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化市老年大学文学班教师 朱思愚
一片丹心为夕阳
□ 兴化市老年大学文学班教师 朱思愚
有幸执教于兴化市老年大学诗词班和古文(四书)班,至今已整整25个年头。我只是尽了绵薄之力,老年大学却给予我崇高荣誉——2015年获评“江苏省老年大学百佳优秀教师”。感恩,就得继续拼搏、努力。回顾我25年的执教生涯,可以归纳为三个“不停”,五个“结合”。
三个“不停”:读书不停,写书不停,教书育人不停。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安可不多读书?读书如同“充电”。25年来,我每天读书,每月有读书计划,每读必有心得。并先后创作了个人诗词专集四本,其中三本已出版,一本即将付梓。编写了教材《延令子诗词讲座一百讲》。不读,不写,安可教书?此三者,须臾不可分也。
五个“结合”,乃我25年执教老年大学之心得。
一是将个人志趣与奉献老年教育事业紧紧结合,这是力量的源泉。老年大学创办之初,无资金、无校舍、无教师、无教材,可谓一穷二白。我与同仁们迎难而上,写讲义、编教材,在教学道路上摸索前行,渐渐迎来老年教育的春天。25年来,无论严寒酷暑,我总是雷打不动地按时到校,即使老伴三次手术,我也依旧坚守三尺讲台,可谓一片丹心向“夕阳”。
二是将教师与学员的积极性紧紧结合,即强调师生互动。为此,我把握三点:一是带头创作,做出示范;二是对学员习作进行面批,引领前行;三是课上点评优秀习作,并以此展示交流讨论,有利于学员取长补短。如此,学员创作热情高涨,优秀习作不断涌现。
三是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紧结合。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三尺讲台是学校的主阵地,但单靠小课堂远远不够,要开阔学员眼界,增加创作素材,就必须深入生活,到社会大课堂去学习、去感受。于是我们创建了兴化市老年大学拱极台诗社,去景区采风,到企业参观;现场聆听专家的诗词讲座;在泰州市望海楼政府论坛开设诗词楹联作品专栏……这些让学员增长了见闻,也让外界了解了老年大学、了解了我们的诗社。正如大家所说:“我们的眼界宽了,梦想才会更灿烂。”
四是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学员的共性与个性特点,不断提升教学效果。老年人学习写诗词勤奋细心,理解力较强,但也有个别学员学得慢、问得多、忘得快。为此,讲课时要注意照顾各个层次学员的需求。解答提问要及时,对重要的内容和遗忘率高的知识点,必须适当重复。既要精心辅导学得快的学员,使其多出精品佳作;又要耐心帮助学得慢的学员,让他们尽快体会到诗词创作的乐趣。
五是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紧密结合。过去我们习惯于教师串讲课本适当写板书,间或提问,其教学模式比较单调。现在运用投影、电脑、微信进行立体化教学,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今非昔比。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备课必须更充分,技术性的要求也更高。学员们调侃说:“我们朱老师有两把刷子。课堂上是好老师,论坛上是好版主,微信上是好群主,采风时是好导游。”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老年大学人永远是年轻”,77岁的我也不例外。立志在老年教育的园地里继续辛勤耕耘,让夕阳之花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