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想的风筝》为例分析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2017-03-23 14:57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7年3期
关键词:刘老师教育者风筝

以《理想的风筝》为例分析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江苏省宜兴市官林实验小学 费 姣

课堂质量的高低与语文学习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面对不同的课文,为了让语文学习能够在课堂上真真发生,教师应该从本身与学生的角度出发,定位好自己的位置,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本文以《理想的风筝》为例,分析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以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语文学习 真正发生 《理想的风筝》

江苏省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小学语文教学关注的主体聚焦到学生身上。语文教学改革门派精彩纷呈,但是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学习语文,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面对语文学习历程中,各种各样的课文,如何让语文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教育者的视角,如:学生应该放在中心位置,课堂教育应该注重能力培养等。第二,课堂内容的选择,如:内容应该突出重点,并举一反三,选择最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第三,语文学习的方式,如:应该以教师引导为主,提高学生独立面对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让语文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以《理想的风筝》一课为例,本文从课文中“写景”部分的教学展开分析,并对视角、内容、方式等三个角度探寻“让语文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的路径。苏教版国标本六下《理想的风筝》为当代著名文学家苏叔阳所写,文章中主要是深情地回忆刘老师,文章以散文的形式对“笑谈腿疾、 转写板书、放风筝、追风筝”等环节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成功塑造了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刘老师。作者通过对刘老师处处自强不息的刻画,深深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正是因为作者包含情感的写作,才更加打动人的心灵。

为了让语文学习能够在课堂中真正发生,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抓住切入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如:课文中“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个句子理解起来较有难度,具有较高的教学意义,另外,这一句子能充分体现刘老师并不是将自己的生命风筝放飞,更是从学生的生命力飞走了,十分能够突出课文的内容特点。这种突出主线的切入点更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更能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因此,找准切入点也是促进语文学习发生的关键因素,教师应该注重切入点的选择。教师每一次备课,都应该找准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突破口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精心准备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每一个讨论,每一次设疑,都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在关键时刻点拨。课堂教学通过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师生在平等友好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从文章开头的文字中展开活动。如:文章开头,作者对“春天、风筝、白云、柳枝和连翘花”等进行了细腻的表达,作者利用“尽情摇摆、吹奏、戏耍”等动词,对景物进行刻画,以丰富的表达方式,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描述景物,更是对刘老师的思念和怀念。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文章开头仅仅是在描写景物吗?同学们在其中读懂了什么?由于前一个问题显然是否定答案,因此,后一个问题就成为了学生讨论和探索的主要问题。当教师布置了讨论命题后,可以将学生自由的分为不同的小组,小组中有跃跃欲试的踊跃者,也有静心思考的犹豫者,以共同讨论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全面学习。这是因为学生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想法并不相同,集思广益的答案反而更加全面,且共同讨论更能活跃课堂氛围,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除此以外,以景色描写的双面性作为切入点,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主要途径之一。任何课堂,都要把学习主体的积极主动性调动好,学生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对知识构建的一个过程,这种教学尊重了主体,符合教育学规律,也让学生掌握了探究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让语文学习真正的发生。

最后,让学生独立、全面地面对语言、文字以及文本,自主更自由讲述自身的认识和看法是开展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当教育者看到学生凝神静思的神情,听到学生积极讲述自己想法的场景,教育者自然会想到:最好的学习也不过就是这种情景了吧!这一切向教育者昭示着:学生已经融入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的被教育者,也不是教学内容的和学习内容的旁观者,他们成为了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他们融入其中,成为了学习的主宰者。在学生讨论的整个过程中,教育者只用稍稍巡视就会发现,学生们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讲述给他人的同时,也在细心聆听别人的建议,当二者相结合,学生所得出的答案就更加完善,更加全面。讨论完成后,有的学生认为,透过吹奏着生命之歌的连翘花,看到虽有残疾、却在不懈地追逐着风筝的刘老师;透过生机勃勃的的春天可以看到生命力旺盛的刘老师,透过这一草一木,学生都可以读到作者那份浓厚的思念之情。最终学生们都能够理解到:文章开头即在写景,也是在写人,以景色刻画了那位永远活在作者心中的刘老师。

总而言之,在课堂中,学生们之所以会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是因为学生在独立学习的过程里,对后续学习做出了坚实的基础铺垫。换言之,如果学生并没有经过全面的自主学习,在语文课堂中,语文学习就不会真正的发生。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分析和主动探究,增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1】张国宝.让语文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以《理想的风筝》的教学片段为例【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5)

【2】沈建琴.长文短教,放飞理想课堂的风筝——《理想的风筝》教学品评【J】.学周刊C版,2014(8)

猜你喜欢
刘老师教育者风筝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