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教育领域,推进治理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青岛在推进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把实现政府现代化作为重点,突出与政府密切相关的教育治理理念、机制和教育治理主体现化代的改革,要求政府调整自身的职能范围,建构寻求多方参与的治理格局,向法治化、服务型的现代政府转变。青岛积极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努力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逐步探索出一条与国际城市发展定位相符的教育现代化之路,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使该市教育的改革创新和服务城市发展更为有效。
十九大报告提到,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要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强调改革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设计,政府现代化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转变政府职能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既是一个改革者,也是被改革者。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在职能和运行机制上的根本转型,一方面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准则和基本要求,法治是全面深入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遵循;另一方面需要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革故鼎新的勇气,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管理新机制。
青岛市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系统规划教育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制定,颁布了《青岛学前教育条例》《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等地方性法规6部,建立了覆盖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教师、学校规划建设管理、教育督导的地方性教育法规体系,推进了城市法治化的进程。
青岛把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一是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地方教育法规体系,大力强化行政执法职能,推进实现政府现代化进程;二是理顺关系,简政放权,从“划船者”到“掌舵者”,从“运动员”到“裁判员”,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实现政府由微观管理到宏观治理的转变;三是转变管理方式,运用综合政策工具(如法律、规划、经费、标准、监测、评价、督导)进行引导和监督,并实行问责机制。切实发挥了政府在教育治理中的宏观主导、统筹协调和监督服务作用。
教育改革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需要各政府部门的协同参与与配合。为进一步优化体制环境,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青岛市一是成立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委员会主任的青岛市教育督导委员会;二是出台了18条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意见,建立由教育、财政、规划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作机制;三是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办学,积极吸纳社会机构、家庭、社区的加入,使社会的相关方都能参与到教育的改革中来,为实现共同“育人”提供了保障。
“管办评”分离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必然选择,是理顺教育治理结构、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制度安排。青岛在区域教育治理过程中,把握放权、授权、监权之间的关系,制定权力清单,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在政府放权、社会评价的路径中,将办学的自主权交给学校,大力培育社会评价市场,将评价权交给社会;做好宏观统筹,引领学校建立内部治理体系,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切实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初步建构了“管办评”分离且辩证统一的城市教育治理体系,从而创造了区域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教育生态,有效促进了青岛教育公共治理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作为教育“基础细胞”的学校,治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而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则是现代学校制度体系的构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对全面推进区域教育制度创新,促进和保障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现阶段事关城市教育全局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制度环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这使得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变得尤为迫切。青岛从现实出发,2014年,市政府出台了《进一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意见》,将包括副校长聘任等14项管理权限落实下放给学校,减少对学校办学和内部管理的直接干预。2017年,青岛市颁布实施以中小学为主体的政府规章——《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要求学校建立多方参与的校务委员会民主决策机制,以及家长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机构,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以法治形式对政府、学校和社会的权责进行科学界定和优化,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提供了法治保障。
在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方面,一是加快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给学校更多的依法办学自主权,使学校能够自发地、持续地开展创新活动,提升教育质量,厘清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区、学校内部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多样、充满活力的学校治理新体系。二是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增强学校多元共治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终身发展和有差异地发展,并培养出不陶醉于简单的技术进步,能够理解“未来”、选择“未来”、创造“未来”的社会人才,以适应和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发展和国际城市发展的新需求。
很多城市在教育制度改革的路途中,有避让、有彷徨,有搁置、有徘徊。青岛教育满怀理性的浪漫,在改革的深处和难处,用温和的力量和锐意改革的勇气,从顶层规划到点上突破,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生态,寻找一种平衡的改革智慧,而这种改革智慧不是让教育看上去像大江大河的汹涌澎湃,而是于波平浪缓处的静水流深。教育需要热闹,无微澜则浊水一潭,生气不足;教育需要安静,非宁静则无以成学,易于浮躁。教育不需要“运动式”的改革,而是循序渐进的改变,这是青岛教育改革给出的启示。
记者后记>>>
探寻青岛治理变革的伦理价值
构建制度体系应思考制度本身的“温和性”表达。制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有着历史必然性。如何科学地找到或研究出反映制度好坏的“可度量变量”,这是区域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青岛教育在不断实践中,高度重视现代学校制度本身从理论到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特性,鼓励学校创新,促进桃红李白多样化的办学特色形成,并在区域内开展不同的政策实验,使教育管理部门逐渐退出学校的微观管理层面,促进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青岛教育在探索制度改革中,注重用柔和的态度循序渐进,使得改革充满了张力,弹性的改革扩展了城市的教育空间。
“育人”是核心,人是制度变革的主体。从近几年青岛教育的发展中可以发现,青岛的育人理念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把儿童放在社会中心的“我们的教育”的价值观,使人人都努力成为改变的力量。在青岛的学校里,改革的力量已渗透进微小的教育教学生活中。这些发生在“田间地头”的改革,草根式和田野式的微创新,带着泥土的芬芳,在不同层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量,促使整个教育系统的再革新;不仅很好地检验了顶层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也为顶层布局提供了实践基础。温和的制度力量保证了良好的教育改革于静水流深处悄然发生。
变革制度,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随着“无现金城市”和“空付时代”的来临,智能化的信息时代已悄然改变着社会形态。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未来许多职业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现有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出的学生优势荡然无存。教育是否有变革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而这又取决于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判,人工智能的发展,足以让我们认识到要对现有教育制度和方法进行迫切的改革。青岛教育将“我是变革的主体”的教育观落进城市的每个角落,彰显了人工智能时代青岛教育的“内生意识”。这种“内生意识”理性上讲是一种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危机意识。青岛教育改变把教育等同于知识的认知和实践,变革仅传授知识的教学形态,转变工具性、实用性的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深切回应了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始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青岛教育在人工智能悄然引发的这一场“教育革命”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打破学校的“孤岛”格局,在更加开放的学校空间里,向培养人的能力的“学习中心”转变。
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青岛在推进教育治理变革过程中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简政放权,制定正负清单,厘清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三个核心关系(学校与政府、学校内部、学校与社会)。众所周知,教育治理强调变革教育公共行政模式,倡导多元教育利益主体的参与,以及不同教育利益主体之间的协商与合作。在多元化日益明显的当下,青岛通过教育治理来重新认识教育公共行政格局,要求重新建构教育公共行政部门中不同主体的定位、分工和角色,使教育利益冲突日益突显的领域,不同的教育主体之间可以通过平等协商来达成共识。由此可见,青岛的教育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良性管理过程。