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教育思想的时代特征

2017-03-23 16:59
教育家 2017年42期
关键词:公平思想发展

公平教育思想的时代特征

文 | 时俊卿 李 芒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世界各国纷纷掀起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在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批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这些教育思想、思潮、学说虽各有不同,但几乎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过程的公平化、个性化放在突出地位。同时,教育公平化、平等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内在要求。公平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平等思想和教育参与性。教育平等思想包括教育机会均等和学生个人成就机会均等。相关的理论与改革实践的成果,概而论之,可以概括为具有时代特点的公平教育思想。

什么是公平教育思想

公平教育思想概念的核心是公平教育。它具体体现为:每一位合法公民包括未成年人,都具有获得教育的机会和义务,在教育活动中享有主权与尊严。学者认为,公平教育首先可体现在教育的平等,例如教育机会的平等、教育权利的平等、教育资源平等和接受教育义务等;其次表现在教育活动中人格尊严、地位和教师并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卑之分。师生间的互动是双方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对话与交流,而不是以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方式展开。学生或学习者的主体性参与是课堂教学公平的灵魂,指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具有一定的交流与合作意识,能主动参与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走向主动探究、合作发展的前台。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里,学习者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探索未知世界,感受心灵自由成长的愉悦。任何一个学习者都潜藏着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思维,公平化的教育就是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为中心,时时注重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

教育公平主要指的就是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两个基本方面。具体讲应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机会的均等,不论地区、性别,不论贫富、身份,都能平等地享受宪法规定的受教育权;二是教育资源占有的均衡,不能因为地区、城乡以及结构上的差异而有优劣之分;三是教育质量的普遍同质,不应该人为地区分出不同的教育档次和质量标准;四是教育政策的平等;五是教育体制的公平。

当前关于教育公平有多种说法: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等。我们认为,重要的不是给教育公平分类,而是明白教育公平的本质意义。终身教育理念下所谓本质意义的公平是指无论何时何地、用何种方法,所有人都能通过这种教育获得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所必须的再生性学习能力,即生存能力。也就是说教育公平在本质上是一种 “学习能力的公平”“生存能力的公平”。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教育权利的平等已不是问题,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也就是说对教育公平的关注集中在给所有人公平的发展和竞争的机会。教育公平最基本的就是教育资源公平地分配给学校和学生,即面向全体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教育资源与教育资本的均衡绝非简单的社会公平问题,因为“均等”的分配并不一定是公平的;“公平”也不一定就是均等。公平比平等、均等更抽象,更具道德意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需要、个性、差异,在师生间展开平等的对话、交流,让教师的公平态度,通过课堂体现出来,它直接影响学生公平精神的形成。

教育平均主义并不能实现教育的平等和公平的思想,可能而且应该的只能是因势利导,利用教育的分层和流动功能,让有不同需要的人受不同的教育,这也恰是实现教育公平化的本意。经过政策拉平和制度矫正,让所有的人受同样的教育,虽然人为造就了结果的“平等”,但也付出了抹杀个性差别、牺牲教育自身特性的代价。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将公平思想作为一项核心的教育理念,公平教育作为落实《意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指向学生的心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公平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使每个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现代公民,并认为公平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在课程理念上,变学科本位观念为注重学生发展的观念;

在教学观上,强调以公平平等的师生关系取代基于权威和授受的师生关系;

在学生观上,把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主体,教师应以公平平等的态度研究学生和学生的发展;

在教师观上,强调教师通过个人魅力权威,对学生的学识、思想、价值观进行指导、引导,而不是强制和灌输;

在课程评价上,鼓励、吸引家长、社区等广泛参与并采取多元、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评价,把素质评价与知识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自评、互评与专家、家长、社会的综合评价结合起来。

国内外公平教育思想的发展

我国教育发展至今,始终以“传道授业解惑”、塑造、训练为主要任务,给人一种以权力为主的感觉,感觉教育是一道神圣、权威的光环。在大部分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还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且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同时在学术和教育上,追求短期效应。更有甚者,只追求形式上的而不是注重实际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与教育机构的领导缺乏公平教育的意识有关。他们只习惯于凭经验、感觉进行工作,习惯于将学校当成人的加工厂,认为学生的质量有教师管着就足够了,而表面上呼应公平教育的教育也是一种现代社会、教育形式的逼迫,装装样子而已。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目前的教育资源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也不能完全达到公平教育的要求。教师、教育资金和教学设施短缺,学生本身以及家长对公平教育理念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各地经济情况以及生活风俗等差异大,都造成了公平的教育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要使公平教育的理念真正为广大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和所有教育工作者接受并付诸工作实践,还要付出更艰苦的努力。

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使每个人充分意识和发掘出本身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解放自己,更好地体现了公平教育思想。因为归根到底,一个人发展、成功的标志是发挥出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最大潜能,而追求千人一面的同一化、标准化,只能导致尴尬与失落。例如,伴随着高考主义的瓦解,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限于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倾向于激励思考。在社会价值转型时期,教师由权威的知识传递者、讲授者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帮助者、激励者甚至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这些都是总结过去、立足现在、着眼未来而得出的观点,它们无疑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的:因为校长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领导者、实施者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者。

新的时代精神极力反对“非人性”的课程,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关注学校教育的日常生活。关注生命,关注人格,关注尊严,这是人类在走过诸多弯路后对人的存在的重新反思,也注定新世纪的教育改革要走公平化教育发展的道路。新世纪的教育应该在尊重学习者现实存在的前提下,剥去工具理性奴役人性的硬壳,还给学习者以人性的课程和教学。显然,这种公平化的课程应该是以儿童发展为本位的课程,关注学习者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把知识技能的传授跟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统整儿童经验与知识体系,实施整体性、真实性的课程与教学。公平教育思想强调重视教育中人的因素,将人——衡量万物的准则——放在教育动力的核心位置。公平教育思想突出体现在对作为主体的人的独立性、个性、创造性的重视上。

在这种主体教育思想下,《意见》提出了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关注人。“教育是为了一切人的发展”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创新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师生关系方面,有的教师强调“教师中心说”,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积极主动的一面,重教不重学,这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教师常常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求学生无条件执行教师的指令,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教师常以训斥、惩罚等作为教育手段,使师生关系处于互不信任、互不沟通理解的状态。

在学生的主体参与方面,教师往往仅从自己“教”的方面去进行教学设计,很少考虑让学生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之中。而学生不同程度的参与能化解师生矛盾,加强互相沟通、理解,提高师生之间的角色认同,满足学生主体性的自尊需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教学两分离的缺陷。在创新方面,由于我国教育长期以来注重的是学生的维持性学习,忽视了诱导,忽视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性是自主性的延伸与发展,是主体性的最高境界。我国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际公平教育的发展中,杜威是公平教育突出的倡导者,公平主义教育观是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倡导的公平主义教育的完整内涵是:这种教育以实现他所理想的公平主义为目的,同时,这种教育本身也是公平的。他提出,公平主义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要重视儿童的天性与个性,坚决主张“公平的目的要求有民主的方法来实现它们”,培养有公平精神的人,只有在公平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受到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思想影响,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与良好的师生关系,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制约,强调与学生自由地交流思想,从而使学生的“自我”得以实现。

日本发表的教育改革咨询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对照重视个性的原则从根本上重新认识教育的内容、方法、制度、政策等整个教育领域。”韩国在制定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时,也突出强调了自由、自主、自律精神,他们提出了“全人观念”,其内涵是:健康的人,独立的人(包括自信、自主决策能力、进取开拓精神、强烈的民族意识),创造的人,道德的人。再如,苏联的一些教育改革家提出了“合作教育学”的思想,主张“个性的民主化”,即“个人的一切才能和精神力量的发展和解放”,认为“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我们的目标,合作教育学应该成为个性发展的教育学,而不仅仅是智力发展的教育学”。这些共同的趋势反映了各国把培养具有进取意识、创造精神的社会历史活动主体,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放在教育改革的首位。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一个根本的问题,培养的人才缺乏主体性,表现为学习被动、缺乏个性、动手实践能力差、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弱等。我们的教育常常是强调学生对师长的服从顺应,而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

无疑,公平教育的思想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迅猛发展的中国教育,基于中国的社会发展背景,核心要解决的更是公平教育问题。

公平教育思想发展与展望

对于我国现实而言,尤其是“社会主体”的教育观,失误在于错把教育的社会功能当成了教育主体,压倒了教育中个人的价值,束缚了个人天赋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反过来也扭曲了教育的社会功能。而21世纪的现代教育,则要求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全面发展,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全面的释放与弘扬,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也因此,教育应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依据和出发点,对传统教育中的不合理方式进行变革。而教育公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的发展水平的根本尺度。教育主体概念的提出,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深化发展的一大标志。它表明教育理论研究开始由重物转向重人,由他律转向自律,由低层次转向高层次。它反映了人们在经过长期的探索之后对教育论的充分自觉,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教育的深刻反省。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的时候,公平性、主体性已成为其两大基本主体。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在各个实践领域中主体力量的提高,人类不断对自身的存在状态进行反思。古代人说:“我不属于自己,我是属于城邦的。”中世纪的人说:“我们不属于自己,是属于上帝的,要为上帝而生,为上帝而死。”现代人则说:“我属于自己,不属于任何人,也不属于天使和上帝。”一个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已经真实地到来。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必然引起整个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也必然要求作为主体的人的进一步发展、提高,而我们的情况则是:数千年的封建主义统治,造成我国从未形成具有真正独立人格的个人主体。

作为公平教育应具体体现如下几点:

主动参与公平教育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观和主体能动性的统一。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创造的机会,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自主创新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是公平的最高表现。创造性教育已成为我国顺应21世纪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主题之一。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公平教育为创造性的教育提供了实践的载体和方法论基础,而创造性的教学意味着,在创造型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与学方法培养创造型的学生的过程。

合作学习公平教育的合作学习建立在科学交往观的基础上,将教学过程作为师生共同构建学习的过程,互为主客体,体现师生间、学生间合作、公平、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教学过程中的交往呈现出多样、丰富的形式,并使教学认识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公平教育关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积极建立群体合作学习关系。

尊重差异与以往教学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相比较,公平教育强调要尊重差异。尊重差异有两个含义:一是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教学应该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二是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为此,在教学中要分别指导,分层教学,而不是按统一模式去塑造学生。

体验成功公平教育强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是一种乐观向上、体验强烈的积极心态。公平教育在强调体验成功的同时,还提出让学生要有适当的失败和挫折的体验。

概括说,公平教育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观点:在学生观上,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在教学价值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师生观上,强调师生互动,尊师爱生,公平和谐;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知识与规范的内化;在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观上,发挥教学评价的公平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以学生素质生动活泼的发展为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时俊卿,中国教育学会教改实验区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从事教育研究工作30 年, 主要研究方向在教学应用理论、教学管理、评价、测量理论与技术和教育研究方法等领域。曾主持“九五”“十五”全国教育科学部级重点课题研究,是2008 至2011 年度北京市政府课程改革招标项目负责人。指导、参与10 余项国际、国家、市级科研课题。研究成果曾获教育部课改成果一等奖

李芒,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教授,教学行为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学习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得者,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编写者,“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编著者,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猜你喜欢
公平思想发展
公平对抗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怎样才公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笨柴兄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公平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