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与路径

2017-03-23 15:06王长寿
关键词:业态陕西文化产业

王长寿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与路径

王长寿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

在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重要推手的背景下,陕西文化产业在推动消费方式转变和引领消费结构升级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对陕西文化产业在加快创新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及其发展机遇进行分析论证。将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互联网+”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变革、科技与文化融合形成的创新驱动力、“文化+”的跨界融合等都为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陕西文化产业要实现突破式发展需从转变观念获得追赶超越的新模式,从产业转型面临的新理念获得发展新思路,从文化科技创新驱动的新动能获得发展新趋势,从“文化+”“互联网+”新业态获得发展新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是:围绕“文化+”发展新型业态,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文化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文化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推动陕西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构建基于互联网能力开放的应用聚合及业务的科技文化创新体系;优化文化产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投融资平台,加强产业融合系统布局和顶层设计,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文化产业人才研究与引进机制,扶持本地创业团队和文化创意产品。

陕西;文化产业;产业结构调整;融合发展;“互联网+”;“文化+”

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使得以技术进步和创意创新为核心、以消费为导向的产业类型成为新常态时期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我们要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追赶超越,就必须把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作为战略任务,统筹施策、精准发力,走出一条贯彻中央要求、遵循客观规律、具有陕西特色的发展之路”[1]。文化产业具有推动消费方式转变和引领消费结构升级,有效带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特性。“十三五”时期是陕西文化产业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陕西文化产业也必将成为陕西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一、文化产业发展新契机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新时期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以往经济增长依赖的由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与城市化红利支撑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全面调整。以劳动力、土地、资源为代表的要素成本的上升使得中国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基础逐步丧失,通过比较优势给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带来的利益空间逐步走向新的拐点,更加突出了依赖外生比较优势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和不可持续性。中国面临的能源和资源约束问题日益严峻,产业发展依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这种传统增长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因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中国新经济的增长点,也是优化经济结构、迈过“中等收入陷阱”、抢占全球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支撑点。2016年12月,数字创意产业首次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制造、绿色低碳产业并列的五大新支柱产业之一。以数字创意产业为引领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理念

伴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持续推动,作为第三产业的典型代表,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激活文化消费和信息消费的新引擎。目前,“互联网+”这一轮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仍然处于爆发性增长期。以互联网文学、影视、动漫、游戏、音乐、新闻等细分领域为代表的互联网内容产业的增长势头则更为突出,其营收规模和产值正在加速增长。以“互联网+”生产经营方式、文化产品内容多样化、文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方式,成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特征。“互联网+”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最活跃的创新风口,它体现了新的经济形态、新的资源配置和新的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互联网内容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相关经济领域形成了十分严密的产业链。同时,通过“互联网+”融合战略突破产业发展的资源瓶颈、路径依赖与成长周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相关产业,利用互联网开放平台整合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优质产业链资源,使落后地区拥有难得的跟跑、并行甚至局部领跑的机遇,能够使落后地区获得短期内迅速崛起发展潜力。2014年国务院10号文件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要为装备业、消费品业、信息业、建筑业服务,整体还要为旅游业、农业、甚至包括体育产业服务。互联网已经把各产业紧紧融合在一起。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要进入到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的新阶段,这是顺应国际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2]。

(三)文化科技创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形成文化科技创新驱动力,使文化科技创新主动融入国家整个创新驱动战略和政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并由此来认识和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当前,中国“互联网+”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着从技术基础形态到文化内容产业、数字传播、体验营销的新阶段。这一新阶段的新特点、新方式,对于预测未来总体趋势、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企业发展选择十分必要[2]。

“十三五”时期,文化与科技“联姻”将推动文化产业迎来新一轮产业融合发展浪潮。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推动“互联网+文化”不断催生新文化产品与新文化业态,不断改变着文化行业的思维模式、商业运作模式和技术实现方式,重构文化企业的组织和流程。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多,无论是传统文化产业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化升级,还是互联网技术在新兴产业中的发展与创新,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步伐与空间不断拓展,这些领域也因文化的介入而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两者呈现出相互借力、共生共荣的局面。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能够拓展发展新空间,加快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率先形成文化科技创新发展驱动力。

(四)“文化+”战略催生文化发展新业态

新经济新业态,往往是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尽管它在初期表现还比较稚嫩和幼小,但其符合发展本质和规律,会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文化产业通过与其他业态的融合,把文化理念渗透到传统产业的设计、生产、营销、品牌和经营管理环节,既扩大就业,又通过增加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改变传统产业的价值链条,从而提升传统产业的观念价值和经济价值,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形成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发展方向[2]。“大数据”是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它新的处理模式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大数据在文化创意发展方向、战略布局、文化金融、内容产业、文化管理、文化营销与文化消费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在文化产业细分领域,游戏、音乐及广告收入占比略有下降,视频、动漫占比提升,电竞、直播、VR等新兴业态会有大发展。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产生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维度。

通过“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强化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外溢性和渗透性效应,不仅可以开拓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而且为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跨界融合、科技引领、版权衍生、沉浸体验作为4种主要业态,从巩固根基到外围发展,共同促进着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成为当下创意经济发挥新兴业态引领作用的重大推动力。

二、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

(一)创新发展思路,通过新思路打造发展新优势

“一带一路”建设,使陕西从内陆腹地变为开放的前沿,从中国的“大后方”变为东西双向开放的重要承接地。同时,国家赋予了陕西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使命,先后确定陕西为国家创新型省份试点、西安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为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些新机遇有利于陕西充分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文化“走出去”运作方式,培育一批能适应国际市场环境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国际商贸、旅游相结合,加强与境外经营机构的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3]。

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准确把握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总体趋势,依托陕西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围绕“西安带动引领、市县深入推进,信息装备支撑、国有民营齐飞”的总体目标,加强陕西顶层文化设计、优化区域文化布局,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增强文化创新活力,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尽快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陕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成为全省最具吸引力、竞争力、创新力和发展活力的朝阳产业,成为促进陕西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的主引擎、增强陕西综合竞争力的新抓手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新载体。

(二)创新发展理念,通过新理念实现发展新路径

“互联网+”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现代物流、大数据等产业初具规模。加大互联网技术在新兴产业中的发展与创新,不断拓展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步伐与空间,使两者呈现相互借力、共生共荣的局面。按照“传统与新兴并重”的思路,全面推进互联网应用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4]。创新发展互联网内容产业,进一步拓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示范应用,推动电子商务与新型流通业态深度融合[4]。创新应用技术,培育发展互联网新兴业态。鼓励现代文化科技成果向传统文化产业的渗透、转化和应用,加快推进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业态在内容、形式、方式和手段等方面的融合创新。2013年、2014年西安已经举办了两届规模庞大的陕西互联网大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西安将充分利用好陕西互联网大会这一交流平台,推动陕西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大力倡导互联网创新创业,着力发展新兴互联网文化产业,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广互联网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

(三)创新驱动策略,通过新动能引领发展新趋势

在互联网发展、跨界融合与科技创新成为时代趋势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和推动产业创新、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不断突破的强劲之力。以实施创新型省份、陕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大国家战略任务为契机,发挥西安科技创新引领作用[5]。以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强力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充分利用西安高新区的科技优势和曲江新区的文化科技优势,通过共同探索合作交流模式,统筹两个区域的文化科技资源,加强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合作,实现强强联合、协同发展、共享双赢。加强西安文化创意开发与转化,鼓励文化企业构建文化创意研发中心,建立完善创意与研发对接机制,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互动作用。坚持创新引领,重视文化业态和产品形态的培育和提升。全面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金融创新,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降低投资创业门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加大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投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文化资产评估和交易体系建设,为知识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合理流动奠定基础。加快文化投融资体系建设,丰富资本市场交易渠道,建立起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效对接的便捷通道。

(四)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新业态形成发展新格局

随着“文化+”战略不断凸显,文化产业创新附加值及其辐射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被充分重视。通过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与经济、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渗透融合,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特色农业、旅游业、体育产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应用技术,培育发展互联网新兴业态。按照“传统与新兴并重”的思路,全面推进互联网应用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创新发展互联网内容产业,进一步拓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示范应用,推动电子商务与新型流通业态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应用创新生态体系,优化基础电信运营、互联网服务、内容提供及软件开发企业间互动发展格局,加强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突破智能搜索、新一代web及浏览器等关系到文化领域传统业态提升、新兴业态发展的基础性、共性关键技术,构建基于互联网能力开放的应用聚合及业务创新体系。支持现代科技成果向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化与应用,加快推进传统文化产业在内容、形式、方式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同时,积极促进“文化+”的深度融合,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围绕“文化+”发展新型业态。通过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文化与制造、物流、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打造新的增长点,使转型升级跟上时代步伐,着力构建具有陕西特色、体现创新引领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三、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新措施

(一)推动“文化+”的深度融合,发挥文化产品制造业的基础优势

1.推动“文化+”的深度融合,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调整

积极促进“文化+”的深度融合,一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改善供给侧结构,深入发掘历史人文资源,系统打造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大遗址保护、自然山水、丝路文化、文艺陕军等文化品牌。发挥30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引领作用,推动国有单位和社会资本联手开发多元化文化产品、打造旅游精品景区与线路;推广《长恨歌》演艺模式,鼓励文艺团体固定景点开发精品剧目,结合文化旅游名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游和城郊休闲游,让中外游客在休闲娱乐中留下对西安的美好记忆[5]。二是促进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文化产品研发设计为主,加快文化数字内容产品的开发和服务的提升。搭建数字内容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平台,着力解决文化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全面推动三网融合以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大力支持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和陕西动漫创意产业基地建设,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持续增强企业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三是围绕“文化+”发展新型业态。通过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文化与制造、物流、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打造新的增长点,使转型升级跟上时代步伐,着力构建具有陕西特色、体现创新引领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推动陕西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制定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错位发展的产业政策,推动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文化产业布局。创建西安创新型文化产业示范区,鼓励和支持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依据产业定位,遵循“补链、强链、长链”,加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谋划和储备,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产业招商水平,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和世界 500 强企业来陕西投资文化产业,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快文化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发挥文化产品制造业的基础优势

从近年来的数据可以看出,陕西文化制造业增加值仅占文化及相关产业的20%左右,而同期全国数据超过40%。陕西文化制造业的产业增加值仅为文化服务业产业增加值的1/3,尚未成为陕西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故应大力发展文化制造业,着力提升文化制造业比重。

大力引进文化制造业企业落户陕西,加快培育文化制造业产业基地,补足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坚持把创新摆在文化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的方式,逐步由依赖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逐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文化制造企业集聚。支持骨干企业提升企业间协同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干劲十足、创新能力强的骨干印刷装备企业。在印刷装备的开发中注重数字化的关键环节,大力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加快数字化设计等技术的开发应用,重点面向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文化创意等领域。通过参股、收购等方式与国内外企业深度合作,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通过投资交易引进更好的先进技术。

推进制造企业与文化创意和设计企业的战略合作、股权式联盟,建立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以创业创新为重点,以项目带动为支撑,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着力发挥文化产品制造业的基础优势,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文化制造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进文化产品制造业与创意设计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倡导研发设计—产品制造—供应链管理的协同创新,促进文化制造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注入更多文化元素,引导电子电器、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高档服装、文具等领域的企业建立设计主导型制造企业。加快材料、数字化设计、快速成型、关键部件等技术开发应用,面向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医疗、文化创意等重点行业,推进3D打印及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和引导文化产品制造企业通过文化创意创新提高文化制造产品的内涵和价值,利用新型营销模式宣传推广陕西文化制造业品牌。

(二)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

1.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构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继续推进项目带动战略,以陕西优质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文化旅游景区项目;以特色文化为主体,充分发掘优势文化资源,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文化企业(集团),建设一批功能齐全、与现代科技充分融合、市场前景好的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管理体制、品牌战略、组织体系、商业模式等方面创新,激发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潜能,加强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形成具有陕西特点和优势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

发挥文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升文化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培育和认定文化新业态、新领域企业,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文化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6]。打造专业化研发机构,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培育文化科技创新的服务机构,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文化科技企业,吸引众多高层次人才和科技项目入驻园区,促进一批新型业态的创意企业在孵化器集聚发展。

加强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科技创新与创业扶持,创新金融工具,革新服务模式,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壮大。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进程,加快商业营销模式创新,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和创意设计提升,加快培育双向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最终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支点,大中小型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具有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大力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

构建互联网应用创新生态体系,优化基础电信运营、互联网服务、内容提供及软件开发企业间互动发展格局,加强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突破智能搜索、新一代web及浏览器等关系到文化领域传统业态提升、新兴业态发展的基础性、共性关键技术,构建基于互联网能力开放的应用聚合及业务创新体系。推动文化资产评估和交易体系建设,为知识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合理流动奠定基础。加快文化投融资体系建设,丰富资本市场交易渠道,建立起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效对接的便捷通道。

(三)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

1.优化文化发展环境,搭建高效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加强产业融合系统布局和顶层设计,降低产业融合壁垒。立足陕西经济布局、地理因素和文化特色,树立城市文化理想,以大文化观统筹文化、旅游、科技、金融等要素,协调产业、园区、板块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平台功能,制定文化产业战略发展规划及近中期行动计划,有针对性、策略性的发展文化产业。积极营造产业融合环境,创设宽松自由的产业融合社会环境,打造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创意城市和创意社区。做好文化产业融合的前瞻性研究,包括业态、技术、产品、品牌、融合体系、战略性企业的研究和规划,产业结构的规划,市场网络的规划,政策法规的规划,评估体系的设计等等。

优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投融资平台,引导产业融合向纵深推进。整合不同渠道扶持政策和资金,改革现有财政资金扶持方式,探索积极合理的股权投资引导机制,推动股权投资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直接投资。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各类资本采取私募等方式发起设立主要投资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等领域的投资基金。搭建高效的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文化、旅游、创意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7],运用最新数字技术改造提升文化传播方式。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渗透、交叉和融合提供法律保障。加快培育服务型社会组织,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规范、标准建设与权利救济,发展文化创意知识产权评估交易中心等面向文化新业态的评估、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的中介机构。

2.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

民营文化企业在活跃文化市场、激发产业活力、促进文化创新、增加社会就业、丰富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鼓励和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支持民营文化企业通过信贷、信托、基金、债券等金融工具融资,支持民营文化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上市等方式融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的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各类投资基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8]。

(四)加大人才政策的倾斜力度,使陕西成为创意人才聚集的洼地和创业的沃土

建立文化产业人才研究与引进机制,尤其是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引进机制,大中城市要构建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的集聚和培养高地,制订留住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的特殊待遇和长效机制。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和壮大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充分利用陕西高校众多、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加大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支持本地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文化企业联合建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培训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经营管理、营销经纪人才。同时,培育与扶持一批西安本土创业团队和富有气息的文化创意产品,搭建新型文化创业帮扶与资本对接平台。建设好、应用好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推动西安电子商务的规模发展,大力发展面向中小文化企业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逐步完善支付体系和诚信体系等支撑环境。

四、结语

在新的发展阶段,陕西应主动加快文化建设,不仅是新常态下积极践行开放发展新理念、把握开创开放发展新局面的难得机遇,更是发挥陕西产业发展优势特色、科教资源实力提升,进一步扩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空间优势和良好基础,以便在新一轮全方位开放中走在前列。而文化产业界不用因顾虑重重而畏手畏脚,也不用因畏难情绪而知难而退,要拿出实干精神,果敢向前,有为才有位,靠成绩取得尊重,靠效果获得重视,靠努力赢得明天!

[1] 娄勤俭.娄勤俭在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05-16)[2017-06-09].http://www.shaanxi.gov.cn/sxxw/ld/78602.htm.

[2] 金元浦.互联网+时代:文化科技创新-创意新特征[J].江苏社会科学,2016(2):250-256.

[3] 秦毅.陕西“十三五”:做大做强文化产业[N].中国文化报,2016-01-28(10).

[4] 董军.政府工作报告[N]. 西安日报,2015-02-10(1).

[5] 娄勤俭.政府工作报告[N].陕西日报,2016-02-01(1).

[6] 廖文杰.新兴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创新机制研究——以苏州为例[C]//佚名.江苏社科界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应征论文论文集,2015:143-164.

[7] 张玉蓉.加强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N].光明日报,2015-05-17(7).

[8] 谢长艳.文化产业走进资本时代[J].经济,2012(8):24-25.

OpportunityandpathofShaanxiculturalindustrydevelopment

WANG Chang-shou

(Institute of Culture Industry and Modern Communication, Shaan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Xi’an 710065, Shaanxi,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becoming the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Shaanxi cultural industry has obvious shortcomings in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leading the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This paper analyzed various aspects of Shaanxi cultural industry, including accelerat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ultivating and expanding new energy, transforming and enhancing traditional energy,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in the high-speed growth, and improving industry into middle and high lev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te brings the digital creative industry into the national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 “Internet +” technology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grate with culture into the driving force of innovation; “Culture +”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brings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haanxi cultural industry.To achieve breakthrough development, Shaanxi cultural industry needs to catch up the new model from changing the concept, acces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deas from the new concept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bta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rends from the new energy driven by the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ach a new pattern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new format of “Culture +” and “Internet +”. On these bas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ath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haanxi cultural industry: we should develop the new industry forms around “Culture +”, improve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technological industry,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manufacturing, and promote the optimizing the adjustment of Shaanxi cultural industry spatial layout. We also should cultivate the backbone enterprises with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trong market competitiveness, build 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of application aggregation and business based on internet capability, optimize the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and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platform of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e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ystem layout and top-level design, and develop private cultural enterprises. What’s more, we should implement cultural industry personnel training project, establish cultural industry talent research and introduction mechanism, and support the local entrepreneurial team and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Shaanxi; cultural indu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ternet +”; “Culture +”

2017-06-11

王长寿(1963-),男,陕西富平人,研究员,管理学博士。

G124

A

1671-6248(2017)04-0009-08

猜你喜欢
业态陕西文化产业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