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泽晨
教师成长中亟须突破的十个消极思维定势
文│赵泽晨
新时期,每一位教师都应具有创新的思维,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如不能突破,它将会严重阻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下面,笔者列出常出现的十个消极思维定势,以让各位对照自己,保持警觉。
我国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绝大多数具有事业编制,工资由上级财政统一发放,属“稳定一族”。广大在编教师,也就从无职业之忧。
“铁饭碗”的思维定势,给我们带来的是惰性的滋长,而惰性一方面会使我们放弃学习、放弃发展,让我们无法保持教师应具有的先进性,无法发挥对学生的指引作用,从而,让我们失职,不是贻误学生的青春,就是将学生引入歧途。
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应具有危机意识。盲目地安于现状,满足于过去的成就,就容易忽略竞争环境的变化,当竞争环境真正发生变化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可能不是福音,而是灭顶之灾。
二元化思维在传统的教育中,突出的表现为两极化思维,非此即彼,没有中间状态。受两极化思维的影响,我们对教育往往产生片面的认识。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看成是对立的两种教育模式,不是否定应试教育,就是否定素质教育。二元化思维,会导致人们在坚持与适应新的路线、新的模式中,疲于奔命而无所适从。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所创新,要培养多元化思维,要立体地看问题,要系统地看问题,要学会运用物元分析法,看到事物的本质。
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缺乏具体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我们在教学中,很多时候的行为是下意识地受从众思维支配的。如被“从众”心理所左右,我们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对事物做出客观分析与评价,我们的创造思维就会严重受阻,就很难寻找到自我、突破自我、挖掘自己的潜能,获得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更是可望而不可及。
在观摩一堂优秀录像课或较高级的优质课后,我们是不是常会发出一通感慨:“如果我们也有他们那样的教研环境、如果也有他们那样的教学条件、如果也有他们那样的学生,我也能讲出那样的课!”这三个“如果”,反映了我们渴求得到理想教育资源的美好愿望。但更现实的事实是我们并没有那三个条件。可是,如果真就给你那个学校的那个班的学生,让你去讲一堂课,你确信能达到那样的效果吗?说不定,我们在面对琳琅满目的资源时,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胡乱利用一番,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上述的愿望其实是表露了一种为自己的落后找梯子的心态,是一种“条件依赖”思维定势。
克服“条件依赖”定势,关键是战胜我们的抱怨心理,变被动为主动。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的本质是主动的。我们“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有效人士的七个习惯》)。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思想,可能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每位教师的心中,面对学生,我们总是期待封建父权式的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我们的情绪波澜起伏,怒火万丈,甚而大动干戈,往往是因有某位学生正危及这种权威。
封建师权权威的期待,早已用过去时态来描述了,如再加之于今天的师生关系之上,我们就不可能融洽地与学生相处。因此,我们要想与学生搞好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各种权威抛到九霄云外,坦荡荡地走进他们的心田,与他们肩并肩,与他们沟通,与他们合作,与他们共同成长,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种思维定势,其本质是孤立、单干与封闭。传统文化对一个人影响,是无法用数字来量化的,我们言谈思虑、举手投足无不彰显其特性。但对于探求创新的教师来讲,自力更生、独立单干的传统思维定势是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的。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们经常会采取闭门造车独立成才的方式,不愿意沟通与交流,不想共同合作与探究,一味追求个人的独立与成长。独立远比依赖要成熟得多,但却不是至高境界。
正确的做法,是学习高效企业,组建团队、融入团队,以推动团队的进步,来实现个体的成长。
在各种评价机制下,被迫讲求效率。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每个学期达到什么水平,在每节课要获得多少知识量,在几分钟内完成对一规律的认识。我们这种讲究效率的做法,会让我们肢解教材与时间,让学生养成“狗熊掰棒子”的习惯,对事物的认识不求甚解,从而忽略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需要一种连续的情感和系统的思维来建构自己意识体系的迫切需要。
效率特别是短期效率,不应在我们的教育领域里大肆提倡。我们虽然经常嘲弄西方人的算术水平差,但我们成人的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却远不如人家,说到底,这就是我们追求短期教学效率的问题。
我们教师,一定要从“效率”定势中走出来,才能在教学中有所突破。
教师有太多的任务要执行:某学年要执行学校安排的担任某年级的教学任务,某学期要完成某册的教学任务,每学期要完成多少次的家访任务等等。
我们通常都将各种工作当作各种任务来执行。于是,我们可能就形成了一种定势,我们到单位上班,就是在等待分配任务、执行任务、等待单位对完成任务的评价。不管我们有意还是无意,事实上,我们这时的思维已被外界条件控制,我们在工作中选择了被动,我们经常会带着各种情绪,消极地对待工作。
作为教师,只有建立强烈的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思维与创造,才能在学生成长中感觉到自我的成就与完善,也才能得到幸福感。
心理学上,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功能固着的倾向。我们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然而,很多情况下,那些隐性的功能可能对我们来说才是更重要的。
我们长年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受功能固着的影响,可能对这一学科也产生“学科固着”的思维定势。我们可能只看到本学科的特点,而不能发掘它潜在的规律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任教时间越长,就会与其他学科的隔阂越深。
好在近几年义教育阶段教材的编写注重了部分学科的整合,如将生物、地理(自然)、物理、化学等科学领域的学科,整合为一门—科学,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但其他学科的界限仍然十分明显,我们受传统的影响,学科领域意识依然非常浓厚。
要想有所创新,我们就应领会教育的本质,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大学科意识,与学生一起,对各学科进行系统地明晰地理性整合。
这里的“婆妈”定势,是指教师对学生不相信不放心的一种心态。在教学中,经常表现为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练,以教师的感悟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维,教师的任务局限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其实,其实质是对人的思维与文化等意识体系生成的曲解。
人的意识体系的生成,是主观通过努力,在亲身体验或模拟体验中建构起来的。外在的经验如想溶入自身的意识体系,也必须通过转换成某种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成功。我们要改变这种定势,就要理解思维的实质,相信学生能行,给他们大胆地留出思维的时间与空间,给他们创设进行各种体验的条件,引导他们建构自身的意识体系。
在我们教师身上表现出来的消极思维定势远不止以上十种。要突破我们的思维定势,首先,要批判地认识自我,勇敢地列举出自己在惰性、恐惧、功利等方面的消极思维与表现,加以克服;第二,要唤醒主动发展的意识,积极地由内而外全面塑造自己;第三,要深刻地研究教育与人的思维规律,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念,建构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建立超脱外物干扰的以“人”为核心的大思维生成观,坚定不移地运用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法来实施自己的教学。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走向一个崭新的教育天地。
思维定势,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的思维能使人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提高效率。但在情境发生变化又不为人所感知时,它往往会给人带来错觉,妨碍人进行创新,有时甚至能给我们的活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就是消极思维定势。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