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玉斗中学 陈美珠
返璞归真,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
福建省永春玉斗中学 陈美珠
《诗词大会》爆红之后,全民对诗词的热情高涨。可认真思考古诗词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学有效性有待提高。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 古诗词教学 有效性
2017年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捧红了一个高中生——武亦姝。诗词大会也引发了对中国诗词的追捧。“武亦姝”的成功可以复制吗?“武亦姝”现象也让大家对学校诗词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
如今在学校语文课堂上的诗词教学,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诗词只为中考服务,诗词教学枯燥无味,甚至被边缘化,“不考就不教”“考少就少教”。这样的诗词课堂教学怎么能浸润学生的心灵?怎么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
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就曾明确提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作为承上启下的初中阶段,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提高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有效性,把诗词经典深深地嵌入学生脑里,让诗词经典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
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平实的教学实践,说一说对这一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诗词教学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对诗词的教学评价是: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新课标是诗词教学的指导性纲领,要提高诗词教学有效性,必须把学习新课标的精神放在首位。
《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 语文》中对诗词教学是这样要求的:理解课内古诗文的内容及蕴含的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古代诗词,掌握断句的技巧,能熟练背诵教材规定的背诵篇目。学会揣摩诗词的意思,理解诗词的大意,感受诗词的审美情趣。要重点品味古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鉴赏经典的名句。《指导意见》是根据福建省的实际制定出来的指导性文件,要提高诗词教学有效性,必须认真地学习。
用“课标”与“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自己班级的学情、教情,有针对性地对初中古诗词进行有效的教学。
武亦姝能成功就是因为诵读两千多首诗词,诵读即朗读成诵。南宋的朱熹说过,“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按照朱熹的意思,诵读要大声朗读,要读得响亮、读得准确。读到自然上口,就成诵了。
因此,诵读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读得响亮。如何读得响亮呢?除高声朗诵之外,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响亮不是歇斯底里地乱喊乱叫,用正常的音量读出来就可以了,喊破喉咙不是读得响亮;二是响亮不是矫揉造作,读得嗲声嗲气,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读不是真正的读,那是在造假。第二个要素就是读得准确。读得准确指字词咬字准确和感情准确。字词准确只需要学生借助工具书,对诗词进行正音正字。感情要读得准确就需要学生理解诗词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从作者的角度去把握诗词中的情趣。比如朗读《夜雨寄北》,此诗歌要读出羁旅在外的愁苦、与妻子离别的相思之苦。所以要读得舒缓,读出哀愁、悲伤。正如新课标中所说,“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所以除这两个要素还有就是读得有节奏。要有节奏就要从停顿、重音等去理解诗词。
清代的曾国藩曾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所以,初中诗词教学要提高有效性,就必须用好第一大法宝——诵读。
古诗词是用凝练的语言而写成的,其要表现的形象、情感,要从简简单单的字里行间体现出来。所以要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对意象和意境理解,提升对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1.用联想引发诗情。联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接通思路,对事物进一步认识分析后创造出来的艺术想象。它是客观事物之间的桥梁、纽带。古诗词教学要用联想的方法,引发诗情。比如笔者在教学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让学生进行联想:一是“诗圣”杜甫一家人住在茅草屋里,你联想到什么?二是“诗圣”的生活如此艰苦,你联想一下普通百姓的生活又是如何的?三是诗中除了秋风,还有哪些在欺负年迈的杜甫呢?四是由杜甫及平民百姓生活十分艰辛,你进一步联想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一步一步地联想,就能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联想对于诗歌的初步鉴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除了联想,还有就是想象。艾青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诗歌没有想象,就不成为诗歌。所谓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成新的形象,从而建立起新的有意义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对表象再加工而创造出新的形象。诗词中的想象就是用学生自己的独特见解,重新塑造诗中的形象、重新描绘诗中的画面的一个心理过程。比如笔者在教学《十五从军征》时,让学生运用合理的想象,动笔描绘出下面这几个画面:一是遇到“乡里人”的画面;二是远望家所见的画面;三是回到家中所见的画面;四是泪落的画面。四个经典画面运用想象重新塑造出一个征战几十年老兵的形象,这样就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运用联想和想象,提升的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要返璞归真,用好诵读和联想、想象这两大法宝,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到那时,武亦姝将不再是一个传奇。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