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姝娴
浙江省交通干部学校(310023)
薏米的药用价值
◎陈姝娴
浙江省交通干部学校(310023)
薏米又名薏苡仁、苡米、苡仁、土玉米、薏仁、起实、薏珠子、回回米、米仁、六谷子等。古称解蠡,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薏米质地坚硬,破开后,内部为白色,有粉性,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资源之一,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在欧洲被称为“生命健康之禾”,在日本被列为“防癌食品”,因此有“天下第一米”的美誉。
薏米在五谷类中营养价值高,并且较全面,在禾本科植物中位居第一,农学家把它划入“特优”谷物一类。每100克薏米约含蛋白质9.4克、脂肪2.7克、碳水化合物66.5克、维生素B10.33毫克、维生素B20.13毫克、烟酸7.9克、维生素E0.22毫克、膳食纤维4.9克,还有磷、铁、钙、锌、钾等矿物元素;薏米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也较高,其中亚油酸和油酸的含量可达75%以上;它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比例非常接近人体的需要,比大米还容易被人体吸收。这些成分的含量均大大超过稻米、面,它可做成粥、饭、面食或炒熟磨粉制成饼干等供人们食用,尤对老弱病者更为适宜。薏米重金属及有毒物质残留量极低,是典型的“绿色食品”。
薏米的药用价值远远大于食用价值。根据加工炮制的方法不同,薏米可分为生薏米和炒薏米。中医学认为,薏米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具有健脾渗湿、清热排脓、除痹利水的功能。生用时性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炒用性偏平和,长于健脾止泻,除湿健脾作用增强。《本草纲目》记载其可“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养颜驻容,轻身延年”。现代药理研究其有抗癌、降血糖的作用。故现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其功效作一论述。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薏米主治功效的记载:“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其认为薏米擅长治疗风湿痹痛,能够下气除湿,长期服用还可以轻身益气。因其甘淡利水渗湿,常用于水湿内盛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脚气等病症。又因其有渗湿、舒筋脉、镇痛及清热之效,是临床治疗风湿病要药,常用于风湿痹痛、关节炎、筋脉挛急等病症,如《金匮要略》用于“风湿一身尽痛”者,即用薏米配麻黄、杏仁、甘草组成麻杏苡甘汤治之。薏米还用于胸痹止痛,如《金匮要略》云:“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即以薏米配附子,助阳化湿,缓急止痛,用于寒湿胸痹,常与薤白、苍术、干姜、檀香、木香等配伍。
薏米有清热解毒排脓之功,常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肠痈及湿温病在气分等病症。如《济生方》就有单用薏米治疗肺痈的记载;《备急千金要方》苇茎汤中用薏米、冬瓜仁、桃仁治肺痈,仍为后世广泛沿用。薏米善治湿温病,《温病条辨》中三仁汤治“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者,方中即以薏米利湿热,疏导下焦,配杏仁、厚朴、白蔻仁、半夏、滑石等品治湿温初起湿重热轻之证。又其性偏微寒,能清利湿热,亦适用于湿热淋证、小便不利,如《杨氏经验方》单用薏米煎服治疗沙石热淋。
薏米健脾益气、燥湿和胃,《本草经疏》载:“薏米,性燥能除湿,味甘能入脾补脾,……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总之,湿邪去则脾胃安,脾胃安则中焦治,中焦治则能荣养乎四肢,而通利乎血脉也。甘以益脾,燥以除湿,脾实则肿消,脾强则能食,如是,则以上诸疾不求其愈而自愈矣。”常用于脾虚泄泻,纳少、脘腹作胀。如治疗脾虚泄泻的良方参苓白术散,即是由薏米配伍人参、茯苓、白术、陈皮、桔梗、扁豆等组成。
薏米的活性成分(薏米仁酯、薏米仁油)及总提取物均有很强的抗肿瘤作用。以薏米为原料提取的薏米仁注射液(商品名为康莱特注射液)20年前即已在国内上市,现经美国FDA认可通过,进入三期临床,其对胰腺癌、肺癌、肝癌等中晚期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抑制肿瘤细胞,阻止肿瘤血管新生。同时克服了化疗药损伤人体正常细胞的弊端,可有效提高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对中晚期癌症患者具有一定的抗恶病质和止痛作用。所以中医专家在治疗肿瘤时,常嘱病人长期服用薏米,对于防止胃癌、膀胱癌、肺癌术后复发,症状改善,体力恢复等起着积极的作用。
薏米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功能,在抑制有毒的脂类过氧化物、稳定不饱和脂肪酸、维护细胞膜完整、抗衰老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常服薏米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粉刺、色斑,改善肤色,对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良好疗效。并且它对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赘疣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历代中医学本草书籍中,都有关于薏米治疗糖尿病的记载,如《本草拾遗》“温气,主消渴”,薏米成为中医临床治疗消渴(相当于糖尿病)常用药物之一。药理研究表明,薏米多糖具有降血糖、软化血管之功效,与其富含的维生素E共同作用,对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栓、习惯性流产、内分泌机能衰退、肌肉萎缩、肝病等均有良好的功效。故经常服食薏米,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