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文化对外传播与翻译的多维思考

2017-03-23 20:18:23
长春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徽州文化

卢 迪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徽文化对外传播与翻译的多维思考

卢 迪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徽州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古徽州以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征服商场,使其一跃成为中原地区经济文化重地,徽文化也因此发扬光大。如何传播徽文化,使其走向世界成为全世界的物质精神财富,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徽文化对外传播与翻译的视角出发,多方面思考和剖析这一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徽文化;文化传播;文化翻译

1 徽文化概述

徽文化崛起于北宋后期,发展成熟于南宋,鼎盛于明清时期,已有千年之久,是古代徽州长期积累、孕育形成的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典型地域文化。徽州文化涵盖了文物古迹、宗族制度、精神文明等多方面的内容,再现了徽州地区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徽文化影响力深远,且内涵丰富。

徽文化的形成是从古至今的徽州人民长期累积、继承和创新的结果,凝聚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和精神价值。

东汉时期,徽州居民久居山中,各自成户,人民的生活生产封闭落后,物质文化也相对落后。随着三国战乱爆发,人们不得不四处迁移。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混战、地域动荡,向南大迁徙出现。而中原人士的迁徙给南方带来了很大影响,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也随之传播。徽州地区也受到了中原的影响,如中原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甚至言语习惯、服饰打扮都对徽州产生很大影响[1]。

之后几百年,徽州风气昌盛,教育和培养人才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助力。由于中原文化和徽州当地特色的融合,相互影响、磨合、更新,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其中,徽商对徽州文化与商业的形成也具有较大影响,对徽文化的提高提供了助力。徽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资助建书院、兴文化、办教育。他们还乐于附庸风雅,招揽贤士,创办诗社、茶社,甚至陪养戏班、篆字刻书。徽商对徽文化的形成以及发展有很大帮助[2]。徽州是新安理学的发源地,朱熹及其弟子程颢、程颐开创的程朱理学对整个徽州的文化、思想、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

到了唐代,徽州更加重视教育兴扬文化,徽文化得到进一步扩充和发展。徽文化经过徽州人民的不断努力,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徽文化是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文化的分支和续流,它将保持自己独有的特色和传统生生不息流传下去。

徽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经过岁月的磨练与淘汰,在各种领域都有覆盖,而且内容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成熟。随着时代发展,徽文化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新形态,在不同领域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就其内容而言,徽文化既包括徽州商帮、徽州宗族、徽州教育、徽州村落等,又包括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民间工艺、徽州历史人物。具体来讲,徽文化囊括了吃、喝、住、行、学、乐等方面文化,如徽州茶道、徽菜、徽派建筑、徽州雕塑、徽州文书、徽派篆刻、徽派版画、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等[4]。

徽文化最核心的是宗教文化、理学思想以及商帮精神。宗教文化是徽文化的特色,极具地方特点,它以封建家长制为核心,辅助以血缘关系,组成了一个社会家族体制,其中还涉及祭祀、拜祭等活动,在思想、组织上面都有涉及。宗教是地域的,也是最带有地方特色的,宗教文化是徽文化的核心成分。徽州人民勤俭节约,重视伦理道德的精神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精神文化是无形的,也是经过时间的洗礼与积淀,继承下来的传统与文明。

这三个方面的文化是徽文化的主要价值所在,但学界对于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翻译问题却不够重视,因而徽文化的影响力不够大、传播不够远。现阶段有关徽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十分必要,中国现阶段提倡文化走出去策略,徽文化作为我国典型文化之一,应该重点推广出去。

2 徽文化对外传播

2.1 文化与传播

“文化”一词源于西方,最初是耕作土地的意思,爱德华·泰勒(英)最早提出了我们今日所说的“文化”相关的概念[5]。对于文化的定义有各种各样的见解,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文化包括知识、宗教、道德等层面,是人们经历过不同时期和不同形态的特质的复合体。文化是一定时期、一定民族的人对世界的共同理解,是人类社会的活动模式及其符号结构特征的整合。另外,文化传播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对于传播概念的定义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传播是联系世界上没有链接的部分;也有人认为,它是通过一些中间手段,如书信、电话、视频、网络等,将信息传输给他人的一种方式。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方法,何种目的,传播是一个信息、思想交流、沟通的过程。通过对于文化的历时研究,我们发现,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文化交流、融合、传播的过程,这其中文化与传播构成了互动的关系。文化是传播着的文化,文化在传播中产生,在传播中发展。徽文化要不断传承发展,传播尤为重要[6]。只有在传播中,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才能发扬光大、推陈出新,成为一种世界文明。因而,要关注于文化的传播对于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于文化传播关键性的理解;研究如何将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传播出去,从而发扬徽文化,使之传播得更深远、更广泛,保留住这一中国传统文化。

2.2 徽文化对外传播新思路

文化与传播密不可分。如何将徽文化更好地传播、推广出去,不断提升徽州文化的影响力,成为了文化发展的关键一步。目前,徽文化的对外传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外传播意识淡薄、不够重视,对外传播缺乏一定的国际视野、没有与国际接轨,文化传播不够主动等。本文通过对徽文化对外传播情况的梳理,结合当今形势,对徽文化对外传播思路有一定思考。

拓宽传播的途径和渠道,打造徽文化的品牌效应。旅游业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旅游促进文化的对外传播,文化也提高了旅游业的价值,徽文化的对外传播可以以旅游经济为载体。2011年,安徽省响应“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的号召,借机提出了“徽文化,让旅游更精彩”的主题,致力于发展黄山市的旅游行业,能够加快黄山文化的传播、扩大其影响。黄山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主的地区,其经济的发展依靠黄山的旅游业支撑,黄山的文化依靠旅游业传播;另一方面,黄山经济的发展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7]。新闻传媒是文化传播的大众平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合理利用新闻传媒是文化传播的必要手段。徽文化通常是以新闻为媒介进行传播,以此扩大徽文化的传播范围及知名度。安徽一般会运用电视、报纸、广播、微博、微信等新旧媒体对安徽省内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学术活动、民俗活动进行跟踪报道,以此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徽文化的魅力,从而能够提高徽文化的影响力以及传播度。

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要在内容上下工夫,还要运用新思维将内容以新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要重现徽文化的活力,要依靠新的形式来承载文化、传播文化。安徽省黄山市为激发文化旅游的新动力,先后开创并举办了“黄山国际旅游节”、“徽文化节”等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又结合本地民俗,推陈出新开展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黄山民俗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文化节庆活动[8]。不仅是这些节日,当地还通过排演文艺节目、举办专场演出的方式,将传统的民俗表演与现代化文艺表演相结合,新颖的舞台形式、恢弘的场面、浓厚的民俗氛围一起构成了展现徽州民俗、民情的一帧帧画面。黄山被称为“节庆之都”,节日众多,而且气氛浓厚。这些艺术活动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促进了游客对于黄山印象的提升及其文化的传播。

徽文化的传播需要有一定的动力,从而能够促使产业升级,增加文化产业投入,同时也借助产业升级拉动文化传播。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阶段,新形势下的产业转型升级给黄山带来了难得的契机。现阶段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产业升级的形势下,利用文化产业优化升级的机遇,促进徽文化的传播,扩大其影响。第一步,先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旅游文化的融合和交流。然后,采用新旧结合的方式,将现代文化的元素和经过历史沉淀的徽文化结合起来,加大文化工程建设的投入,从而促使产业优化升级。将传统与生态、自然融合,既能满足国内外旅客度假、休闲、娱乐、生活的基本要求,也可以更好地呈现源远流长的古徽州文化和本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徽州文化的无穷魅力。最后,站在长远发展角度,徽文化建设应与国际接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文化建设应以适度开发、保护文化遗产为前提,可以引进国际先进的理念、科技和国际化标准来进行科学合理的文化建设,但是,文化建设的过程是厚积薄发的过程,不能冒进。

3 徽文化译介

国际交流与沟通形势越来越严峻,综合国力的评判也包含有很多层面的元素。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评判的一个重要层面,代表着国家的文化层面,是一个国家历史、民族智慧的结晶。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响应国家号召,各地纷纷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包括物质、精神、民族、宗教以及其他文化层面的特色。近年来,徽州以其特有的物质精神文明底蕴闻名全国,徽学更是成为显学,徽文化成为安徽省文化交流、对外发展、强省建设的“活招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为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翻译提供了自由、便利的背景,如何清晰地定义文化,并将其完美地翻译出来,是目前探究的问题。文化翻译是一门学问,翻译过程既要简洁明了,又要保持“原汁原味”[9]。对于地域文化的翻译,一定要做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地方特色。徽文化的对外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也是将地域特色传播出去的过程。要结合地方情况,加入地域特色,将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体现出来,从而有利于传播地方文化以及地域特色。徽文化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徽文化的翻译和介绍。如何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接受并认同徽文化,需要深入了解徽文化,并能通过国际语言清晰、形象地向世界展示徽州文化的真实内涵。

对于如何做好对外翻译工作,最重要的是培养翻译人才,只有培养出大量的翻译人才,才能够更好地做好翻译工作,结合地方特色,尽力做好徽文化的宣传与传播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要全面加强在职文化工作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徽文化翻译培训,通过接受中西文化专家的指导和国外文化专家的建议,不断提高自身水平;还应引进高文化、高素质的外语人才,高度重视文化翻译的创意和有效性,全面调动翻译工作的积极性。从事翻译的工作者既要打好基础,深入了解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树立文化品牌意识,又要与国际接轨,努力拓宽自身的国际视野,了解国外生活学习及参与文化活动的方式和规律。提高徽文化翻译的接受度最重要的是要迎合阅读者的口味,这就要求译者注重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语言特色以及特殊用语,从而在跨文化语言的语境下,提高翻译的效率与接受度,促使徽文化的翻译能够高效、易懂、传播快。其次,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提高徽州文化对外翻译效果。徽文化的文化翻译,对于文化传播至关重要。现今来看,这方面传播的缺失对于文化的传播是一个不利因素。对于徽文化翻译的庞大工程,要建立专门的部门或组织,做好徽州文化翻译文本长期战略。时代不停向前发展,不断有新事物、新事件出现,这就需要翻译者不断结合实际研发与之相应的翻译方法和途径。最后,文化的翻译在做到让外国人清晰理解的同时,更应注意传达文化的内涵和深意[10]。中国古人云:“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要被传播和翻译,不仅要做到内容上的同步,还应做到文化内容是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如徽州甲酒,古代称“徽州夹酒”。“甲”是“夹”的谐音,后取“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第一”之意,将夹酒替换为甲酒。有美酒之称的“夹酒”香气醇厚,色泽清澈。“夹”在英语中翻译为“mix”,是混杂、混合之意,若是将该酒翻译成“Huizhou mix spirit”,虽然直译过来是“徽州夹酒”,却丢失了“甲”的意义,相信外国人也不明白这是什么混合酒吧。而且,中文的“酒”这个词包括了所有种类的酒。要在前面加上形容词如“白酒”“红酒”才能区分。然而,英语中不同的“酒”有不同的词语表达,如“wine”和“spirit”,前者指的是葡萄酒,后者指的是度数高的、经过蒸馏的酒。如果只将“徽州夹酒”直接翻译出来,而没有将“甲”的意思翻译出来,也不能表现出徽州甲酒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11]。因此,要做好徽文化的翻译必须咬文嚼字,斟酌这些名词背后以及历史上的含义,博大精深的徽文化需要深层的挖掘才能更好地被诠释。

4 结语

徽州文化,是徽州人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而丰富的底蕴。徽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特征、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形式和内容,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继承发展并推动徽文化走向世界,对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现代意义。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翻译是时代要求,作为新时期的公民,我们应有这样的文化自觉,主动学习、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并承担起弘扬和传播的使命,让徽文化更加生机勃勃地发展下去。

[1] 周晓光.论明清徽州文化的阶段性发展[J].江汉论坛,2015(1):92-100.

[2] 曹志.徽商在徽文化创建中的贡献探微[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76-79.

[3] 汪玥.徽州文化与地域环境艺术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

[4] 《徽州文化全书》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徽州文化全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5] 周毅.传播文化及其过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1):111-117.

[6] 庄晓东.文化传播研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4(2):59-63.

[7] 黄华芳.徽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路径分析和选择[J].宿州学院学报,2016(10):90-94.

[8] 张李男.产业化视角下的徽文化资源开发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8):16-17.

[9] 倪珊珊.浅谈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5(15):187.

[10] 刘菊.徽文化外宣英译文本的现状及修正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2015,30(5):60-64.

[11] 詹凯丽.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徽文化翻译:以黄山“四绝”翻译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5):91-92.

责任编辑:柳 克

DisseminationandTranslationofEmblemCulturefromDifferentPerspectives

LU D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China)

Huizhou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With the pioneering spirit, the state of Huizhou has made it a place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central China and its culture has been carried forward. How to spread Emblem Culture and make it move to the world, and thus become the material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world, is still a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reign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Emblem Culture, thinks and dissects the problem in many way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Emblem Culture; cultural transmission; cultural translation

G125

A

1009-3907(2017)11-0077-04

2017-06-20

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7A0886);安徽大学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2016年度招标课题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徽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无编号)

卢迪(1981-),女,安徽淮北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比较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徽州文化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6:38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徽州春雪
江淮法治(2022年3期)2022-03-16 06:54:26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金色徽州
江淮法治(2022年15期)2022-02-04 19:13:47
徽州人
摄影世界(2021年6期)2021-06-18 09:33:44
徽州绿荫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