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秀峰中学 黄姗姗
小身材 大味道
——谈初中生作文标点符号的使用
江苏省昆山市秀峰中学 黄姗姗
初中生作文经常出现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不精当的现象,本文从初中生作文标点符号使用的现状入手,对存在的问题做相应的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着重于探讨解决该问题的几个主要方法。
标点符号 规范 妙用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领域恒久的话题,其中,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正确、巧妙地使用标点这个问题,语文教师必须要仔细斟酌。因为标点符号与文字一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郭沫若先生曾在《正标点》一文中说过,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标点,有如人之眉目,故眉目改妆貌亦殊。一篇佳作,除了立意的高远,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外,还需要准确无误的标点符号。然而长期以来,有着显著作用的标点符号在学生作文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初中生作文标点符号的使用,都存在随意性和简单化的现象:有的一逗到底,只在段末用一个句号关门;有的一连几句话都不使用标点,读得老师断气回肠;有的书写不规范,或者受英文标点书写的影响,句号变成实心的小点,或者行首行末误放,甚至分不清是占一格还是两格。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普遍现象的呢?
第一,语文课堂上缺少对标点符号系统的教学。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的意识不强,往往是东墙漏了补东墙,哪里错了讲哪里,这种一带而过的教学很难在学生心中留痕,难以促使学生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
第二,课内文本的解读中,缺少对使用精妙的标点符号的赏析,并且标点符号的教学没有与作文教学形成有机的结合。平时的教学,教师忽略了文本阅读中“小小”的标点,更谈不上以此来指导学生习作中标点的正确、灵活的使用。
第三,作文课的指导与讲评,教师的重点都放在了文章的构思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忽略了对学生标点使用情况的评价,导致多数学生在使用标点的时候随心所欲。
第四,在上述三种情况的驱使下,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作用缺乏清醒的认识,体会不到小小的标点有大大的微妙的作用。这种主观意识导致他们对自己作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或使用不精当的现象持视而不见的态度。
那么,怎样才能夯实标点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正确、灵活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呢?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如是安排。
学生标点符号的错误使用,有的是因为根本不清楚标点的使用格式与规范。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标点符号一般有十二种:逗号、句号、分号、冒号、引号、问号、顿号、感叹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括号。教师应通过清楚、系统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标点的正确书写和使用,明白哪些标点不能出现在行首或行末,该占几格,什么情况下该使用什么标点,并要求学生在作文中正确、规范地书写,合理地使用。教师在作文的批改中遇有使用明显错误的标点,要明确圈出,要求学生认真修改,促使学生慎重下笔。
鉴于初中生对标点的作用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如果教学中只作理论的讲解,是无法引发学生的共鸣的。因此,由故事切入,激趣导学,才能形成良好的效果。
课堂上,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一次,永乐皇帝给了解缙一把绘有西北风光画的扇子,要他题诗于其上。谢缙就题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不料他一时疏忽,竟将诗中的“间”字漏写了。有人便暗中启奏皇帝,皇帝大怒,欲治谢缙欺君之罪。谁知谢缙不慌不忙地说:“我这是根据诗意,另外作的一首诗。”说罢便在诗中加上标点。皇帝一看,果然成了一首完整无缺的诗: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于是谢缙便得以转危为安。
这个小故事一抛出,要求学生课前准备的妙用标点符号的各个故事便纷纷而来。有周总理的“对,牛弹琴”;有明末著名画家徐文长的“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诸如此类的一个个小故事,学生的兴趣愈发浓厚,更重要的是,这些巧用标点的小故事给了他们最直接最形象的认知:标点符号虽然微小,但用好了有时就能扭转乾坤,妙不可言。一字值千金,一号亦不输于千金。长期以来,学生对标点符号可有可无的看法得以大大的改观。课堂上激发出的兴趣,甚至可以推动他们主动去学习标点的用法,探寻标点的奥秘。
语文课本中,不乏妙用标点的例子,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像推敲语言文字一样去琢磨标点,感受标点之意蕴,体会标点之精妙,并创设情境使学生学以致用。
鲁迅的《故乡》中,中年闰土见到中年迅哥儿时,“分明地叫道:老爷……”此处的感叹号和省略号大有味道。儿时的好伙伴二十来年未曾相见,再见时定然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况且,这二十来年间,闰土的生活每况愈下,眼见迅哥儿也是变卖祖屋,举家外迁,闰土心中一定也是感慨万千。各种情感的交杂,岂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此处,一个感叹号的及时出现,把各种难以言说的情感都包罗其中了。但是,闰土又很快意识到如今两个人的等级差异,本来有许多往事可以从口中喷涌而出,而现在他只能陷入无言的沉默。一个省略号清晰地告诉读者,少年时的纯真友谊完全被封建等级观念所代替。
了解句中感叹号和省略号的作用不是最终目的,文本阅读必须要和写作实践结合起来。而实践一般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标点符号的使用也不例外。讲到此处,再出示某位学生作文中的语段作为范本,供学生就这两个标点进行修改。例子如下:
又是一次考试,又是一次失利。我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家走去。天黑了下来,风吹在身上冷冷的。想起这次考试前妈妈期待的目光,我的自信满满,心情就更沉重了。好不容易到家了,走进门,妈妈迎了上来,我一声不吭地走进房间,关上了门。
……
妈妈推开门,走了进来,手里端着一杯菊花茶。她看着我,说:“这段时间学习很辛苦,嘴角都起泡了,喝杯菊花茶吧。”我以为,她进来是想问我考得怎么样,可谁知道她对分数一句话也没有问。惊讶之余,我接过茶杯,不烫不凉,杯子的温度,就如同妈妈掌心的温度,正正好。我不说,她就不问。妈妈的体贴都在这杯菊花茶里了。抬起头,看见妈妈正要拉开房门出去,我扑过去,抱住了她,泪水沾湿了妈妈的衣服,诉说着我无尽的感激。
生1:作者手里还端着茶杯,怎么扑过去?
生2:可以改成“喊住妈妈”。
生1:可以改成:“抬起头,看见妈妈正要拉开房门出去,我再也抑制不住地喊了一声:‘妈妈!’”这里可以用感叹号。
生3:既然用了感叹号了,那后面的“无尽的感激”就可以不用写了,因为所有的感情都包含在这个感叹号当中了。不仅只有感激,还有自责,还有让妈妈失望的歉疚等等。
生4:我觉得还可以这样改:喊两遍妈妈。第一遍用句号,第二遍用感叹号。改成“抬起头,看见妈妈正要拉开房门出去,我喊道:‘妈。’妈妈的脚步顿了顿,我放下杯子,扑了上去:‘妈!’”第一次用句号表现“我”的小心翼翼,怕妈妈难过。
师:大家都在改第二段,看看第一段呢?
吉林大学的刘国嵩等人设计了一种整体对称结构的步进型精密直线驱动器[8],该驱动器在保证位移精度和输出力的基础上,具有较好的行程稳定性,实验测得其在100 V驱动电压、10 Hz频率下,稳定步距为11.7 μm,速度达到6 mm/min,理论输出力约为291 N。华南理工大学的杜启亮等人设计了一种行走式压电驱动器,用于驱动微小型机器人[9]。中国科学院的李全松研制了一种整体结构的步进压电驱动器,如图6所示[10],试验结果表明,该驱动器行程20 mm,最大输出力38 N,步长0.02~35.15 μm。
生5:可以把“我一声不吭地走进房间”改成“面对妈妈期待的目光,我张了张嘴:‘我……’随即低下头,逃进房间。”
从以上教学实例可见,通过对教材中某些标点符号的解读,再加上学生对作文片段中标点的修改,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一处标点符号的妙用胜过语言的反复堆砌。用对了标点,能更含蓄地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心理,丰富文章的内容,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要想让学生根据作文表达的需要,精当地使用标点符号,必要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除了模仿课内语段标点的使用,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小活动,拓宽训练的渠道,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提高使用标点的能力。
例如,给句子加标点,看看谁能读出多重含义。
爷爷奶奶买菜去了。
①“爷爷,奶奶买菜去了。”(告诉爷爷,奶奶买菜去了。)
②爷爷:“奶奶买菜去了。”(爷爷告诉我,奶奶买菜去了。)
③爷爷:奶奶买菜去了。(剧本中台词的格式。)
④“爷爷奶奶,买菜去了。”(我叫爷爷奶奶一起去买菜。)
……
另外,作文评讲课上,可以开设“我的标点秀”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作文中用得巧妙或者修改得得意的标点符号。
例如,有学生把自己作文开头的一句“风缓缓地吹”改成了“风,缓缓地吹”,改后更有抒情意味了。
也有学生写原本计划全家出游的那天正逢下雨,自己本已不抱希望,妈妈却决定按原计划出游,这时,自己问了一句:“真的?”经过修改,她在后面又加上了一个感叹号,变成了:“真的?!”改后更能体现自己的激动喜悦之情。
这些活动以其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实践的动力,让他们学会了以微小的标点来区分句子的多种含义,表达更细腻的情感,学会了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不同的标点,体会到妙用标点的成就感,促使他们在下笔时杜绝随意,学会斟酌。
标点符号的正确、精当地使用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技能。从表意的角度看,斟酌标点也就是在斟酌思想、揣摩情境、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通过以上方法,使学生明白标点符号的重要性,笃信这些小小的身材里包含着各种绝妙的味道,从规范使用,到模仿使用,再到别出心裁地使用,渐渐学会用标点来表情达意,妙“点”生花,让笔下的每个标点都成为鲁迅先生所说的“活生生的”。
【1】兰宾汉.标点符号运用艺术.中华书局,2006(6)
【2】王庆.标点符号的种类及用法.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