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健
卷首语 FRONT
散为百东坡
文|吴健
苏轼(1037—1101年),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世大多亲切地叫他“苏东坡”。他是北宋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旷世之才,其文学作品和趣闻轶事至今广为流传,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曾写道:“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他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颠沛流离,一生的行迹覆盖了北宋的大半版图。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身行万里半天下”,“此生何止略知津。”千百年来,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缅怀着他,纪念着他。在他的行踪所及之地,成立了众多以“东坡”或“苏轼”命名的学校,以及虽没有以“东坡”或“苏轼”命名,但多年来致力于打造以“东坡”为校园文化建设主题的学校(例如江西赣州一中、山东诸城东鲁学校、广东雷州市第一中学等等),有似嵌刻在祖国版图上的五十多颗明珠,已成为文化教育领域一道耐人寻味和探究的风景线。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文化复兴的重要举措,如何在国民教育贯穿落实则成为新时期下的重要课题。“东坡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可喜的是,在全国已经有数十所“东坡学校”在推进“东坡文化”进校园方面先着一鞭,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这是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苏东坡是唯一的,但是他身上那些优秀品质为后代秉持发扬则是应有的期许。
通过对“东坡学校”群体的展示和研究,是以此为分析样板,分享他们的成功和喜悦,正视今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一使命性的课题。
(作者系华夏苏东坡文化传播中心、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东坡学校工作委员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