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郁证从气论治

2017-03-23 15:39左晓柳钟志兵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郁证行气方剂

左晓柳 钟志兵

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04

“郁”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是运气医学论述中“胜、复、郁、发”四大病证之一。明《医学正传》首创“郁证”这一病名。郁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郁”是指外邪、情志、饮食等因素所致之郁;狭义的“郁”专指以情志不舒为病因的郁[1]。不论广义之郁亦或是狭义之郁皆是以气机郁滞为病理基础的,故本文主要从气着手,探讨郁证的治疗。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对于郁证我们更应该用系统性的观点来看待,它不是一种单一的病证,而是由于气机升降失调导致肝气郁结,心气不舒,脾不运化从而逐步引发五脏功能失调的一类综合病证。历代医家在探究郁证病因中皆认为郁证的发病与气的关系甚密,如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郁证》中说过:“郁证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同为清代的费伯雄在《医方论·越鞠丸》中亦说过:“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流通,郁于何有?”。气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实体,百病生于气,气不仅是构成宇宙万物之本,气的失调也是形成疾病的根源,从气论治也就抓住了疾病的根本[2]。郁证的发病与诸多因素有关,但总的说来,气机郁滞是发病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又导致了其他疾病,病位上涉及五脏六腑,而以肝、心、脾三脏最为突出。由此可以看出郁证的治疗应以治气为基础,畅达气机是郁证治疗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此基础之上再综合其他具体情况进行论治。

2 治气

2.1 理气

理气法是疏理气机、调整脏腑的一种治疗方法的统称,尤适用于人体气机郁滞不畅之症。当情志失调导致肝失疏泄,使气机郁滞在胸胁部位不能外出而成为气郁,此时患者就会出现情绪不宁、郁闷忧愁、胸胁闷胀、嗳气等症状。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则会导致气郁化火,出现急躁易怒,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等症状。郁证实证当以泻之,故当气郁或气郁化火时,应用理气之法以疏肝解郁,清肝泻火,协调脏腑功能。理气药物调治宜用辛润宣通之品,如柴胡、香附、吴茱萸、芍药、陈皮、积壳、木香、白术等,或服用柴胡疏肝散、逍遥丸等方剂[3]。若气郁化火者可加用黄连、栀子、生地等清肝泻火药,或服用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等方剂。因理气药具有辛温香燥之性,过量则容易耗散人体正气,损伤阴液,故气弱、阴亏、津伤、血虚者慎用,在方剂配伍时药味及剂量应适度,且不宜久服,中病即止,以保持人体正常的气血阴阳协调。

2.2 行气

郁证既是许多疾病形成的原因,也是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且诸郁往往相因而病,互为兼夹,寒热并见,虚实错杂[4]。“郁”可以化生诸病,诸病亦可化生“郁”,人体患病多是因郁而得,而气郁又是诸郁之始,日久则化生诸郁[5]。若气郁迁延过久,可化火、生痰、生湿,从而影响气血运行、津液输布和饮食的传化,导致瘀血、痰湿和食积等病理变化。郁证到此阶段已经不再局限于气郁之证,而是化生了其他疾病,故当气机运行阻滞,尤其与其他病理产物相互搏结而致病时,如果我们仅仅是活血、祛痰、化湿、消积,这些治疗方法对疾病只有缓解作用,而要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则应重视行气的作用,在行气的基础上祛除其他病理因素,疏调气机,使全身之气畅达平顺地运行。

气可以推动血液、津液的运行、输布和排泄,可以具有温煦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也可以促进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6]。郁证总以气、血、津液在人体内运行涩滞不畅而致病,故当在气郁之后又化生了痰郁、湿郁、血郁、湿郁等证时,应审其主从,察其先后,即所谓“知犯何逆,随证治之”[7]。气具有推动的作用,可调节津液的运行输布,温华痰液,故痰郁治疗应以行气化痰为主,药物多以瓜萎、陈皮、杏仁、半夏、桔梗、茯苓、白术等为主,或服用橘红丸、二陈汤、清气化痰丸等方剂。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郁者宜用桃仁、丹参、赤芍、香附、红花、延胡索、郁金、川芎、牛膝等行气活血药,或服用血府逐瘀汤、血郁汤等方剂。湿邪致郁则用行气化湿药,如苍术、茯苓、砂仁、厚朴、薏苡仁、桔梗等,也可服用湿郁汤、木香顺气丸或苍术二陈汤等方剂。饮食积滞可用行气、化积、消食药,如神曲、莱菔子、厚朴、枳实、麦芽等,亦可服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消食剂调和脾胃。

2.3 益气

《内经》中说过“折其郁气,资其化源”,虽然郁证病机为气机郁滞,但郁而化热,过热则会损耗人体的正气,使机体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达到阴阳平衡[8]。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亦指出郁证有实有虚,强调从虚论治郁证,开创了以温补之法治疗郁证的先河[9]。当气血、痰湿瘀滞,病理产物停于体内过久,不仅会逐渐耗散体内之气,也会让机体的整体功能失调,郁证必然会由实证转化为虚证,机体可出现倦怠乏力,精神不佳,饮食二便失调,失眠多梦等心脾两虚、心肾阴虚的症状。虚则补之,在郁证后期应根据病变脏腑和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补益人体正气,调补心脾、滋养肝肾。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故在方剂中应适当配伍补中益气、益气养血的药物,使气和则血和。方剂中可配伍黄芪、人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当归、大枣、麦冬、甘草等补气养血健脾药物,或服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中药汤剂。

2.4 养气

《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有“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的说法,明确提出了情志乃五脏气化所生,在郁证的发病中气机郁滞不畅是其重要因素,而情志内伤又可导致气机郁滞,二者互为因果,故可知在治疗郁证时,应从气和情志的关系着手,调神养气当是正理。郁证治疗除了药物以外,调养心神情志在郁证治疗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使患者的精神、思想、情绪往积极乐观的方向转变,配合药物共同达到治愈目的[10]。郁证患者在平时要注重调养情志,心神应恬淡虚无,移情养性,保持精神放松,避免精神刺激和不必要的压力。除此之外,郁证患者亦可以运用导引行气来养心调神、修身养性,导引行气来是围绕人体形、气、神进行的自我康复锻炼,包括调身、调息、调心三大要素[11]。在导引的过程中,通过肢体的引导和呼吸运动的配合,以形养气,以气养神,使机体舒缓,心境宁静平和,阳气固密,周身气血运行畅达,神经系统平和稳定,从而实现心神协调,气机畅达,脏腑调和,百病不生。

3 结语

行气、益气、养气条达全身气机,气和则郁证自解,人即安和。由此亦可知,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应追根溯源,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从而直捣病所,一举击溃病源。

(通讯作者:钟志兵)

[1]杨盛明.中医郁证的发展浅议[J].中医杂志,2007,48(09):857-858.

[2]古正涛,沈鹰.论“百病生于气也”[J].天津中医药,2008,25(05):388-390.

[3]司国民.气郁证中医文献与证治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

[4]李慧燕,李德新.郁证之症因及证治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9(03):24-25.

[5]黄健,郭丽娃.张景岳中医心身医学思想辨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15,11(02):153-155.

[6]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5-76.

[7]殷学超.三消法在郁证治疗中的运用[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11):650-651.

[8]王萌萌,吴文庆,刘方铭等.解郁还须益气[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14(11):107-108.

[9]梁喆盈,雷英菊,金玲.张景岳论治郁证浅析[J].时珍国医国药 ,2008,19(02):493-494.

[10]孟媛.郁证治疗以“调”为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02):14-15.

[11]程志立,刘剑锋,秦培洁,等.中医养生与导引行气[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32(01):49-52.

猜你喜欢
郁证行气方剂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郁证病名解析❋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甘草在方剂中的作用及配伍规律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郁证辨治探析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