楚什么是“大众化”和“化”大众,更要清楚大众的动态变化过程,即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分析受众的变化。只有明白受众对象的变化,才可以有针对性地更加准确地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同历史时期人民大众有着不一样的内涵和外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是受压迫和受剥削的无数劳苦大众,主要有以工人和农民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和众多向无产阶级靠拢的青年学生;新中国建立后的受众是工农阶级和无数知识分子;改革开放后的受众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支持者。
现如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对象变得日益复杂起来,由原先的工农阶级和知识分子变成了十大社会阶层。新时期人民大众的受教育和文化水平逐步提高,2016年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已达87%,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近达40%。人民大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视野更为开阔,他们早已不是被动的受众者,而变成了具备一定判断和思考能力的主动的受众者,变成了参与和思考的对象。面对这样的受众,在新阶段宣传新理论,必须要把理论的深度和受众的向度紧密地结合起来。对待大众中不同的群体,宣传和教育新理论的方式方法要有所区别和有所针对,这样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对“四个全面”的宣传教育中,对待普通的农民和高校的学生所采取的体裁和理论的深度就要有所区别,不能简单化,也不能复杂化,因为普通农民和高校学生这类受众的知识水平及社会阅历是相异的。马克思早就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所以,在对待不同的受众中,既要做到能够彻底摸清受众的实际,又要做到把理论说清楚,说得彻底。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容宏大,涉及“中国梦”、道路问题、治国理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新的发展理念、经济新常态、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民为本、生态文明、人民军队、新型国际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本领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被浓缩在他的系列讲话中,包括其中的内容、形式和宣传教育都渗透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因子。
(一)理论内容回应群众诉求
当前国内众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是非判断十分明显地摆在群众面前,这就要求新的思想理论能够科学解答和回应群众的诉求。针对中国梦的各种曲解和误解,他指出:“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5]习近平用中国梦这个普通而又意蕴深远的词来总结历史和召唤未来是十分符合大众的口味的,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拥有自己的梦想,也为着梦想而拼搏努力。无数个普通大众的梦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梦,而中国梦的实现也为人民大众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这不仅将国家的发展融入到每个人的发展中,更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思想普及到大众生活中。“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号,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5]再一次把马克思主义深深融入到人民心中,渗透到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抓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正如马克思所言:“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
关于新时期再次对社会主义质疑的问题,习近平非常肯定地指出:“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5]社会主义的道路走得如何,是要靠事实来说话,鞋子到底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这里又再一次地证明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论怎样,只有大众亲身实践过,才能被大众认可和接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和被世人认同的,这是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现在土地三权(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转变,正是人民大众在实践中遇到和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话语生动、形象、通俗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具体内容,可以发现其中的朴实无华、真情真意,同时又深入浅出、不乏哲思和哲理,说的是普通大众的话,讲的是普通大众的事,非“八股文”似的官话官腔,逼近于平常话却又高于平常话。不管是广大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的人民大众,都听得懂、听得进,也愿意听、爱听。这又一次继承和发扬了我党的优良文风,为全党和全国人民作出了榜样示范。这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理论话语上相似,正如艾思奇本人所说:“因为它不是装潢美丽的西点,只是‘一块干烧的大饼’。”[6]诸如“中国梦”,“打铁还需自身硬”,“发扬钉钉子精神”,“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等等。这些讲话不仅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更有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蕴。
例如,在全面从严治党上,习近平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5]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任何时候都要靠自身的净化和革新来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前进。“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普通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话语,大众爱听,也愿意听,同时能够转化为大众的行动力。例如当前进行的扶贫工作,从大水漫灌式到开源节流式,在“输血”的同时更注重“造血”,这就让普通大众明白经济发展得靠自身。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5]邓小平曾说:“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7]其中有理想被放在了首位,可见理想信念对于人民大众的重要性。习近平用形象的比喻让普通大众感同身受,浅显易懂而又寓意深刻。
又比如,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够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致使出现许多环境问题,人们更多重视的是生产的经济效益,而往往忽略了其中的生态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这把许多大众一直难以解决的经济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关系问题作出了很好的诠释,逐步让普通民众树立生态经济的意识,因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8]习近平用这样简单易懂的话语让普通大众了解和关注生态,然后形成自己的行动准则,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的理念进行了完美的解释和对大众的普及。
(三)理论宣传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化为普通大众易于接受的形式,贴近大众的习惯,立足日常生活,而不是脱离大众实际生活的空谈和枯燥乏味的填鸭式说教。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进行大众化,就必须要关注大众的日常生活实际和实践,深入到普通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这样才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和感受,从而在内心深处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产生认同和内化,在实践活动中就会有外化的表现。
十八大以来,为宣传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先后开展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这就使得党风政风民风再次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八项规定震慑和遏制了歪风邪气,再次明确“为了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阐明了“依靠谁”;“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再次澄清“我是谁”。这些理论宣传教育活动,无不融入到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血液中,无不融入到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和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
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任务,推进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相融通,把群众掌握理论和理论掌握群众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大众话语相统一。
(一)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相融通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面对如此的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总是站在时代的前沿高度和视角,来洞察时代变化和作出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就如哲学一样,“……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3]我们要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把握时代前进潮流中的大势和趋势,积极主动,从而抢占先机,赢得发展。能否正确判断形势、有效解决矛盾、顺利开展工作,关键看是否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者之所以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地和高度地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和革命性结合起来”[9]。所以,我们在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要培养和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例如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要回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离开实践,理论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只有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才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才可以继续前进。
当然,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它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实则是不可分的。时代性中应当包含科学性和实践性,科学性也应该包含时代性和实践性,实践性亦体现科学性和时代性。我们需要将三者相互融通,使其成为一个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整体。
(二)群众掌握理论和理论掌握群众相结合
马克思早就说过,“理论一旦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这就是说,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不仅要让理论掌握群众,变成群众从事实践的物质力量,同时,因为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把深奥晦涩的理论讲得简单易懂,让群众易于掌握,从而也变成群众改造世界的武器。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中,我们要有人民情怀,讲老百姓的话,想老百姓的事。其目的就是要让群众能够掌握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化作群众从事社会实践的指导力量。同样,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能够说服大众,又加之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大众,所以理论必将掌握群众。只有将群众掌握理论和理论掌握群众紧密地结合起来,现阶段更多的是要掌握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才能在现实的实际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
(三)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大众话语相统一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把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和大众话语统一起来。一方面,大众化的对象是普通大众,要注重大众话语,同时在研究和阐述这项工作上又必须建立和健全自己的学术话语,这样才不至于在学术界出现学术的空场。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因其鲜明的阶级性,在我国的国家生活中是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思想,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话语的构建。我们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和大众话语相统一。
我们在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转化为学术理论成果时,需要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全部工作的指导思想这一政治高度,深负政治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有自身的政治话语,能够辩驳和反对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话语。当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人民大众,所以,大众话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之意,我们需要深入大众,了解和掌握大众话语,使我们不至于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失语和缺场,只会高谈阔论。例如,在学术话语上,出版和发行更多贴近大众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读物,可以采取电子或纸质的载体方式;在政治话语上,官方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方式开展各项和大众密切相关的事务,作出表率;在大众话语上,研究者和实施者都可以开展定期的采风活动。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460.
[5]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艾思奇.大众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9]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G641
A
徐来富(199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吴家华(196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