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建设制度论的逻辑依据和实践指向

2017-03-23 20:18:23朱宏霜
长春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制度方法论主体

朱宏霜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安阳工学院 思政部,河南 安阳 455000)

意识形态建设制度论的逻辑依据和实践指向

朱宏霜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安阳工学院 思政部,河南 安阳 455000)

社会制度是主体内在意识形态系统运动的外延性链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互动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维度。制度模式颠覆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东方战略目的实现的必经环节。意识形态建设制度论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以及我国目前意识形态问题的制度关联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价值注解和价值实现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重要的实践方向。

意识形态;社会制度;逻辑依据;实践指向

在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任务依然繁重的情势下,学界逐渐将关注视角投掷于承载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社会制度,试图通过意识形态的制度化关照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科学化进程。但是,目前,学界关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学者数量较少,且有限的现有研究成果侧重于讨论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制度及国家政权的重要性和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功能发挥问题,对于意识形态制度论的逻辑依据还缺乏深刻的剖析。而深刻认知意识形态建设制度化转向的逻辑依据是社会主体有效推动意识形态制度化建设的内在前提。本文从社会主体内在意识形态系统的运动逻辑、马克思主义视野中意识形态制度论的理论逻辑以及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实践逻辑三个角度思考意识形态制度论的内在依据,并结合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制度关联性的现实讨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制度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指向。

1 社会制度:主体内在意识形态系统运动的外延性链接

作为阶级社会中一种整体性的社会意识现象,意识形态有其自身内在的逻辑结构。思考意识形态领域的相关问题必须首先对意识形态自身内在的逻辑结构有清晰的认知。意识形态的主体建构过程及其实践价值的发挥过程决定了意识形态是一种内涵哲学方法论、价值评价体系和政策性主张三维结构的主体性意识存在。其中,哲学方法论是主体认知和解释外部世界的逻辑推理基础,从根本上影响意识形态的科学程度、系统建构以及主体的自觉认同。价值评价体系是主体以一定的哲学方法论为基础,对于现实社会问题做出的具有实践导向性的正当性认知,是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也是规定意识形态社会性质的主要标示。政策性主张是在一定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评价体系的实践性在意识领域内的进一步外化,构成了意识形态的外围结构。不难看出,在意识形态结构体系中,哲学方法论是其逻辑基础,价值评价体系是其主体内容,政策性主张是其外化形式,三者整体上呈现出意识形态在意识层面内实践指向的递进性。

但是,社会主体意识形态的内部系统运动并不是哲学方法论、价值评价体系和政策性主张三维结构的单向逻辑推演,而是一个以实践为中介的自我回塑过程。因为,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价值观念体系内涵着强烈的实践诉求,必然要通过表征意识形态内在逻辑关系的政策主张的实践性外化来发挥其根本的社会效能。而意识形态内在政策性主张的实践性转化必然指向相应社会制度的建构和落实。因为,社会制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公共契约形式,具有一定的强制力量,能够有效地通过约束和引导社会主体的活动方式及价值导向将一定的价值诉求转变为现实。同时,“当社会成员在遵守和履行一定的制度规范时,潜藏在制度设计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也会逐渐成为社会成员共同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意识。”[1]社会制度内在价值的主体认同反过来又为社会制度的实践转化提供了主体性动力。可以说,作为国家上层建筑表现形式的社会制度是意识形态内在系统运动的自然指向。承载一定价值导向和政策主张的社会制度的实践效应反过来又为主体认知和反思意识形态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和价值评价系统提供直接的认知和体验依据。主体对于原有哲学方法论和价值评价体系的再次认知和反思构成了意识形态内在系统运动的直接动力,影响整个意识形态系统的维护和变更。因此,作为意识形态内在价值诉求和政策主张社会性表征的社会制度在意识形态内在系统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外部链接作用。社会制度这一外延性链接功能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体意识形态的内在运动状况和社会呈现状态。

2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互动关系: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维度

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相互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者思考阶级社会中人的意识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与马克思主义者对于这一问题研究相伴相长。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理论工具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问题。他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论立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不过是统治阶级为实现有效统治有意制造的模糊阶级界限的普遍性政治幻象。同时,马克思对于同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之间相互支撑、相互转化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确立了社会分析的“意识形态—制度”框架。这些思想为列宁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分析意识形态和制度关联互动关系确立了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论基础。

列宁是第一个站在国家建设的整体角度系统地思考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相互关系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超越伯恩斯坦、考茨基和俄国的孟什维克派在社会制度建立问题上僵化的“经济决定论”,在肯定生产力发展程度对于社会制度变迁决定意义的同时,非常重视阶级力量对比以及社会的思想状况在制度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理论。列宁的领导权理论改变了马克思揭露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性视角,直面意识形态作为阶级社会的普遍的思想体系对于制度建设的影响机制,主张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容从外部灌输到阶级联盟内部各群体中,以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此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葛兰西在吸收列宁无产阶级领导权观点的基础上,将领导权进行了具体的划分,明确提出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概念,并将其视为社会主义领导权建立的一般性原则。葛兰西认为,上层建筑是权力制度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的统一体,国家是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统一体。因此,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政治领导权的前提,争取市民社会对于制度价值理念的认同和支持是获取统治合法性的基础。葛兰西还提出,与政治和经济领导权的实现依靠强制性的统治机制不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市民社会对于统治阶级思想、文化的“价值认同”基础上。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恩斯特·拉克劳和查特尔·墨菲在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和物质性特征,认为意识形态不只是社会代表的观念体系,它还是具体化于制度和机构中有机联系的关系整体。因此,在经济多元化的后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开放的对抗主体和冲突领域中争取话语领导权是实现政治领导权的基础,实现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话语政治实践策略——“激进多元民主主义”策略:“用话语政治替换本质主义政治,用文化政治替换革命政治,用身份政治替换阶级政治”[2]。

3 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模式:西方意识形态东方战略目的实现的必经环节

在国际竞争意识形态化与文化全球化的现实际遇下,隐匿在多元文化表象中的哲学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碰撞与争夺成为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呈现状态。西方社会文化思潮以各种鲜活的形式涌入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向我国民众提供了一种异于人们通过传统学校教育认知和接受的哲学方法论。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内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一种“反叛”的姿态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促使其对已相对定型和定性的认知对象进行重新审视和评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直接对其资产阶级价值理念冠以“普世价值”的名义进行大肆宣传,站在世界“正义”的立场对社会主义国家独特的价值理念进行批判。

不可否认,西方社会思潮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人们对于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文化反思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其中蕴含的哲学方法论对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实问题的反省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吸收的新的思维视角。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极力推崇和宣传的价值观念确实具有相对于封建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先进性,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也存在某些共同之处,我们不能将西方价值观念视为洪水猛兽,要对其辩证看待,在批判其阶级本质的同时,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但是,“普世价值”“经历了从西方宗教的普世主义,到西方神学家倡导的普世伦理,再到而今代表着西方强势话语、专指西方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的演变过程。”[3]我们要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战略角度认识西方文化思潮和西方普世价值宣传,将其视为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争夺的具体实施思路。

在 “思维—制度—实践”的意识形态斗争逻辑中,制度这一中间环节必然是受关照的重点。哲学方法论是主体进行自我逻辑推理、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内在认知基础。主体内在哲学基础的变更必然带来其思维和行为的根本性改变。哲学方法论在主体意识领域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其必然成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战略实施的重点。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也不难发现,西方文化思潮的中国影响确有全球化趋势下文化国际流动的自发性因素,更有西方国家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目的的刻意实践推动。显然,西方国家推动文化思潮中国影响的直接目的在于逐渐消解社会主义国家传统价值观的逻辑推理基础,从而为主体反对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现有的制度提供主体内在条件。同时,作为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价值观念体系必然也已然成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战略具体实施的重要内容。依据国际局势的历史和现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史以及国内人们价值观状态进行逻辑推理,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是,西方国家对其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大肆宣传不可能是单纯地为追求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的世界性贯彻,而是要将裹挟在所谓“普世价值”之下的西方制度模式“普及”到社会主义国家,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社会制度是一个国家基于自身社会性质、发展阶段、民众需求和其他各种社会历史条件建构起来的符合本国特点的具有实践指向的上层建筑。制度模式的盲目照搬必然会给国家、民族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此,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社会主义国家民众哲学方法论和价值观念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制度,以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的巨变推动其意识形态战略目的的最终实现。

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价值注解和价值实现: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重点

意识形态内在的逻辑结构和系统运动、马克思主义对于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关联性研究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战略目的的实现过程决定了意识形态建设制度观照的必要性。意识形态的制度关照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加强社会主体科学哲学方法论和价值观教育的同时,致力于社会主义制度内在价值的主体接受,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在系统运动中的正向助推作用,实现主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系统的内在良性运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国家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以及人们的现实需求,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在极其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虽然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但也取得了巨大成绩。改革开放以来,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的基础、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等因素,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坚持制度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取得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历史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战略决策基础上建构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相对科学性。但是,基于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学界和社会民众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制度特别是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非意识形态化误读仍然比较突出。一些人认为,我国在生产力水平欠发达的社会条件下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跨越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脱离实际的社会基本制度是众多社会发展问题的最终归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无视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无视自身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事实,以一种非理性、非历史和非整体的视角进行社会制度的价值判断,彻底否定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科学性。可以说,诸如此类的以否定社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声音一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当前广泛运用的新媒体又为其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传播条件,也为西方国家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便利。“价值认同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本质”[4]。主体价值认知和价值体验是其价值认同的基础。社会制度是主体内在意识形态系统运动的外延性链接和外在价值表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主体认同度的低下,必然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在系统运动因缺乏主体性的反馈而失去良性循环的动力,从而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因此,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化转向要求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创新,提高意识形态制度融入度的同时,以提升主体的社会基本制度价值认同度为重要目标,培养社会民众科学的思维方式,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和宣传方式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价值内涵进行充分注解,并通过各种具体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内涵的价值观念充分体现在民众真实的生活中,使民众能够以自身的逻辑推理和亲身体验为依据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形成比较客观的价值评价,从根本上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主体防线。

[1] 吴佩芬.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制度保障[J].理论界,2012(9):32.

[2] 王平.拉克劳和墨菲后马克思主义激进民主政治的三重向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1):122.

[3] 项久雨.莫把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混为一谈[N].人民日报,2016-03-30(7).

[4] 冯宏良.制度与价值: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规定性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6(4):86.

责任编辑:沈宏梅

LogicalBasisandPracticalDirectionofInstitutionalIdeologyConstruction

ZHU Hongshuang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yang 455000, China)

The social system is an extensible link of the internal ideology movement of the subject.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y and soci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The subversion of system model is the essential step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oriental strategic goal of the western ideology.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of the theory of ideology system and the relevance of the current ideology in China determine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value realization of the basic system of socialism, which i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direction of ideology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ideology; social system; logic basis; practice orientation

B036

A

1009-3907(2017)11-0102-04

2017-05-08

国家社会科学专项工程项目(16ZZD010)

朱宏霜(1981-),女,河南南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制度方法论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2
关于早期蒙古社会制度的再思考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02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2
UAF的方法论意义
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制度对法律功能实现的影响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9:31:29
不受羁绊的女性
求知导刊(2016年12期)2016-06-20 18:42:59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