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写作教学的有效整合
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 王馨莉
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的统一。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课的活动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内容,这与活动内容的新颖开放、活动方式的灵活多样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对于教师来说,却是一项很难把握的内容,尤其是在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的自主性往往把握不够。一些教师是走下了讲台,却搞起了“垂帘听政”:教师定目标,学生去完成;教师定程序,学生去实施;学生去“表演”,教师做“裁判”。而有些教师则完全“放任自流”,任由学生瞎折腾,最终导致教师指导作用的缺失,甚或教师成为“旁观者”“局外人”。这些都成了影响综合性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瓶颈。如何辨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成了我们一线教师关注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依托综合性学习活动,开放思想、阅读、生活、形式、语言、评价等各个教育环节,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在培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和写作素养,在将近一年多的时间内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尝试构建新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平台,从活动形式、活动内核、活动引导三方面整合写作教学,挖掘学生学习的本源,并着力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综合性学习和写作教学的整合问题,从而力图在一定层面上实现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
学习的形式很多,但首先必须是自主学习。因此,整合综合性学习和写作教学的过程要从转变教学理念做起,在整合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感,把语文变成学生个性成长的需求。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要从尊重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鼓励他们勇敢地发展自我、认识自我、发掘自我,实现良好个性的自主发展。综合性学习既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情景,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在校学习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受到了学生广泛的欢迎。
(一)构建开放的活动形式
1.构建注重过程的学习活动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学习问题、布置学习任务,在限定的程序内,学生要自主查询和积累资料,每个学生可以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编和交流,同时及时记录情感体验和活动心得并编好目录,以实现所需资料的快速查询。最后学生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出问题解决的结论。
就以本校作文教学的阅读课程为例:教师规定每位同学都准备一本摘抄本,定期(每星期至少2篇)摘录自己喜欢的美文、诗、歌词等,给这些材料打等级,再说明理由。或谈感悟、写触发、写评语等,或看了一篇文章,你也写一篇,并请好友为你的美文写评语。学期末每人交上至少一本装入写作档案袋,并对你的写作兴趣和良好习惯进行等级打分,记入成长记录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实验研究已经表明:学生充满趣味的课外阅读对发展其写作能力,远胜于机械的写作训练。故以上做法确实有推广的理由。
2.构建注重空间的学习活动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师预先布置学习任务,提出学习要求,学生在活动时分组准备,不仅在课堂内查找、筛选文字资料,也深入接触实践和生活,在活动中搜集、运用、交际。然后学生根据学习要求完成探究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示、交流,教师、学生进行评价、总结。
我带领的《风华》文学社在开展研究“香山文化”专题时,教师带领学生去参观了香山、烈士陵园,又结合学校地域特点,向附近的居民了解当地关于香山的传说。在这之后,同学们不满足于看到的现状,利用学校和区图书馆,上网查找阅读有关资料,从香山的考古价值、文化到其发展前景,列举了大量数据,令人信服地说明了香山文化对于张家港的影响。由于学生视野从课内拓展到了社会生活,写作的形式也不再满足于狭小的作文范围,有的尝试写调查报告,也有的策划保护古迹的签名活动,还有撰写组织活动的心得体会……让学生在阅读社会生活中感受到历史对于人文的影响和推进,在访谈、阅读、交流、写作中与他们的心相会、交流、撞击,获得心灵的沟通,感受写作的愉悦。
3.构建注重内涵的学习活动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就是:通过教师启发、点拨,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相关命题,再进行探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完成形式多样的活动成果,得出对命题活动的评价,再在课堂内进行交流总结。
这一类活动形式设计努力满足“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确保学生的兴趣热情,就作文教学而言,不仅要有各种各样的阅读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组织各类的团体开展多样的文学活动,具体做法有:
(1)定期开展文学沙龙进行专题探讨,并做好记录。
(2)在班级内部组织各类小的文学团体,分组分项进行小课题或文学创作,不定期编辑班级文学刊物。
(3)组织话剧社、影评社、书评社等各类学习活动团体,丰富文学活动的内涵。
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小舞台,引导、激励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构建个性的活动内核
通过综合上述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在整合背景下的写作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和相应的资源库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极大地丰富了活动的过程。但是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只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载体,“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才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构建真实的体验。个性化的表达首先应该是真实的。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写作要“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体验,真实的生活,是综合性学习所必需追求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类社团活动,设置真实的生活场景,营造自由对话的氛围,通过相互交谈、讨论、启发,从生活经验和体悟中发现写作素材。
2.构建自主的构思。即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出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外部的过多干扰。要使学生获得这中体验,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规范的观察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生活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指导整合梳理,形成学生自主的构思,自主活动使得学生能写自己爱写的东西,比起“假、大、空”的掉书袋式的文章来,学生的字里行间透着他(她)们发自内心的纯真。
3.构建创新的思维。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创新并不意味着放弃课堂,去开拓所谓的“第二课堂”,相反,教师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入到传统题材上来。比如语文学习必须要去解构中国古典文学,而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早已经有了很深的研究基础,怎样才能研究前人的写作和思维模式?关键的是在研究活动中敏感地抓住思维的闪光点,忠实内心的感受,细致地记录下来,自然会跟前人的观点有所不同。
如果学生最终明白: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活动和写作的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老师出示的是一个开放的命题,而我要展示我真实的体验和富有个性化的感悟的情感,那就是我们活动目标的实现。
(三)构建系统的活动引导
在活动中,教师应从传统的牵引者转变为活动的协作者,教师指导的目的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可见,活动不是学习的目的,教师仍然要把学生从课外牵引到课堂内。
1.教师在活动初期的参与。因为综合性学习虽然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但活动不是自发的、漫无目的的、毫无规则的行为,更不是随心所欲。所以在综合性学习的起步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的指导、引导作用。
因此,教师可依据课程要求,提出一些框架性的学习主题和建议供学生参考,还可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等活动,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做些背景式的铺垫工作,逐步引领学生进入课题的情境。
2.教师在活动中期的监理。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多数活动应以学生的自主实践为主展开的。即使有些活动采取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师也不会成为活动的执行者。只有在学生迫切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方法、资料、工具等辅助性指导和支持。同时,教师对整个活动的过程可采取“放风筝”式的管理,如通过建立合作小组与组长负责制来实施监控;实行组长定期检查汇报制度,及时了解,及时反馈,及时调节;通过检查学生的活动记录或阶段性成果等实现调控、促进的目的。
3.教师在活动后期的辅导。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要取代课堂学习,系统知识的学习永远是必要的,而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是系统学习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过程。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通过要求具体的学习成果,促使学生在准备成果的过程中较全面的整理、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
其次,指导学生评价自己、评价他人。要求学生总结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学习合作者的经验心得,敦促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再次,发现活动方案的不足和在实施过程中所没有发现的问题,完善下次学习活动的目标、过程和成果。
【1】王晓静.写作教学新思维【J】.语文建设,2006(06)
【2】朱晓斌.西方写作教研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1(04)
【3】杨垒,宗庆华.写作教学法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院报,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