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芦溪二小 彭小琴
选准切入点 提高语文素质
——论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芦溪二小 彭小琴
语文教学分教和学两方面,主要是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多读多写。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并不在于“积极”回答一些支离破碎的问题,不在于积极“配合”老师的分析而猜出“合乎老师要求的结论”。这个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动口读,动手写,动脑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大力引导,启发学生自学。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语文教学方法应该百花齐放,但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紧扣提高学生语文这个素质为中心,而提高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他指导学生用“读、划、批、写”的方法学习课文。“读”就是仔仔细细地读课文,做到认真读,反复读。“划”就是把课文中生字生词和重点词语划出来,自己查字典,正音、正字、理解含义。“批”就是把段意、体会批注在课文旁边,其中包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心得。“写”就是在读、划、批的基础上写读书笔记。在读、划、批、写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具体的指导和评价。这样学生自觉预习课文,读写的机会大大增加,读写能力得到切实提高,教师的负担又不过重,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效,可谓一箭双雕。有一位老师教《师说》,事先印发给学生练习题和思考题,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完成练习题。一课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起来不怎么“精彩”,但非常实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们的语文教学,讲的就是精要、实用。课堂上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学,学生通过潜心钻研、启发、顿悟,最后举一反三,渐入佳境。假以时日,则学生的语文素质就会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能够得心应手地写出高水平的文章。
语文教学不仅仅围绕着“两本书”即一本课本,一本教学参考资料打转转,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学点知识,在读写方面尽可能扩大接触范围。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常地大量地阅读各种文章、报刊,学生的读写能力就能迅速提高。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学校图书资料的添置,更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举行了以“畅享阅读,争做文化小公民”为主题的读书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是非常有利的。目前,我校可提供学生阅读的场所越来越多,如阅读平台:学校的图书室“求知书屋”、开放式“阅读书屋”、教室里的图书角“幸福书吧”、楼道里的文化长廊“快乐书屋”,让孩子们在书的海洋里畅游!课外阅读走进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每天早上二十分钟美文朗读, 每节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每周一节课阅读欣赏,每学年一次大型文学常识比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让学生多读课外书,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质疑解惑的实践活动。有的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采用了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自制卡片,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这种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笔,把训练落到实处的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的考试如果过分偏重知识题,偏重课文,读和写所占比重小,就不利于学生形成自学习惯。小学高年级,初中语文考试要向读写偏重,要向课外侧重。命题应充分考虑杜绝一些学生的投机取巧;作文题目,不要出一般化的现成题目,也不要出怪题、偏题。考试内容偏重阅读和写作,偏重课外,就能有力促进学生自觉阅读和写作,通过这种“强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总之而言,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而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又成为关键之中的关键。我们应当相信,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是必须做到而且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的教学观念改变了,功夫下到了,那么我们自学习惯的形成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