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代亚军
紧扣“五要素”,打造卓越高效课堂
文 | 代亚军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基础教育提出了一种新的挑战。数学不单是一种基本工具和基础能力,而且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质。数学核心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完善的过程。
为了落实新课程理念,推进数学课堂教学变革,重庆市江北区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五要素”课改合格标准,即有明确的、可检测的学习目标;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不少于20分钟的时间;有学习策略的指导;有不少于5分钟的教学反馈环节;有民主平等积极互赖的师生关系。
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只要我们按照“五要素”打造卓越高效的数学课堂,就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力。完成一节课的数学教学内容与培养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力之间并非不可调和,而是完全可以两者兼顾,相得益彰。
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和创新能力目标。目标要正确体现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在“课标”的“总体目标”和“内容与要求”的指导下,设置并陈述课堂教学目标;目标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避免抽象、空洞;要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学生在学习后要进行哪些判断,要做哪些事,掌握哪些技能,或要分析、解决什么问题等等。在课前或课尾要让学生明确知道本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应该掌握哪些技能,并且在练习中是否巩固掌握,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怎样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对之要做到心中有数。
新课改更加贴近生活,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作为教师,首先,要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因而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学习“位置”问题,我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其次说出你的好朋友坐在哪,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如“升与毫升”的问题,我让学生自己去记录家里瓶瓶罐罐的容量、喝的饮料瓶和酸奶瓶的容量,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对升和毫升有基础的认识,然后再进行比较。这样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是独立思考和自我消化的关键环节。数学必须要引导学生开展主动理解、探索知识的数学思维活动,通过独立练习才能牢固掌握知识,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在学习探索过程中,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交流,充分经历过程。同时还要根据具体内容恰当安排学生独立学习时间,学生的活动要追求有效,不走形式。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探索过程中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节课时,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猜想、验证去认识、归纳面积的计算公式,获得获取信息的经历和不同的学习体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此我们在知识的讲解、探索、练习中随时都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提炼和学习策略的指导。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的规律在哪里,必须明确地告知学生。
数学意识其实是指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考虑问题或进行思维的习惯,也就是通常说的“数学头脑”。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入学开始就需初步培养,刚开始能够用数和简单的图表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选择一些简单有用的信息并进行简单归类,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慢慢学会根据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并做出猜想,解释结论的合理性,逐步形成较强的数学意识,利用已知的知识推断出与其有因果关系的新的知识,它是数学的严密逻辑性的反映。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目的。
学习中,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犯粗心的小毛病,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形成缜密严谨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大胆尝试的勇气,克服困难决心等等,并让他们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其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
反馈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调节教学节奏进度的必要手段,必须要及时地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机智运用反馈调节机制,通过观察、提问和练习等及时发现学习困难并准确判断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教学,为学生提供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学习效果。
新课改真情呼唤的是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尊严、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要给予尊重和关注,展现和蔼可亲的教态和流畅自然的语言;提问具有启发性和激励性,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积极思考心情舒畅,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情感,做到及时消除师生间的误会,要杜绝教师的一些赌气、情绪化和非理性的行为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要在课改中多管齐下、多方施策,打造“五要素”的数学卓越高效课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北区科技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