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静,林金科
茶学专业本科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探讨
鲁 静,林金科*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增设《专业综合实习》课程是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改措施,其落地执行的前提和基础在于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为此,本文从茶学学科角度出发,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实习开展情况,对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做了若干探讨,认为建设校外综合实践基地能起到强化学生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社会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关系等有益作用,成为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的企业应满足拥有完整茶产业链体系、可保证实习期内食宿供给、能提供有效对接及指导人员、愿共担实习安全风险等条件,并配合学校考察监督,按规定流程准入。此外,本文还提出优质基地共建制、实习指导酬劳制、优惠政策帮扶制、挂点教师奖励制等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措施。
茶学;实践基地;建设意义;选择条件;准入流程;建设机制
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进一步帮助学生实现大学教育与产业就业的无缝对接,摆脱大学生“二次培训”才能上岗的尴尬境地,除一些常规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外,部分高校茶学专业还增设一门《专业综合实习》课程。福建农林大学茶学专业《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历时2个月,要求在教师与企业的共同指导下,学生深入基地,全面实习茶学专业各项技能。本文提出的“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即指主要用于承接《专业综合实习》课程的综合型校外实践基地。
校外综合实践基地质量直接影响专业综合实习效果。在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综合实习》课程执行过程中,暴露出可全套承接综合实习的基地数量不足、已承接综合实习基地的教习质量敷衍、部分基地因生产需要过度使用学生劳动力等问题。基于此,笔者对茶学专业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做了若干思考,在此略表拙见,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建设茶学专业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对于深化茶学本科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是《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开展的重要场所,通过基地的建立,学生直接参加茶叶企业生产活动,融入一线岗位,将理论付诸实践,观察与动手结合,强化专业综合知识与茶叶技能。同时,进入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实习,还给予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帮助学生获得社会经历与职业体验,并促进学校与企业交流互动,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因此,笔者认为,建设规范有效的茶学专业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具有系统性强化学生全产业链专业技能、一线实战式锻炼学生社会能力、向纵向深发展校企合作关系三项重要作用。
1.1 系统性强化学生全产业链专业技能
茶学是一门农学类综合性学科,需要通过实践操作认知的课程内容较多,如茶树栽培、茶树病虫害防治、茶叶采摘与加工、茶叶的审评与拼配、茶艺的创作与演示、茶叶精加工与深加工等等。常规的课程实习,教学时间短,实习场地局限,学生无法反复多次进行实践操作,技能教习深度往往仅处于了解、感知层面,不能做到让学生熟悉、掌握。此外,针对各专业技能组织的课程实习在不同时段、不同场地分别开展,学生难以对全产业链涉及的专业技能形成系统性认知。因此,建设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支撑专业综合实习开展,可弥补常规课程实习的不足,为学生强化专业技能、系统性认知茶产业链条提供机会。
1.2 一线实战式锻炼学生社会能力
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应具备较强的社会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1,2]。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就是锻炼应用型本科人才社会能力的一线实战场地。在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开展专业综合实习时,虽有教师与基地负责人对接实习计划,但具体实习困惑需要学生向实习岗位指导者现场请教。何时适合请教,需要向谁请教,哪些问题有必要请教,如何清楚地表达自己需要请教的内容,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根据情况自行处理,直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在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学生不仅是学校派出前往学习的学生,还是实习单位当下岗位上的员工。在有限的实习时间里,如何平衡学习任务与岗位任务之间的关系,需要学生与当下岗位其他成员协商,直接锻炼到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调能力。
1.3 向纵向深发展校企合作关系
目前,我校茶学专业在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的课程实习大多为认知型实习,开展形式主要为集体参观。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主要负责组织学生、强调纪律,基地对接人主要负责派出专人介绍,在有限的课程时间里,教师与企业对接人交流较少,甚至零互动。并且,认知型实习只进入到企业的某个生产环节或某个局部空间,不能全面感知企业。这种情况下,教师难以发现企业生产上或技术上的问题,企业也不清楚如何与学校进行项目合作,校企之间的合作流于形式,停在表面。建设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可克服上述问题,由企业职员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全产业链综合技能实习,可促使教师深入企业,充分交流,发现课题,合作项目,进而推动校企合作关系向纵向深发展。
《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在基地开展的时间长,涉及的实习内容多,并非所有愿意合作的企业都能作为茶学专业的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为保证《专业综合实习》课程的有效开展,笔者认为茶学专业校外综合实践基地须满足以下条件:
2.1 应拥有从茶园到茶桌的完整产业链体系
《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对实习内容的连续性与完整性要求较高,若因承接单位产业链条部分环节缺失而中途调换实习基地,则会影响学生对茶业全产业链认知效果。同时,因调换而产生的基地学生重组与二次搬迁加重师生负担,影响实习的积极性。因此,承接单位应拥有一杯茶从茶园到茶桌的完整产业链体系,即茶学专业校外综合实践基地至少具有茶园基地、茶叶初加工厂、茶叶精加工厂、茶叶销售门店或会所等四类可独立管控的、并在运行之中的实践平台,以供学生跟踪实习一杯茶从栽培管理到采摘加工、再到精制包装、最后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完整产业流程。
2.2 可保证完整实习期内至少一个团队的食宿供给
茶叶初制环节最为耗费人工,为节约成本,茶叶企业大多就近雇佣工人及厨师,制茶期间提供集体伙食,若途中遇阴雨天气无法制茶,则遣散所有劳工,包括厨师。此时,停留在初制基地的学生面临饮食困难。茶叶初制基地一般在偏远的高山上,食材不易获取,据了解,这种情况下,学生多靠储备的零食或泡面代替饭食。此外,茶叶企业的生产平台与经营平台一般相隔较远,当实习内容由茶叶加工向茶叶销售切换时,需相应转换住宿场所。茶叶企业宿舍条件简陋且大多不提供被褥,甚至部分基地的经营平台不提供住宿,在这样基地实习的学生将面对负重搬迁、租借宿舍等困难。
在专业综合实习开展中,在基地遇到的以上食宿困难严重影响学生实习的积极性,甚至诱发抵触情绪。以此为鉴,为保证专业综合实习的顺利进行,成为茶学专业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的单位必须能保证完整实习期内至少一个团队的食宿供给,要求其当季生产计划稳定,食宿条件完善并有专人管理。
2.3 能提供实习方案的有效对接人员及技能指导者
专业综合实习在基地历时较长,期间各实习团队校内指导教师仍有教学任务,不能一直在实习单位驻点。因此,需要综合实践基地派出专人负责对接实习计划,协同指导学生。专业综合实习内容涉及全产业链,需要企业多个部门共同配合,这要求对接人在企业具有一定威信,能有效协调相关部门落地执行实习方案。就本学期实习所获经验,基地对接人员由人事部经理或副总经理担任比较合适。
与一线生产相比,课堂所讲理论知识具有一定滞后性,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磕绊与疑惑。因此,各实践环节需要配备能对该实习环节上理论与实践的出入之处给予经验解答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2.4 愿共担实习期间学生安全监管责任
保障学生人身安全是一切实习任务执行的前提。奔赴校外基地开展实习前,虽有领导、教师一再强调安全注意事项,要求学生不体验危险实践环节、保持与挂点教师联系,但实习期间学生主要待在基地,一旦有意外发生,只有基地人员能马上做出反应并采取一定救助措施。因此,需要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与学校一同承担实习期间学生的安全监管责任。基地须具备一定安全保障措施或安保巡查人员,并派出专人监管学生安全,此人应熟悉前往附近医院的路线与一些急救知识。
专业综合实习耗时长,内容多,学生的食宿安排与岗位轮换给企业带来较大负担。因此,部分企业不愿承接本门实习课程。在已签约基地库中寻找可接纳专业综合实习的企业时,有多次被推脱拒绝的现象。部分企业虽愿接纳实习任务,但在实习实际开展过程中,一些实习环节敷衍应付,导致学生无法完整实践课程所要求内容。这些尴尬状况之所以出现,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部分企业缺乏责任感,为获政府政策优惠,积极催促学院签约授牌,之后便敷衍应付实习任务;二是学院校外实践基地准入流程存在疏漏,如签约前基地条件考察不够充分、客观,签约与正式授牌之间时间间隔未明确规定,给一些责任感缺失企业以可趁之机。
为保证校外综合实践基地质量,防止部分企业滥竽充数,笔者建议一份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准入流程,流程如下(图1),供大家探讨。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问题。《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明确指出:要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共建大学生校外科研实践基地[3]。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4,5]。实现各自的利益是校外实践基地和高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前提和保障[6]。若校方只是一味加派实习任务,不考虑企业能否得到一些实质性的收益和帮助,则企业的合作热情自然逐渐消退,实习活动承接后继乏力。为保证茶学学科校外综合实践基地质量、维护校方与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合作关系的稳定持久,笔者提出一些激励校企合作共建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的措施,供大家探讨。
4.1 优质基地共建制,分担企业压力
茶学专业综合实习涉及生产环节较多,需多次进行岗位轮换,为尽量减少对企业正常运营的干扰,安排给各基地点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所安排的基地点越多,这些基地点距离学校车程越长,则用于将学生送往各基地点所产生的租车费用越多。学校实习经费有限,建议尽量选择离校较近、可接纳学生人数较多的企业作为综合实践基地。茶叶初制基地的食宿问题是专业综合实习合作开展的主要困难。笔者建议校方根据学生与挂点教师的反馈,筛选出部分条件完备且积极配合的实践基地作为重点建设对象,投入一定资金,与企业共同完善初制基地的食宿条件,以此保障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的“硬件”稳定运行。
4.2 实习指导酬劳制,调动施教热情
与校方教师对接实习计划,安排学生轮岗,指导学生实习,这些都属于实习单位的额外工作,企业将其看成义务劳动,不给任务执行者额外补贴。因此,部分基地对接人与技能指导者热情不高,仅在校方教师在场时积极配合,之后便对学生敷衍应付,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与实习质量。若由校方根据实习指导效果制定指导费标准,在实习结束后发放给基地对接人及各环节一线技能指导者,则必将调动他们的施教热情,以此保障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的“软件”稳定运行。
4.3 优惠政策帮扶制,给予利益期望
专业综合实习给综合基地的正常运营带来一定干扰,学生的食宿资源耗用也给企业带来一定资金压力。学校经费有限,无法一一给予基地实习补贴。那些愿意免费承接并积极配合开展专业综合实习的企业,必然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并切实为国家教育事业做了贡献。因此,笔者建议,由校方出面寻求政府政策支持,将“是否为高校综合实践基地并积极配合完成专业综合实习任务”一条作为茶企政策优惠对象的审批指标之一,间接帮助基地实现利益获得。
4.4 挂点教师奖励制,推进良性互动
只有专业教师主动走进企业,认真观察企业,与企业积极沟通交流,才能促进校企双方的有效互动,找到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从而实现校企双方的稳定合作。目前,学校没有实习课程评教与奖励制度,加上教学任务多、科研压力大,专业教师既没精力也没心力进驻企业,指导学生实习。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将所指导学生团队实习成绩与进驻企业巡查次数作为评价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以此激励专业教师走入企业,推进学校与综合实践基地的良性互动。
[1]尹宁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观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7):83-86.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3]教育部.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EB/OL].(2014-01-24)[2017-03-03]http://www.edu.cn/xin_wen_dong_tai_890/20140126/t20140126_1068682_1.shtml.
[4]王涛,王历.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2):72-73.
[5]侯秀英,李正红,胡喜生,等.本科院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初探[J].海峡科学,2016,(9):65-67.
[6]张海燕,张艳玲.基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2015,(21):40-41.
Practical Training Center for Tea Science Undergraduates
LU Jing,LIN jin-ke*
(Anxi College of Tea Scienc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China)
Including“Comprehensive Practical Training”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ed in tea science is a new attempt to improve the college education.The course was designed to foster and instill the students’hands-on ability through an extramural facility.By combining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newly designed field training,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creativity of the students on their chosen field of study could be enriched.From the professional standpoint as well as past experiences on educational and personnel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proposes target goals,selection criteria,admission procedure and execution for the program with a thorough analysis.Benefits of such a program might include the intensification of students'professional skills,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cooperative spirit among colleagues,as well as motivation for innovation.It would cultivate a new generation of competent professionals for the tea industry.To adequately equip the center,food and boarding for the students,capable instructive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appropriate supervision by the school,functional safety and security protocols,and well-defined procedures for student admissions and external business involvements on the offcampus program must be in place.Nonetheless,site selection,facility construction,faculty compensation,operational supports,and financial planning were also among the essential considerations for a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tea science;practice base;constructive purpose;selection criteria;admission procedure;construction mechanisms
S571.1
A
2096-0220(2017)02-0071-04
2017-05-20初稿;2017-06-18修改稿
鲁静(1990-),女,硕士,助理实验师,主要承担茶学系实习类课程。E-mail:lj90724@163.com
*通讯作者:林金科(1967-),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茶学教育、茶叶健康、茶叶深加工、茶叶分子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E-mail:ljk2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